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第18个记者节 情怀不急,基本功先捡起来

子不语
2017年11月08日08:08 | 来源:新闻晨报
小字号
原标题:情怀不急,基本功先捡起来

今天是第18个记者节,料想会有许多记者同行,开始怀念往日的江湖地位,描述自以为应得的荣光,却鲜有人检讨广泛存诸于报端的积弊,仿佛可以将传统媒体影响力日渐减弱的责任,全都推给这个资讯泛滥的时代,推给那些来自于非专业、“野路子”的自媒体的冲击。

所以今天我们不谈情怀,不谈新闻理想,我们来谈一谈作为一名记者的基本功。

记得刚入这一行的时候,带教老师是一位不苟言笑的中年人,我总以为他过于刻板,比如有一次,我在稿子里把“安详”写成了“安祥”,他在大样上把“祥”字用红笔醒目地圈出来,然后狠狠批评了我一顿。我很不以为然地想,这样的别字读者谁会看得到啊。他却说:“你要记得你现在写的文字和以前写的文字有何不同。报纸印出来了,就不能改了,上面署了你的名字,就是你一辈子的错误。”

直到很多年以后,我才体会到当年带教老师对于文字的那种敬畏感。一张新闻纸分量很轻,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却很重。一名记者犯了哪怕一个微不足道的错误,却足以将这个错误传递给数万人乃至数十万人。可是,还会多少人会这样去想?

后来我也带过实习生,有一天,改实习生的稿子的时候,发现她犯了和我当年一模一样的错误。让她改过来,她飞速地在键盘上敲出了“an xiang”,输入法跳出来“安祥”两个字,她对我说,老师,没错呀。

不知道有多少记者是靠输入法组词认字的,在输入法里,一旦犯了一次错误,将错别字形成了输入法里的联想词组,那可能真的一辈子都改不过来了。可是,有了智能的输入法,还有多少人会因为有一个字吃不准怎么写而去查字典?

这只是一个很小的断面。我们身处一个速朽的时代,《纽约客》 最优秀的专栏作家之一,E·B·怀特,在自己的随笔集《从街角数起的第二棵树》 里说:“我想对写作者而言,从来没有哪个时代比当今的更为残酷——他们所写的几乎还没离开打字机,时代就让其变得过时。”在这样的浮躁里,仿佛我们已经无需为自己的文字负责,人人想着如何让自己的创作轰动一时,谁有耐心去精雕细琢、来回斟酌,反正说不定明天就会被统统扫进旧纸堆。

于是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丢失了最最基础的基本功,比如字词如何准确,语句如何通顺,行文如何连贯,逻辑如何自圆其说。记者只管追逐热点,编辑只管琢磨怎样的标题才夺人眼球。没人会去管新闻的要素和体例,一篇文章只需从头走到底,当中插两张图就行。新媒体时代里,仿佛什么都比不过一个“快”字——在最短的时间里堆积尽量可观的文字,以获得尽量大的先发优势,赚取尽量多的阅读量,为了这一点,什么都可以让步。

再渐渐地,这些基本功会被彻底忘记,就像没有谁再去怀念飘着墨香的新闻纸上方方正正的铅字曾带有的仪式感,没有谁还会记得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对于文字应有的敬畏。

当这样的时代来临,对于整个新闻行业来说,是何其可悲。尤其在这个资讯泛滥的时代,不正应该是具备良好专业素养的新闻工作者站出来的时候吗?那么多信息时代形态丰富的资讯产品——资讯、观点、多媒体、互动等等,需要由专业人士来进行有机整合,输出高质量的、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内容。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应该是茫茫资讯大海里唯一值得读者信任并跟随的引路者,而不是去做这场资讯狂欢里的一团浆糊。

获得公信力和影响力,那就从重拾新闻基本功开始,令每个字词准确,令每个语句通顺,令每篇文章连贯,令所有逻辑能自圆其说。只有对我们写的每个字负责,决不让我们的错误变成影响成千上万人的错误,我们的文字,才会变得令人信任并愿意跟随,而这,恰恰也是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必须负有的责任,以及工作最重要的意义。

“你要记得你现在写的文字和以前写的文字有何不同。报纸印出来了,就不能改了,上面署了你的名字,就是你一辈子的错误。”在第18个记者节,我们希望所有新闻工作者,能重拾对文字的敬畏感,认认真真地对我们所写的每个字负责。这就是新闻行业的工匠精神,与大家共勉。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