金砖厦门会晤新闻中心正式启用 金砖声音将传遍世界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举行在即,世界的目光聚焦“鹭岛”厦门。9月2日8时,厦门会晤新闻中心正式启用。来自约80个国家的3000余名注册记者将齐聚新闻中心,共同见证金砖合作开启第二个“金色十年”,期待金砖国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从鼓浪屿远望厦门岛,历史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9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厦门是一座美丽的海上花园城市,中外文化交融并蓄,传统和现代交相辉映。”据新闻中心主任于敦海介绍,此次除了按照国际标准打造新闻中心之外,也融入了很多中国特色和闽南文化的元素。新闻中心内,各国记者们被扑面而来的中国风情、厦门文化所包围。古朴典雅的木制中式屏风、闽南风情的图片展、精彩的茶艺表演、描绘鼓浪屿美景的画作《海上花园》……各种元素完美体现了厦门的风土人情,构成了一幅充满人文气息的美好画卷。
除了充满文化特色的会场布置,新闻中心贴心的实用设计同样令人赞叹。据于敦海介绍,新闻中心设有综合服务区、公共服务区、媒体公共工作区、新闻发布厅区等12个功能区,媒体公共工作区共有700个记者工位,其中220个工位配备了办公电脑。工作区配有两块LED大屏,即时发布会议安排等重要信息。
巴基斯坦《黎明报》记者拉扎·汗对零时差工作室说,新闻中心的设施非常齐备,LED大屏、无线网络等一应俱全,“我对新闻中心提供的服务非常满意!”
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新闻中心内的茶艺演示。人民日报记者张慧中摄
此外,会议组织方还设置了13条场外采访路线,“使记者在报道金砖会议之外,还能以一种轻松舒适的方式来了解闽南文化的特色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于敦海介绍说。
新闻中心的图书赠阅区总是人头攒动。为提供更多资料,让记者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厦门,此次新闻中心除了主要的图书赠阅区外,还设置了一处分展台。负责分展台的志愿者告诉零时差工作室,赠阅区的资料受到了与会记者的广泛欢迎。新闻中心启用首日,上午10时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的一些语种就已经被拿完了,如果需要只能第二天再来。俄罗斯《消息报》记者维塔利·沃罗宁一大早就来到了新闻中心,他告诉零时差工作室,这里提供的俄语书籍资料等有助于他更加全面地了解金砖各国的发展现状,“这对我们在此次厦门会晤的报道工作十分有帮助”。
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新闻中心内的志愿者(9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新闻中心中,志愿者“小白鹭”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白鹭是厦门市的市鸟,纯净、高雅、朝气蓬勃……志愿者的青春气息与白鹭的气质不谋而合,“小白鹭”就成了他们的昵称。为更好地为各国记者做好服务,此次新闻中心共培训了300余名志愿者。一走进新闻中心的大门,圆形的咨询台前志愿者笔直站立,面带笑容,随时准备做好媒体服务。来自集美大学的志愿者孙扬扬告诉零时差工作室,能够在新闻中心亲眼见证金砖国家厦门会晤这样的“大场面”,内心感到十分兴奋。
提起新闻中心的志愿者,与会的外国记者也都赞不绝口。菲律宾通讯社记者杰里·穆西可说,新闻中心的志愿者非常友好,随时乐于为记者提供帮助,组织有序,外语水平也很好,令他印象深刻。埃塞俄比亚通讯社驻京记者格塔丘·亚卢对零时差工作室说,他对中国主办的大型会议几乎场场不缺席,他认为中国的会议组织能力很强,今天他刚到新闻中心就立刻感受到了组织方和志愿者的周到服务。“刚才我由于不熟悉电脑设备而发愁,站在不远处的志愿者立刻上前帮助,很快就解决了问题。中方组织大型会议的能力令人钦佩!”
非洲国家媒体记者在金砖国家厦门会晤新闻中心忙碌。 人民日报记者邹志鹏摄
下午2时,作为厦门会晤新闻中心内举办的首场新闻发布会,2017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新闻发布会举行。这次发布会受到媒体记者的高度关注,发布厅内座无虚席。2017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组委会主任、中国贸促会会长姜增伟在会上介绍了2017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的特点、论坛议题以及对本次论坛成果的期待。“政府和企业在金砖国家经贸合作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如何看待金砖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合作?”尽管已超过了原先设定一小时的发布会时长,论坛组委会依然热情回答了记者抛出的问题。与会记者的踊跃提问,折射了人们对本次盛会的期待——为世界贡献更多“金砖智慧”,为改善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智慧。
金砖国家厦门会晤的脚步日益临近,新闻中心内的人们越来越繁忙。在这里,人们将见证金砖国家合作行稳致远,将见证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改善全球治理方面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于敦海说:“我相信在此次金砖国家厦门会晤中,与会记者一定会满载而归。”(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零时差工作室出品,编辑:孟祥麟、柯芳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