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2017丝路文化发展论坛:"一带一路"文化互通共荣

郑  娜
2017年09月20日06:2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原标题:“一带一路”文化互通共荣

  图为“丝路文化发展论坛”上,与会嘉宾共同展开丝绸之路文化行长卷。本报记者 赵树宴摄

  金秋九月,天朗气清,沙鸣大漠。在寓意着丰收与美好的季节,由人民日报社主办、人民日报海外版承办的2017丝路文化发展论坛在甘肃敦煌举行。论坛上,数十位来自文艺界、美术界、出版界、媒体界的知名人士,围绕“‘一带一路’的中国叙事”这一主题,就如何促进“一带一路”不同特质文化间的深层交流,提升“一带一路”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等议题进行深入对话与研讨。

  促进不同文化深层交流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以来,“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成果丰硕,前景光明。2014年,人民日报因势而动,首次举办“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迄今已成功举办4届,成为由中国媒体举办的规模最大、参与国家最广、参会媒体最多、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全球媒体峰会。去年7月,习近平主席向“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致贺信,希望各国媒体用好这个平台,为推动国家关系发展、沟通民心民意、深化理解互信方面积极有为,为“一带一路”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一带一路”延伸之处,都是人文交流聚集活跃之地。人民日报社编委、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王树成表示,丝路文化发展论坛邀请各位文艺界、出版界、媒体界的朋友相聚一堂,共商丝路文化发展大计,共建丝路文明长廊,正是为了传承丝绸之路精神薪火,不断激活多样文明中的优秀传统,进而促进沿线国家和谐共融、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一带一路”沿线生活着众多民族,其文化多样性是极为丰富的。不同特质文化间如何更好地对话与交流?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吉狄马加说,今天的国际文化交流必须是深层次的交流,深层次交流的重要载体是有关心灵的文学。文学作为认识对方心灵世界的作用是巨大的,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从作家个体角度,都应该抱着一种开放、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姿态,最大限度地吸收世界性的文学成果,高水平地进行文化交流,使外界能通过认识我们的精神产品来进入我们民族美好的心灵。

  未来的“一带一路”建设图景,中国提出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美好前景。对此,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丹增认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基础”,“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理念和文化的相互认同是民心相通的纽带和桥梁。民心相通之桥,要靠媒体去搭建,也要靠文化工作者去铺设。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表示,丝绸之路的复兴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新梳理,更是东西方文明又一次大规模的交流和交融。

  创新中国故事表达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在中国走向世界大舞台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友好交往的故事,铺就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桥梁。精彩的故事要引人入胜,要能够诠释“一带一路”倡议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内在精神与共商、共建、共享的推进原则,使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需要不断创新“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表达传播方式。

  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抗抗表示,有关“一带一路”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可拓展的内容极为丰富。汉语文学的创新表达,除了新颖的故事构思、新型的人物塑造之外,其中重要的元素之一,便是语词的更新。古老的汉字通过语词的重组,淘汰业已消亡的旧词,不断激活汉语强大的生命力。语言的发展变化,正是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也成为今天“丝绸之路”译介传播汉语的新课题,需要我们充分研究。

  “一带一路”建设涉及的地域广阔、主体众多、内容广泛。相应的,“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传播表达也应借助书籍、影视、美术、音乐等各种载体。作为我国出版业的“国家队”,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书记王涛表示,出版“一带一路”的中文版好书,讲好“一带一路”的中国故事,让中国的声音在“一带一路”引起共鸣,让中国故事在“一带一路”深入人心,不仅是国家使命,也是企业的文化担当和大众传播责任所在。

  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上海电影股份公司董事长任仲伦表示,电影历来被誉为是“装在胶片盒里的文化大使”,讲好中国故事是电影人的使命和本质追求。“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电影有独特的文化,独特的表达。中国故事体现中国文化、中国生活,有极大的价值与魅力。在新形势下,“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应该加强合作,运用电影的方式,共同讲好各国的故事,共同讲好中国与各国交往的友谊故事。

  “‘一带’是友谊的彩带,‘一路’是通向和平的大路。它为中国也为人类谋划了一个美好的愿景。”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表示,丝绸之路留下了无数传颂至今的故事,“一带一路”背景下也正在发生许多中国故事。中国不缺故事,关键是我们要用眼睛去发现这些故事,用情怀去传达这些故事。

  作为“一带一路”古代文明的集中体现,文化遗产同时也是讲述丝绸之路故事的重要载体。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表示,将这些珍贵的已经传承了400年甚至上千年的珍贵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他特别强调,丝绸之路的申遗,是“一带一路”最为重要的文化和历史基础,同样也是深化民心相通与民心相融的关键所在。

  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庞大的受众主体、广阔的空域范围、巨大的思想交流平台。

  怎样利用“一带一路”交流发展的契机,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著名画家徐里认为,当今中国的美术家要有“走出去”的觉悟、“融进去”的情怀和“沉下来”的恒心,以世界观民族,以现代扬传统。尤其在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背景下,用美术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文明辉煌和文化自信。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尚辉表示,中国美术“走出去”存在一些客观困难,比如中国文人绘画讲笔墨,西方绘画讲构图、空间,不太理解中国画的精妙,这其中既有民族文化的差异,也有艺术史的差异。中国美术“走出去”不能一味照搬西方的模式,我们不仅要输出作品,更要输出作品里浓缩的中国文化价值观。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图书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加快了“走出去”步伐,取得显著成果。对此,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表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各出版机构都高度重视“走出去”工作,积极努力创新思路和方式,使中国文化、中国学术、中国故事能够借助中国图书,在国际传播中达到既“走出去”又“走进去”的目的。他还表示,经过多年交流与合作,他们发现外国出版商和读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对中国现代文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以及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等鲜活的东西更感兴趣。

  中国优秀影视节目在海外的传播,为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周继红说,近年来一大批影视机构积极与国外媒体合作,联通内容策划、翻译制作、推广播出等环节,不断优化合作模式,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局面。为实现影视作品的国际传播,帮助海外观众了解作品的情节内容和思想精髓,目前影视作品“走出去”最关键的是要提高语言译制水平,提升配音艺术。

  近年凭借多部影视作品在海外赢得市场与口碑,积极推动优秀影视作品“走出去”的华视娱乐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军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未来中国影视业的发展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之外,更需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将具有国际思维、反映中国当代生活和中国人真善美的影视作品推广到“一带一路”人民的文娱生活中。

  共同发布《敦煌宣言》

  今年8月,由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与中共西安市委共同主办的大型文化活动“丝绸之路文化行”在西安启程。活动以“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作家为主体,以作品所展现的地理为轴,拟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14个省区市以及相关国家和地区举办城市人文论坛、非遗展览、全球旅行家创作计划等一系列活动,全面展示丝路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此次丝路文化发展论坛同时也是“丝绸之路文化行”的第二站。论坛上,中共西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键将精心制作的丝绸之路文化行书画长卷转交给著名作家、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舟。吴键表示,选择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西安启程,丝绸之路的枢纽重镇敦煌接力,对于今天重走丝路,重新审视丝路文化遗产有着特殊的意义。

  “敦煌是几种文化的总枢。无论从历史、地理、军事、贸易、宗教、民族和风俗,还是从我们民族的缘起与精神气象上讲,它都有一种奠基或启示的意义。”叶舟说。在他看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单是国家层面的审慎思考和战略选择,也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之旅,更是这一条辉煌大路的再生之旅。

  对于重开河西走廊以及丝绸之路,著名作家、四川作家协会主席阿来表示,丝绸之路不只是物流的充盈繁盛,还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敦煌足以为证。今天,作家艺术家们有幸来到了一个伟大的开放时代,一个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一个文化交流深度与广度都远超汉唐的时代,大家应该以敦煌和河西走廊为历史课堂,更好地认识历史、把握时代、走向世界。

  著名作家、宁夏回族自治区作家协会主席郭文斌表示,敦煌这片土地,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特别是莫高窟。莫高窟为什么能成为千古绝唱,重要原因是建造者不怕困难不畏牺牲的理想主义精神和无我无求献身事业的生命姿态。

  铭记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在经过深入交流与充分讨论后,丝路文化发展论坛最终发布了《敦煌宣言》。与会嘉宾达成以下共识:

  ——要坚持文化平等多元共生。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选择,以交流超越隔阂,以互鉴超越冲突,以共存超越独生,推动沿线国家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夯实民意基础。

  ——要推动多层次人文交流合作。抓住互联网发展机遇,搭建更多线上线下合作平台,推动多样化文化交流活动;依托沿线优势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交流精品,广泛开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多领域交流合作;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积极建构不同主体间的对话渠道和途径,拓展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要保护传承沿线历史文化遗产。珍惜各国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和文化创造,积极开展国家之间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交流与互动,推动沿线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遗产保护。

  ——要推动文化贸易与文化产业合作。尊重沿线各国文化安全,灵活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文化产品、文化要素的跨国界跨区域流动。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推进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创意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同培育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文化产业项目。

  论坛期间,人民日报“一带一路”文化中心同时宣告成立。在与会嘉宾共同见证下,人民日报社编委、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王树成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赵少华共同为该中心揭牌。中心由人民日报海外版编委会负责管理,将定期推出“一带一路”文化热点与舆情报告,追踪“一带一路”文化发展动态,分析“一带一路”文化形式,及时发现“一带一路”文化国际交流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一带一路”文化热点做出综合、客观的结论性意见,并对由此可能出现的文化现象与效应做出预判,为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宣传监测、舆论背景分析。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本届丝路文化发展论坛在完成一系列重要成果后圆满落幕,随着论坛的结束,一幅丝路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图景正徐徐展开。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王树成发表了闭幕致辞,他表示:“‘一带一路’始于愿景,成于行动,希望在座的各位朋友,秉持丝路精神,做丝路文化的使者,把中国的故事讲述好,把中国的声音传播远。让我们凝心聚力,携手并肩,开辟‘一带一路’文化互通共荣的美好未来。”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