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微信公众号——“研究事儿”

观媒 | ?关于“中央厨房”,这四个误解不能有

张天培
2017年09月15日15:51 |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小字号
原标题:观媒 | ?关于“中央厨房”,这四个误解不能有

提到媒体“中央厨房”,有人打趣说,这就是一个为媒体配菜、做菜、选菜的地方啊;有人觉得,“中央厨房”神秘、高大上,内中充满玄机……近期在深圳举办的“2017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上,“中央厨房”建设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但也有一些人对“中央厨房”存在这样那样的误解。

针对这些误解,煮酒话媒工作室特地采访了有关人士,带你认识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误解一】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仅仅运行了18次,只是“战役式”地运行。

【正解】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现在常态化每天运行。

有人认为,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仅仅运行了18次,尚未常态化,只能在重大的报道活动中应用。

这种认识其实来自于对“中央厨房”建设期试运行的误解。为了验证规划中的“中央厨房”流程与机制的可行性,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社编委会要求“中央厨房”进行一次试运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随后,这种试运行一发不可收,又在各种报道战役中进行了20余次,一边试运行,一边进行“中央厨房”的技术研发、空间设计建设。经过不断修正,流程与机制逐步完善,最终实现了常态化。从试运行到常态化,这样的历程体现出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建设的规范性与严谨性。

目前,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常态化运行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报社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文件,俗称“使用说明”和“操作手册”,规范了“中央厨房”的运行机制。这些文件涉及采编流程、各部门职能和人员调整、绩效考核激励办法以及传播效果评估体系等,正在逐步推行。有了这些文件,总编协调会、采前会、采编联动平台等制度陆续得以落实。二是2016年10月,人民日报融媒体工作室计划正式启动。这些工作室多以资深采编人员为牵头人,深耕专业领域,推出各类融媒体产品。截至目前,40个融媒体工作室每天都有优秀的内容产品推出。

201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厅建成,2017年1月初正式投入使用,“中央厨房”常态化运行从此有了空间平台。

【误解二】“中央厨房”造成新闻同质化,消磨了个性。

【正解】“中央厨房”是一种资源协调、融媒协作机制,能够激发创意,生产多样化内容。

有人将“中央厨房”形容为“公社食堂”,认为其推出的内容产品在各个渠道上趋于同质化,无法满足多元需求,减弱了媒体竞争力。

事实上,“中央厨房”是一个平台化的概念。它注重于整合资源、协调合作,对报、台、网、端、微等终端,以及策、采、编、发、评等环节进行整体的统筹调配。它不是工业流水线,不强求产品的标准化;相反,更强调激发创意,彰显个性,追求产品的多元化、多样化和特色化,通过丰富供给,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以去年全国两会报道的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为例,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根据不同平台、不同渠道的需求提前策划,报社各个部门的力量进行统筹协作,一共推出29种不同的解读产品,供报、台、网、端、微自由选择。同时,允许不同端口对所有产品进行修改和二次加工,生成更丰富、更有针对性、更符合终端特色的内容。

“中央厨房”的融媒体工作室作为跨部门、跨媒体、跨专业、跨地域的内容创新团队,更是以专业和兴趣为中心,自由组合人员、技术等资源,极大激发了工作室成员的创新意识、创作活力,不断丰富了报道的手段、内容和新媒体形式。

【误解三】“中央厨房”只适合资金雄厚的主流媒体。

【正解】“中央厨房”有大、中、小不同“型号”,总有一款适合你。

业界有一种说法:“中央厨房”难以复制,它仅仅适用于拥有较强财力、人力的中央主流媒体。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能成功,但省市媒体若想做好“中央厨房”,可能性很小。这种说法不正确。

建设“中央厨房”最核心的部分是总编调度中心的决策指挥机制和采编联动平台的协作采集机制。这两个机制的建设并不需要太多资金投入,却可以再造采编流程、创新策采编发机制,形成“中央厨房”的基本框架。就空间平台和技术体系的建设而言,各家媒体可以量力而行,有选择、有重点地加以谋划和建设。

换句话说,“中央厨房”是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龙头工程,是媒体发展、融合转型的方向,但它的建设和运行并不是“一刀切”的,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媒体完全可以量身定做适合自身特点和需求的“中央厨房”。

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叶蓁蓁介绍,“中央厨房”可以有大、中、小型等不同规模,连区县媒体也可以建设自己的“中央厨房”。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操作:一是根据自身情况,建设经济适用型“中央厨房”,实现内部融合;二是通过接入“全国党媒公共平台”,与人民日报这样的中央媒体同步共享内容、渠道、技术等,实现外部融合。

【误解四】“中央厨房”就是采编系统的升级版。

【正解】“中央厨房”涉及一整套运行机制、运行模式的创新。

还有人提出,“中央厨房”就是采编系统的升级版。

Soeasy?!凡是对于“中央厨房”有过较为深入了解的人都发现,“中央厨房”涉及到一整套运行机制、技术系统、采编思路和模式的改变。

在流程机制方面,仅举一例。为实现“中央厨房”常态化运行,人民日报社近日取消了实施长达数十年的以报纸为中心的下午编前会制度,而以上午的采前会代替。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任许正中介绍,“中央厨房”采前会是对原有编前会的一种流程改造。它强化了前端采集,丰富了采编策划的内容和主体;提高了策划时效,采前会关注即刻热点信息,第一时间做出相应报道安排;强调了协同联动,板块负责人每天呈报当天最值得关注的选题,策划与其它板块的相关同志联手,形成不同的战斗团队,共同分解题目、制作新媒产品。这种涉及报网端微、跨部门合作的团队组成方式,不断被评估、被打散、被重组。每天的采前会上都在进行着这样的排列组合。当然,现在的采前会还处于调整、磨合的阶段,有不少待完善的地方。

在技术平台方面,除了传统的采编工具、稿库系统,“中央厨房”还提供一系列基于大数据、社交媒体分析等技术开发形成的新型采编技术支撑,如热点舆情分析、稿件效果追踪、用户画像分析等。这些技术工具和系统的运用,可以极大提高采编人员制作、运营融媒体产品的能力,并非简单的“采编系统升级”所能实现。

一种新事物、新机制的出现,总会容易引起理解偏差。通过媒郎的梳理和辨析,希望能进一步加深大家对“中央厨房”运行机制的理解。当然,“中央厨房”的建设和运行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和突破。“中央厨房”的实际效果和作用到底如何?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用其生产的内容产品来检验。

(转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煮酒话媒”融媒体工作室)

 

(责编:薛贵峰、荣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