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7年第8期

论电视新闻传播者的“非语言表达”

李 艳
2017年09月22日17:09 |
小字号

来源:《新闻爱好者》

【摘要】在电视传播的过程中,记者、播音员、主持人总是通过摄像机与受众进行“面对面”的信息传递与交流,摄像机即是受众的眼睛。面对这种可视性极强的传播工具,传播者的言谈举止、一颦一笑都逃不过受众的眼睛。然而,传播过程绝不能只是播音加摄像的简单拼合,更不是靠化妆、服装来增加色彩或任意摆弄出某种姿态就能适应的。运用好形体语言和视屏表达技巧这些有形无声的传播手段,使每一条信息的传递达到精确、生动、真实、易于解读,这些都是摆在每一个电视新闻工作者面前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电视;新闻;传播;形体语言

电视传播,是一种有形的传播形式。广大受众对电视的青睐,主要是受到与传播内容相协调的视觉感染力的吸引。为此,作为肩负新闻信息传播重任、面对亿万受众企盼的电视新闻传播者,一是要使自己的视屏形象既符合新闻传播事业的需要,又为广大受众所欢迎;二是要能够在信息化传递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形体的潜能,它不仅是体现传播者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的基础性内容,也是制约视屏传播水平与功力的关键性因素。

一、引言

形体涉及人体科学、运动学、运动医学、体语学、心理学、人类学、传播学、美学等学科。学习形体动作,由于各自目的不同,所涉及的内容与深度是不尽相同的。对一般人来讲,以形体健美为目的的形体训练,主要是以人体科学、运动学和运动医学等方面的内容为中心。而对那些以身体作为从事专业活动的“工具”的人来讲,例如演员、模特儿、公关人员、电视新闻工作者等,仅仅从事运动学意义上的形体健美训练,就远远不够了。他们更需要的是形体智能的开发和专业形体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作为电视新闻传播者,必须从专业的特点与需求出发,在锻炼灵活、健美体态的基础上,从提高身心表达能力的层面上,进行深入系统的研修,使自己的形体动作灵活可控,并真正成为表达心声、传递情感和信息的有效“工具”。

二、口语播报与形体表达

电视传媒的视觉性特征,决定了口语播报和无声信息的传递在视屏传播中的基础性地位。换句话说,是语言播报和形体表达在共同支撑着整个视屏的传播过程。只有对电视传媒的这个基础特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并做好技能上的准备,才可能达到视屏传播的完美。

在电视新闻传播中,无论是哪一类节目,当信息内容的传递在进行语言播报的同时,必然会伴随着传播者的语气、语调、眼神、表情和动作等非语言因素的展现。语言播报必须按照稿件和谈话提纲进行,这是毋庸置疑的。从当前的现状来看,有些记者、播音员、主持人的语气语调,特别是神态、表情、动作等非语言因素的信息传递,多半处于无意识的或带有某种目的性的状态之中,甚至有一种“只要念稿不出错,形体表达如何无大碍”的糊涂观念,把对视屏上视觉特性的观照,更多地放在了衣着、化妆等“包装”手段上。而在视屏传播中形体举止等无声信息的传递,一方面显得拘谨、生硬、做作,甚至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又不时地将传播者个人的情绪状态带到信息传递活动中去。例如:记者本人因有喜事或使自己感到格外兴奋的事而引起的情绪兴奋,总是萦绕在自己的心头,播报时就出现了眉飞色舞、摇头晃脑等得意心态的流露;而当自己的情绪被烦恼、沮丧所笼罩时,即使是播出一条令人振奋的信息,也会出现低沉、郁闷的情绪。还有的人,手总是习惯性地毫无意义地乱比画。凡此种种,其结果是给信息本意的正确表达罩上了一层不协调的阴影。这种对视屏传播中无声信息表达的作用和意义缺乏正确认知和对待的情形,是使传播质量与水平的提高受到限制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传播者的情绪状态是影响说服效果的重要因素。因为,人们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往往是从对传播者的情绪状态的感受和理解开始的。而情绪常常无须借助语言就能使人受到感染,进而使受众对信息的理解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时并不亚于信息内容本身。这一切,正是从传播者的各种非语言表现(口气、神态、表情、动作等)中显现出来并造成影响的。

近年来,从报刊文章和媒体网络的评论中,不难看到受众对电视记者、主持人的各种评价和企盼。广大观众希望主持人“不再是一件美丽的道具或机械的传声筒,而应是一个肩负与观众沟通、交流的责任,善于调动、启发观众的亲密朋友”。受众所关注和期望的是电视记者、主持人与他们之间进行情真意切的交流与沟通。那么,作为信息传播的使者,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使自己的视屏表现不再成为“道具”和“机械的传声筒,让受众感受到亲切,不再是“说”出来的呢?一句话,电视新闻记者如何真正做到不负使命呢?这确实是一个不可轻视的问题。其中,科学地认识视屏传播过程中口语播报与形体表达的关系,把握好视屏传播中视听两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协同关系,是应当给予关注的重要问题。

三、语言播报与形体表达是相互关联的

(一)语言播报与形体表达机能上密不可分

有声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一种能力。美国马里兰大学心理学教授普罗文经过研究认为:人之所以有语言能力,关键不在于头脑而在双腿。原因是人要到了能够行走、呼吸可以控制自如时才能开始说话。他说:“人类智力可以让胸肌放松,使人可以更自如地控制呼吸(以发展语言能力)。”语言是靠调节呼吸进行的,倘若人类不能调节呼吸,也就不能说话了。

从人体的机能上讲肌肉运动与呼吸运动之间,呼吸过程与有声语言之间的这种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决定了形体运动与语言发声之间不可分割的有机关联。这就为通过肌肉能力的锻炼来改进呼吸状态、培养发声能力和提高语言技巧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正是基于这种原理,许多欧美国家在培养歌唱家、演说家和演员的发声及语言技巧的教学中,都是从形体训练开始的。在全面训练肌肉工作能力的基础上,提高与呼吸运动相关的膈肌和其他肌肉群的控制能力,延长换气时间,使扩张的胸腔成为一个声音的共鸣箱,最终达到对语言能力的随意控制。

(二)语言播报与形体表达表情上同根同源

语言和形体,都是人们表露心声、交流情感和信息的工具。只要是一个正常人,言语和举动总是和他的情绪、态度和需求相伴不离的,有时平静、有时激动、有时冷漠、有时热情。无论以何种方式表达,都是某种心境、态度和需求的自然流露。

人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各种不同的自我感觉,不同的自我感觉表现不同的心境。由于人是有思维的,因而心境往往表现为情感,情感的表露就是表情。所谓情绪是指感情在身体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如兴奋、激动、平静、冷漠等。

(三)语言播报与形体表达表现上相辅而行

视屏传播是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传递信息的过程。在电视新闻传播中,记者、播音员、主持人对稿件内容的理解与态度和对信息接收者的情感与态度,是影响传播功效的关键。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语言播报的内容大多是理性层面的,而情感、态度则是通过传播者的语气、体态举止等行为方式来体现的。它们不仅仅是一对一的平行运作的关系,而应是在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辩证关系中发挥作用。因此,只有在正确理解和掌握语言表达与形体表达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语言技巧与形体表达技巧的作用,才能不断提高视屏传播的精确度和感染力。

2016年北京时间8月6日,里约奥运会开幕式,央视兵分多路解说,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坐镇央视新闻频道解说。开幕式没结束,白岩松的解说词就已经在各大社交平台上被刷屏,从暖场演出后半段开始,白岩松老师在整个运动员入场式过程中极尽黑、酸、挑之能事,讲段子、砸现挂,充分展现了名嘴的业务实力,白岩松解说开幕式获赞,堪称语言与形体表达结合得最好的典范。

四、语言表述与形体表达的相互关系

(一)形体状态是有声语言的序幕与伏线

人的言语、举动总是受自身情感、情绪、态度制约的。情感、态度是人们对事物一种总的心理倾向,它一旦形成,就意味着有机体在进入一个特定情景时,已经具备了某种反应的模式。情感的外化意味着整个身心被启动,而言语则往往是到了必须开口时才说话。事实上人在开口说话之前,相应的心态和有机体的适应性状态往往是松懈、沉重的,因而,说话时不可能有响亮、高昂的声调。而当人在情绪激昂时,身体也常常处于亢奋状态,说起话来声音洪亮,声调比平时高,节奏也比平时快。如果一个人的情绪处于冷漠状态下,说话声调、语气等就会变得平直、生硬。当人处于恼怒状态中,心跳加快,血管扩张,呼吸也变得深而急促,整个形体都膨胀起来,形成“气鼓鼓”的状态,因此说话的声调也就会变得粗重甚至嘶哑。

在视屏传播中,记者、播音员、主持人的情感、态度,是由播出任务的性质、稿件内容和特定的收视对象来决定的。有了对传播任务和稿件内容的正确理解,清楚了自己应持的态度和情感基调之后,首先应对形体状态作合理的调整,以便促进语言表达的情绪色彩和基调的产生,这样才能使视屏传播充分发挥视听两方面的信息传递作用,使信息饱满,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形体语言是有声语言的补充和延伸

以表情、动作参与口语表达,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是无处不在的。有时表情、动作等形体语言是补充或替代口语表达的一种手段。例如:当人们在说“不要”的时候,常常会下意识地伸出手掌向着对方摆动。在“买两个面包”时,也会不由自主地伸出两个手指。这种“补充”性的举动,常常具有强调的意味,使口语表达更有力、更清晰。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说话时眼睛会左顾右盼、四处打量,甚至会出现眨眼、扬眉和各种手势动作等。这些表现不仅与说话的内容有关,也是说话者内心情感的一种表露。例如:在众人面前讲话时,除了手势之外,讲话者的眼睛、头部都会随着谈话内容和语气、语调的变化不停地运动。当一句提问的话语结束时,头会向上扬起,眼睛也会睁大,好像是在征求听众的意见、寻求答案似的。在陈述过程中,头部常常会不停地来回晃摆,当说到重要之处时,会出现头部前伸或重重地点头等动作,以起到加重语气、强调重点的作用。而当陈述完毕或谈话告一段落时,不仅说话语调会下降,头部、眼睛、手势等动作也会随着语调向下移动。说话者的情绪越高昂或激动,表情动作也越明显。这种形体语言和有声语言的自然配合,也是在有意无意之中对所讲述内容的重点和要点的一种提示。这种相伴相随的表达方式,既充实和加大了所传递信息的含量,又便于听众准确、完整地获取信息。

(三)视屏表达中的音容同调

所谓“音”,是指包括语调、口气在内的有声信息的表达;“容”,则是指包括面容表情在内的无声有形的信息传递。只有当“音”“容”都紧紧地围绕信息这个中心进行协同一致的表达时,才能使视屏传递的信息准确、鲜明、饱满、易于解读。

言语、表情、动作都是内心情感、态度和需求的外部表现。从生理和心理的特性和规律来讲,这种表现是全身性协同一致的。然而,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有时会出现嘴里说的与身体各部无声信息表达的不相一致。出于这种情形,有时是不想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内心真情,有时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有意说谎。这种“心口不一”“口是心非”的人,在社会生活中是难以得到他人信任的。对于以信誉为第一的新闻工作来讲,这一点更是不可含糊的。

例如:每一次播出的开始,都有一句向受众致意、打招呼的话语:“观众朋友们好,欢迎收看XXXX节目。”这本是一件吸引受众关注、向他们表达心意的语言,但有时却出现了冷淡的、程式化的、例行公事的口气和表情,这就难以使人相信你是在真心真意地欢迎受众参与。湖南台的节目主持人在视屏表达中往往能够调动和感染到许多观众,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在信息传递过程中,音容同调的“调”,是由具体的传播任务和信息内容决定的。定调准确,是做好每一次播报的先决条件。新闻传播中各种栏目不同,取决于播报内容、性质和收视对象的不同。给不同栏目定位,实际上就意味着给这个栏目中的信息表达方式定下了基调,“信息来源的信誉是影响信息的重要因素。信息来源需要具备权威性、专业性、知名度高、重要等特征,这样由他发出的信息,其信誉就高、效果就好。有时个人特质与受众接近的人反而可信度高,这取决于所传播的内容”[1]。例如:在《新闻联播》类的栏目中,传递的是党和国家的声音,面对的是全国各族的亿万大众,记者、播音员是党和国家的代言人。而《中国新闻》《中国报道》类的栏目,面对的是全世界各个阶层的几十亿受众,传播者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代言人,代表着中国人的风貌与气概。为此,庄重、坚定、自信、坦诚应当是最基本的情调。而在经济类、服务性的栏目中,传播的目的是为经济建设和亿万大众的生活服务的,热情、诚恳、和蔼、关切理当是最基本的调子。栏目定位,决定了这个栏目播报时的总调式。而在具体信息传递过程中,每一条信息的调子,还要考虑具体内容和信息本身的基本情调,否则就失去了个性和特点。

五、结论

为了使传播工作万无一失,就需要在栏目定位、内容定调的基础上,调动自身的潜能,运用好表达技巧,从调整呼吸、集中注意力开始,调整好身心状态,使自己真正进入信息所规定的情态之中,使语言表述和形体表达“音容同调”地相辅而行,这样才能使视屏传播中的视听两方面达到有机协同,相映生辉。

 

参考文献:

[1]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217.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责编:马潇(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