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为新的活的社会写真

“新”“活”“写真”3个关键词,要做到并不容易,需要守住职业伦理,对传播行为充满责任感,才能够一点一点做出对得起时代的作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重大的历史论断。就新闻人而言,笔墨当随时代。因此,新时代、新实践就是令所有新闻人兴奋和值得为之尽责的大背景、大事件。
革命先驱与新闻前辈李大钊说,在他看来,“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这个平实而又深刻的观点,是他近百年前面对一批青年学生演讲时说的。时光飞逝,李大钊的卓见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当下新闻传媒面对的传播格局与一百年前是大不同了,网络技术进步、民间舆论场的多个空间并存,这些都是当时的人们不可想象的。但是,凡是有传播,就会有立场,这是不会改变的一个客观现象。
就立场而言,当下不会像大革命和战争时期那样要时刻面对血与火做生死选择,今天的媒体人的立场,更多的是行为伦理的选择。职业所要求的行为,要对位于社会道德伦理的高标准而不是低水准。作为组织化传播的主体,特别是各级各类的报纸、广电和门户网站,以及与之关联的APP、微信公众号,没有理由不关注新的、活的社会,应充满热情地把丰富性与多样性的、人民创造性的社会生活纳入报道视野。
新闻应该反映的是现在,而不是留在纸上或者旧记忆中的往事,这里的“新”与“旧”看起来是个时态问题,实际上是新闻与历史的区别,也是个人在哲学观念上应该完成的“历时”与“共时”的更替。
在新的时代,信息的采集之便利,几乎使手指的作用超了脚板。对一些新闻人来讲,产生了像舒德森讲的“事实成了风中的芦苇”那样的感觉。在全世界范围内,“后真相”“假新闻”都成为了入选牛津词典与柯林斯词典年度词汇的现象。可以说,“新”“活”“写真”3个关键词,要做到并不容易,需要守住职业伦理,对传播行为充满责任感,才能够一点一点做出对得起时代的作品。这里用了“做”字而不是“写”字,那是因为在多媒体时代,媒介品种增加了,大家不妨看看中国新闻奖的获奖目录,“网络访谈”“电视编排”等,都不是用一个“写”字可以概括的,要全力用心去做。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