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被严重低估的产业
——2016年度纪录片产业数据发布
2016年12月14日,在第十三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举办的“CDRC前沿发布暨纪录片的全媒体与全球化传播高峰论坛”上,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以下简称CDRC)受邀进行了“CDRC前沿发布”——2016年中国纪录片年度权威数据发布,对2016年中国纪录片业态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整体概览和深度观察。
中国纪录片是一个被市场严重低估的产业
CDRC在国家级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6年)》中提出,进入公众时代后,中国纪录片的消费侧已然成型,无论是收视人群数量、频道覆盖面、收视人群年龄结构的升级,还是与商业消费市场端对接等,社会对于纪录片的消费力和消费需求已具规模,且不断提升。
CDRC通过持续跟踪关注,发现从生产制播、政策调控、“互联网+”、国际合作和跨文化传播、行业主体多元立体化等层面,中国纪录片“新常态”的轮廓已经初具,并在不断调适,趋于成熟。
依托11年产业数据支撑,CDRC结合近年来纪录片市场的发展,认为中国纪录片是一个被市场严重低估的产业,产业被低估的原因主要源于以下方面:一是纪录片产业数据统计困难,真实信息难以完全统计。二是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大型企业、非传统媒体及民间力量等主体未被有效开发,这些都是纪录片产业水平面下的隐形冰山。三是党政机关、行业团体、企业等系统内部的交流、学习、宣传影像内容质量提升明显,具备走入市场的潜质。四是本体与类型跨界之争:纪实娱乐、纪实移动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泛纪实产品划分归类模糊。五是纪录片经济价值多元性尚未被清晰划分和认同。
根据CDRC年度最新调研数据显示,2016年,电视纪录片全年总产量超过2.2万小时,同比增加15.8%;各级电视机构投入电视纪录片制作(不含人力成本和技术成本),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用于扶持支持国产纪录片生产的资金超过35亿元(不包括新媒体、民营机构等其他渠道),同比增加29.6%。其中,各级电视机构投资额约30亿元,政府机关投资额约5亿元。
2016年,电视纪录片全年播出总时长约7万小时,全年播出总量同比增长14.8%。其中,中央电视台播出总量约2.1万小时,增长10.5%;省级卫视频道约2万小时,增长5.3%;省级专业频道约3万小时,增长36.3%。
中国纪录片产业现状的八大特点
结合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市场的发展,CDRC指出,2016年的中国纪录片产业现状具有以下八大特点。
一是生产主体数量增幅明显,民间力量或将构成半壁江山。近五年来,各种利好因素共同推动,电视纪录片的播出量及生产量有大幅度提升,贡献主要来自省级卫视及纪录片专业频道。不可忽视的是,民营制作机构力量已有较高提升,投资到作品的预算每分钟最高达8.8万元,实力已经能与中央电视台看齐。
二是全民纪录时代到来,但艺术表现、思想深度是短板。CDRC统计调研显示,“人物”“社会”等纪实题材最受纪录片从业者青睐。相关题材在产业内已然形成成熟的生产模式,产量大、周期短、易于输出,而国际上较受欢迎的“科技”“自然”等题材最少。此类题材因为制作成本和风险较大等因素,在国内尚无完整模式,需要重点探索创新。目前,中国纪录片题材选择不能跳出现有窠臼,这将不利于纪录片产业的良性发展。
三是纪录片外延正在被拓展,价值多元性亟待被开发。由热播电视节目衍生出来的纪录片获得不俗的收视表现。随着不同形态的纪实节目被开发,纪录片的外延已经被大大地拓宽。
四是中央电视台频道彰显主流价值,卫视频道依托自有资源另辟蹊径。CDRC通过调研和观察电视台收视率前10名的纪实类节目、栏目发现,中央电视台频道的节目选题始终坚守自身使命,而卫视频道另辟蹊径,借助其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优势打造衍生纪录片节目,也获得较好的收视表现。
五是借力国家战略,纪录片传播巧搭顺风车。每逢重大节点,批量的专题片、纪录片占领荧屏是中国纪录片的一个固有现象。适逢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相关题材受到网媒、网民的密切关注。网络新闻数、微博提及量、视频点击量较为显著。国家“一带一路”大政也是纪录片发展的强有力推手,其在题材、内容、渠道多方面的后续发展值得期待。
六是资本力量连接优质资源,跨界合作撬动市场。纪录片在近年的优异表现,加上全社会对纪录片的认知不断深入,资本力量开始正式进入纪录片产业。公司方面,三多堂成功做市,其他民营公司积极跟进资本市场;网络方面有“一条”“二更”先后获得不菲融资;电视台在制播分离、市场化运营方面也即将爆发更大力量,是资本追捧的对象。此外,来自其他行业、领域的跨界合作不断出现,“纪录片+”或“+纪录片”成为一种新常态。
七是真人秀纪实电影降温,“纯”纪录电影票房表现仍乏力,纪录电影市场亟待“引爆点”。2016年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过审的纪录电影一共有32部,进入院线放映的中外纪录片6部。纪录电影全年总票房为2.05亿元,其中真人秀纪实电影1部,票房总计1.25亿元,“纯”纪录电影票房总计8032万元。
2016年,纪录电影市场的一个特色是纪录片IP概念的增强,除去年初的《舌尖上的新年》,12月16日,电影版《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映,电视纪录片开始有了IP的概念、衍生品也愈发丰富。12月份,电影版《我在故宫修文物》《生门》两部纪录电影登陆院线,其中《我在故宫修文物》票房627万元,《生门》票房107万元,表现均不甚理想。
在高达457亿元体量的中国电影总票房中,纪录电影票房占比还明显偏低。纪录电影市场亟待现象级作品的出现,以引爆当前表现乏力的院线市场。
八是“网红纪录片”培养网民纪录片收看习惯,新媒体助力仍有诸多想象空间。观察2016年纪录片在互联网上的整体表现,截至12月1日,74.9亿次的点击量占全网节目视频点击量的0.94%,占比仍然相对较低。调研数据显示,历史、社会题材的作品更容易受到网民追捧,红色题材、医疗题材及文化题材的纪录片在本年度表现抢眼。
新媒体作为传播阵地和宣发渠道催生了“网红纪录片”的诞生,纪录片意外在AB站走红,传统文化纪录片成为“爆款”,弹幕网站成为爆点,引发大量主动传播,这成为2016纪录片互联网表现的重要亮点。惯常以为“草根”“不高雅”的AB站却因观者的纯粹反而成为纪录片的“净土”。微信微博大号的主动推广已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佳片推荐平台,这类账号主动进行推广,再一次扩大了传播范围。另一方面,出品方主动进行媒介整合传播,成为了纪录片传播的重要传播路径。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