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弹幕喂到饱:一场消化不良的键盘社交
Youtube上老外曾做过一期中国弹幕视频网站调查,老外对这些“移动字符”表示非常惊讶,表情夸张地说:“中国人喜欢看这种飘字儿视频。”
法国人钢蛋是B站上的“网红”up主(上传发布视频的人),最喜欢的就是看B站上“神奇的弹幕”,有时候会在不知不觉间说出中国网络流行语,比如“先赚一个亿的小目标”。
近日,国内一档全球文化相对论综艺节目中,面对一些弹幕,各国小哥哥一头雾水,各种奇葩解读。如弹幕“四百大妈”,俄罗斯小伙儿猜想是噪音很大的意思,答案揭晓,实是蜘蛛侠“spiderman”的汉语音译,类似的还有“狗带(go die)”“因垂斯听(interesting)”等,小哥哥哭笑不得。阿根廷代表则提到,看视频时就不喜欢看到“哈哈哈”的弹幕,觉得没有任何意义。毫无悬念的是,这个画面瞬间就被“哈哈哈”弹幕承包了,该代表看到时应该会被气死吧。
弹幕,本是军事用语,形容发射密集的炮弹像是空中的一张幕布。由于大量吐槽评论从屏幕飘过时像飞行射击游戏里的弹幕,现今多用于指代视频网站的即时评论字幕。
弹幕形式最早源于日本动画,观众的评论会直接显示在视频当中,既消解了观影的孤独感,也增加了交互性,看的不再是单纯的视频或评论,而是能产生共鸣和归属感的氛围。
小时候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少不了整个村子的人聚在一起看一台电视的场景;镜头再拉近些,同舍友一起看鬼片一惊一乍大叫的画面也模糊了。现在的宅人们,有手机电脑相伴,却多了一种萌点、槽点无人分享的孤独。有了弹幕加持,看视频时有种“你不是一个人”的热闹烟火气,屏幕另一端的千万网友都是友军:老梗出现时会心一笑,看到辣眼剧情可以尽情吐槽,高能画面有弹幕护体……
一开始我是拒绝的,坚信一心不能多用,观看文艺片、纪录片时打开弹幕还会影响观影情绪。一次,一个无聊影片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昏昏欲睡之时打开弹幕,注意力全被吐槽弹幕吸引了,娱乐向视频配合弹幕食用更佳。
弹幕可分为实用型和娱乐型。实用型弹幕包括野生字幕菌、高能预警、科普菌等。
野生字幕菌出没于广大生肉(无字幕外语视频),会免费把翻译好的字幕用特殊弹幕呈现在视频底部,对于追新剧的人来说简直是小天使。
高能预警也是个好东西,像我这种胆子小的人,简直是“无弹幕,不恐怖片”。在惊悚画面突如其来之前,高能预警的弹幕会给你打预防针,还有护眼小分队手动打码,刷出墙一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弹幕,堪称行走的马赛克。不过观影的期待感和刺激感也毁了。
当视频中出现了某些专有术语,或是新入坑的小伙伴听不懂的老梗,科普菌会第一时间跳出来给大家解释,当然不排除有一部分是瞎编鬼扯的内容。他们的出现总会伴随着一大段弹幕,让人不得不暂停观看。
第二类是娱乐型弹幕,吐槽、空耳等都在其列。
弹幕其实是对视频作品的二次创作,有趣的弹幕可以让观看视频的乐趣倍增,如吐槽和空耳的弹幕可以拯救部分槽点无数的作品。当看到一个槽点,能将情绪即时宣泄在弹幕上,还能引起同好们的集体狂欢,视频的无聊感因此被削弱,反而带来了一种愉悦的体验。
神空耳,即“恶搞音译”,一般是把外语歌词谐音为汉语。神曲《我在东北玩泥巴》即出自一首印度歌曲的空耳,“东北玩泥巴”也一度成为弹幕经典。鬼畜视频中还有一种角色名曰计数菌,他们会乐此不疲地在弹幕上记录鬼畜素材重复出现的次数“×1”“×2”,最后来一句“计数菌已阵亡”。
有人说,弹幕是一种新式社交。“大家互不相识,却可以在共同的爱好下畅谈。在深夜,这是对孤独的慰藉;在‘高能’降临时或缺少字幕、科普时,是一种宛若友人般的相互帮助”。
不同时间发出的弹幕会出现在同一视频时间点上,达到一种虚拟的实时围观,观影气氛因此热烈起来。“前面的等我”“+1”等弹幕正是在分享即时的共鸣,这种共鸣让快乐和悲伤都放大了,有种仿佛找到世界上另一个我的惊喜。不少人就喜欢配着弹幕看视频,还会嫌弹幕太薄,“养肥了再看”,甚至二刷三刷。
如今弹幕网站的用户更加多元化,弹幕质量开始良莠不齐。最怕看悬疑剧时出现剧透党,看选秀节目,刚打开就有一条“专门回来看××夺冠的历程”,真的是一口老血呕出来;看《人民的名义》,第一集就猝不及防“××是大Boss”,追剧的动力瞬间没了。还有无故引战的喷子,或是用毫无意义的字符承包整个屏幕的刷屏弹幕,严重影响观感,只好愤而点击右下角关闭。但“关键词屏蔽提醒”“剧透遮挡”等弹幕又让人乐观地觉得,也许还可以抢救一下?
开弹幕,就要承担被打扰被剧透的风险;点击关闭,则失却了一起吐槽欢乐刷梗的乐趣。开还是关,其实早在你打开视频之前就有了选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