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国庆票房报收26.4亿创新高 《羞羞的铁拳》成冠军

2017年10月08日08:31 | 来源:南方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羞羞的铁拳》“笑”成冠军

  《羞羞的铁拳》在话剧版时就积累了大批观众。资料图片

  国庆中秋长假已收尾,中国影迷用实际举动支持电影事业,创造出有史以来最赚钱的国庆档。据猫眼数据统计,今年这一档期平均每日收入超过3亿元,截至7日晚8时,“国庆档”(9月30日至10月7日)国内影市总票房高达26.4亿元(含服务费),远超去年同期,创出历史新高。

  今年国庆档依旧是喜剧电影的“福地”,因此开心麻花第三部大电影《羞羞的铁拳》、大鹏第二部导演作品《缝纫机乐队》都选择在这一档期上映。前者成为票房大赢家——截至记者7日晚8时发稿,该片累计票房达13.2亿元,超本档期其他四部国产电影的票房总和。

  以往多携喜剧电影闯入热门档期的成龙和王晶,此番同时转型。很显然,两人的转型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成龙主演的《英伦对决》凭4.14亿元的成绩成为国庆档亚军;王晶执导的《追龙》则以累计3.6亿元的票房位居季军。

  开心麻花大获全胜

  今年国庆档的一大看点是开心麻花和大鹏的《羞羞的铁拳》《缝纫机乐队》同台角逐。不过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羞羞的铁拳》均大获全胜。

  两部影片均为喜剧片,且不约而同选择“梦想”这一主题,为何在观众的接受度上差距如此大?

  在《缝纫机乐队》中,热爱音乐的大鹏灌输了许多私人化的“情怀”,他在广州接受采访时便强调,“影片对应的是我的青春、我的音乐情结”。诚然,片中的音乐和三场大型音乐会戏份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可更多观众对大鹏的这份“情怀”并不买账,认为电影中的包袱与追梦的主线并没有产生化学作用,“充其量只是机械堆砌”。

  电影市场分析师南如珉认为,《缝纫机乐队》的票房失利,在于音乐题材影片有一定的市场门槛。也有影评人分析,相比音乐,《羞羞的铁拳》中体育的“燃点”更易被观众感受到。

  事实上,这也是两个喜剧制作团队之间的对垒。电影市场分析师蒋勇认为,地域背景等因素导致《缝纫机乐队》的受众范围远小于开心麻花的作品。“开心麻花做舞台剧起家,作品面对白领阶层的方向性很明确,电影消费不便宜,其在一、二线城市的受众更为稳定。”

  另一方面,开心麻花形成的独特品牌优势也是《羞羞的铁拳》的制胜关键。蒋勇表示,开心麻花的三部电影作品均由舞台剧改编,经过前期市场的检验和与观众的不断交流,使得“剧本完成度很高”,他还留意到,三部电影均采取“双导演制”,在他看来能为电影加入更多的信息和笑料。南如珉评价开心麻花是“几乎不会失误”的团队,“他们的创作模式不是单兵作战,而是讲究团队合作,每个人都有包袱,能保证他们有源源不断的创意和笑点。”蒋勇甚至预测,开心麻花有望成为中国喜剧电影界的第一品牌:“国内也有导演、演员在做喜剧,但开心麻花很专注地跟着作品走,我认为企业形态的品牌在市场中会占据更大的优势。”

  《英伦》《追龙》成功逆袭

  影片整体质量过硬,在受访分析人士看来是今年国庆档的最大特点,在这其中的一个关键词当属“转型”。

  成龙电影再次搅动市场。在《英伦对决》这部成龙时隔7年重返好莱坞的作品中,导演大做减法,让成龙电影风格焕然一新,片中他抛弃了以往戏谑夸张的喜剧风格。“《英伦对决》是成龙最好的电影之一,影片非常严肃甚至有些悲情。”蒋勇表示。

  南如珉认为,成龙的转型“有得有失”,习惯了成龙功夫喜剧的观众,或许认为《英伦对决》不是他们想要的风格,但影片的高口碑,也会讨得影迷观众的欢心。《英伦对决》的票房在7日下午突破4亿元,相比过去成龙的喜剧电影,其市场表现不算出彩,但放在谍战题材电影的范畴内已实属不易。

  之前一直被忽略的王晶导演作品《追龙》,在上映后上演了一场“逆袭战”,截至记者发稿时,票房累计3.6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该片在广东地区的表现尤为亮眼,其在广州和深圳的多数影院排片超过《英伦对决》。助力《追龙》逆袭的无疑是其豆瓣7.6的高评分。有趣的是,被很多观众贴上“烂片导演”标签的王晶,也被认为此次带来的作品系其“十年最佳”。

  成龙和王晶的转型赢得了观众认可,李晨首次担纲导演的《空天猎》则票房口碑“双失利”。以往专注于小荧幕的李晨转型做导演,在专家看来“步子迈得有点急”。蒋勇表示:“在宣传策略上,《空天猎》主打的是话题而非电影内容,这固然给影片增加了一定热度,但也模糊了影片本身内容宣传这一重点。”

  口碑对票房作用明显

  在国庆假期前,很多观众打开各大线上购票平台发现,本档期的大部分电影都推出了优惠购票。在猫眼电影上,《羞羞的铁拳》《英伦对决》《空天猎》《追龙》《缝纫机乐队》《极致追击》和《昆塔:反转星球》均推出9.9元特价票。淘票票同样不甘示弱,《英伦对决》《空天猎》《追龙》《极致追击》《昆塔:反转星球》推出8.8元特价票,个别影片在淘票票中凭借院方的“影城卡”,甚至出现了不用钱的状况。

  能买到如此低价的票是因为有“票补”。简单来说,票补相当于促销,片方或线上购票平台出钱补贴“请”观众看电影。有媒体估算,“国庆档”单片平均票补约2000万元,最多的甚至高达5000万元。为何片方愿意投入大量资金票补?“一般是为了冲上映前两天的排片、票房。”蒋勇解析道,对影院来说,预售票房影响影片的首日排片,而首日票房又影响之后的排片,因此片方在竞争激烈的档期里自然想要抢占先机。

  票补投入不输今年“春节档”,不过若进行票房对比可看到,“国庆档”单日超3亿元的大盘收入远不及前者——仅今年大年初一便有8亿元进账。蒋勇认为,两个档期没有可比性:“国庆假期更多人会选择出游。‘出游’对国庆档期是一个遗憾。”此外,与“春节档”多扎堆上映合家欢喜剧不同,“国庆档”上映的影片也会穿插相对冷门的类型,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观众走进影院的热情。

  受访分析人士强调,票补并非“万能灵药”,此举对影片的前期发力有一定效果,但真正撑起票房的还是口碑。“所有‘种子选手’都采取了低价策略,那么单部影片显然也便没有了竞争优势。”南如珉认为,“若影片质量过硬,无论是否有票补,观众都不会太在意;若电影质量特别差,哪怕不花钱,观众也不会买账。口碑对票房的影响近年愈发明显。”(记者 毕嘉琪 驻京记者 刘长欣 实习生 黄奕银)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