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段昊书:这是设想中最美好的一刻

《中国气象报》记者 段昊书
从完成提问到坐下,我清晰地听到了“砰砰砰”的心跳声。
10月23日下午,十九大新闻中心最后一次举行记者招待会和集体采访。而在上会前,我所“瞄准”的环保部部长李干杰代表,出席的正是这场记者招待会。换言之,这是此次我参与十九大报道过程中最后也是最想把握的一次机会。
《中国气象报》是我国气象部门唯一的行业媒体。此前参加全国党代会及全国两会的报道经历,让我深知在与中央级媒体的竞争中,行业媒体记者获得提问机会的不易。但难道就当一名“看客”吗?心有不甘,我还想试一试。
在研究了十九大新闻中心组织的“6+8”记者招待会及集体采访的主题后,我将首要目标锁定在李干杰出席的记者招待会上。近些年,在大气环境治理等领域,环保与气象部门有不少交集。今年年初,所谓“停发霾预报预警”一事,就曾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我计划以该事件为切入点,并将问题延展到大气环境治理工作上。这样,既能回应公众关注的问题,也能找到气象行业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关联性”。
坦白地讲,我预估自己能拿到提问机会的可能性大抵不足一成。因此,我也围绕政法领域、经济领域党代表所出席的记者招待会设置了一些问题。正如预期的那样,从10月19日开始,场场记者招待会及集体采访,我都积极举手,却始终未获主持人青睐。我一面与同行交流“抢答”技巧,一面安慰自己说,或许,这离最想要的更近了呢……
要等待好运气的光顾,更要做足准备。我从同行那里得到了一些经验。譬如,坐在《人民日报》、央视等媒体的记者身边,或坐在外国同行附近,“蹭”主持人的目光;举手时做到更高、更快,尽量表现积极与主动;尽一切可能赢得主持人的关注,衣服颜色尽可能鲜艳,甚至可以做一些夸张表情。这些经验是否具有“普适性”其实无从知晓,但也不妨一试。
再有就是继续打磨问题,在抛出一个有一定“尖锐度”的问题后,如何给采访对象设置一个更具广泛延展性的问题?我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在“蓝天保卫战”之前用的是“打赢”而非过去的“打好”,希望这个词能引起采访对象共鸣。后来,事实证明,李干杰在回答我的提问时,的确提及了这个细节。
时间来到10月23日。我穿着一身蓝色冲锋衣,在一众西装革履的记者的包围中算得上醒目。提前一个小时到场,选择了记者席第三排正中央的位置,正前方是《人民日报》记者,再前面是央视的记者;在我身旁,是一位来自俄罗斯的同行。我想,这个位置称得上“地利”。
记者招待会开始了。从第一次提问开始我就积极举手,主持人第一个机会选择了央视记者;第二个机会则给了《中国青年报》……要再次失望而归吗?
“请第四排中间那位男记者提问。”主持人说。我心里一阵失落。
谁料,记者席一阵骚动后,第四排并没有人站起来。看到主持人愣住了,我立即又将刚放下的手举了起来!事后看电视录像发现,我是当时全场第一位举手的。
“那么……第三排那位记者。”主持人望着我说。我深吸了一口气,尽量平静下来,调整语速——“我是《中国气象报》记者。这个问题是提给李部长的。今年年初,气象与环保两部门对外表示,将研究针对雾霾天气两部门的联合预报预警发布机制,我想请问这项工作目前的进展情况如何?我们也注意到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强调要打赢蓝天保卫战,您认为目前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谢谢你的提问。”随着问题翻译完毕,李部长开始作答……
好运气加上充分的准备,最终,为这次十九大报道工作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已是我能设想到的最好的一幕。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