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人民日报:"流量明星"切勿成"流星"

赵 彤
2017年09月26日07:0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流量明星”切勿成“流星”(艺海观澜)

  漫画 徐鹏飞

  真正的明星首先让人记住的是塑造的角色,其光源来自深厚的艺术修为。“流量明星”若只有流量没有演技,终将成为一闪而过的“流星”

  不知何时开始,“流量明星”成为演艺行业的流行词,它常常用来指称那些在网上拥有大批粉丝的演艺明星。一时间,一部电视剧或一部电影,如果没有“流量明星”加盟,似乎就只能敬陪末座。然而,也正是这些“流量明星”加盟的作品,常常跟“演技缺席”“三毛钱特效”等词联系在一起,几乎走到了“良心剧”“品质之作”的反面。

  与互联网时代之前的明星相比,“流量明星”,顾名思义,其标榜的特殊性在于“流量”二字。评估一部作品、一个演员的人气高低,传统影视讲的是上座率、收视率,互联网时代则是流量,一个演员的社会知名度、受关注程度可以被直接量化。比如,他(她)的微博粉丝有多少人?每发一条微博,跟帖多少?转发多少?诸多数据都是一个演员“人气”的可视化表现。

  流量本无原罪,问题在于今天的诸多流量明星只有流量,没有演技。演技方是明星所以被称为明星的资本。明星是大众影视产品重要的创作资源和市场要素,是演艺经纪的核心环节。在传统影视产业的百年历史中,“造星”的手段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和完善,但无论如何“造星”,明星的演技还是首位的。在明星光鲜形象的背后,才华、自修、拔擢与培养中经历的磨砺是其成名的基础。在好莱坞这个明星制造厂,那些在星光大道上留下印记的明星,是经过年复一年筛选才成就的。一个演员能否获得至高荣誉,星光闪烁,不是单纯由吃爆米花的看客数量决定的,也不是由其相貌决定的,而是经过由数千位艺术经验深厚的权威人士组成的评委会,根据其艺术表现水准高下评选出的。又比如,在香港,周润发、刘德华、黎明、张学友这些影视“红星”们,都曾是TVB电视艺员训练班的学员,在大红大紫、星光闪耀之前,没少干过跑龙套、当替身的活。在这个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演员们主动的自我磨练是推动他们走向星光大道的根本助力。

  当前颇受追捧的、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流量明星”,往往没有经过上述这一道艰苦的淬炼。很公平地,这样的明星也留不下任何一部真正的作品。真正的明星首先让人们记住的是其塑造的流光溢彩的人物形象,而今人述及“流量明星”,言必提“小鲜肉”“高颜值”或绯闻乃至丑闻,无涉一个人的艺术修为。如若较真地评价流量明星们的角色塑造水准,“不会演戏”“演技欠佳”这样的看法已几成定论。出于对演技的无视以及对流量的片面追求,一些操盘者更是以“注意力经济”为理据、以刷流量为手段,推制出所谓“流量明星”,遑顾“流量明星”是不是有演艺才能,遑顾“流量”所系的内容是不是与社会公共价值抵触。与此同时,包括部分电视台在内的一些传媒机构,片面专注于自身的企业属性和盈利目的,对市场的短期效益汲汲以求,急功近利于“热点开发”,迅速地被“流量”所吸引,以至于助长“流量”泡沫般地积聚起来。

  影视节目是集编导演等元素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呈现给观众的作品是集故事、结构、角色、性格、价值蕴含于统一的有机体。以“流量明星”为决定要素,唯“流量明星”是瞻,出品方实际上已经将再生产要素单一化了。同时,在这种模式生产中,因为“流量”增值的需要,年轻艺人无暇顾及表演素养的提升,以至“流量明星”最终成为倏忽而逝的“流星”。此外,某些“流量明星”作品短期盈利,对整个表演生态、创作生态和播出生态都会产生溢出效应,引发如天价片酬等一系列生态紊乱现象。

  影视表演是个门槛很高的技术活儿,那些企图借助“外部光源”增加作品亮度的做法,不仅是短视的,更是幼稚的,是对自身艺术生命的伤害。那些幻想无演技依然可以大红特红的“流量明星”们,注定要成为短命的“流星”。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