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好记者讲好故事”
解放军报邹维荣:愿得此身长报国
邹维荣
大家好!我是《解放军报》记者,今天给大家讲的是当代中国军人那些“风花雪月”的故事,品读他们以身报国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
阎肃老师曾讲过军人的“风花雪月”,这个“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
建军90周年朱日和沙场阅兵举世瞩目。这个军事重地,我采访过上百次,报道训练和演习的稿子写过上百篇。朱日和就像一块磨刀石,磨砺着中国军人的血性和战斗力,也磨砺着军事记者的肝胆和传播力。
最难忘的,是那年8月7日的朱日和演习采访。随着信号弹腾空而起,一场实兵对抗落下帷幕。就在此时,一个震撼的场景定格在了演习现场。
我至今清晰记得,坦克驾驶员武向军跑来报告:“营长,我受伤了。”只见脸色煞白的他,手里竟然托着一只血肉模糊的耳朵!
原来在演习中,他驾驶的坦克冲在最前面,那天下大暴雨,溅起的泥水遮挡了潜望镜。武向军在坦克转向瞬间起身擦拭,但落座时一个巨大的颠簸,意外发生了,他的一只耳朵被剐掉了!他把耳朵往口袋里一塞,咬牙坚持继续驾车战斗,直到40分钟后演习结束。
看到这一幕,我的血一下子燃烧了起来,当即登上带血的战车,连夜采访写稿,把这个有血性敢打仗的士兵介绍给全军战友。
当我问武向军,你哪里来的这股狠劲?他笑着说:“如果我这台指挥车停下来,战斗全局将会受到影响。上了战场,就要有这股子血性,别说掉耳朵,就是掉脑袋我也不怕!”
当年,武向军被评为全军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新闻人物。
还有一年,我到地处大漠深处的哨所采访,这里号称是“生命禁区”,夏天70多度的地表温度能烤熟鸡蛋。采访时我中暑了,输液后感觉稍好些,就和战士一起到边境线上巡逻。
回到住处,看到战士们端着脸盆排队领水。通信员小周给我送来半盆水,挠着头不好意思地说:“记者大姐,这是凑来的半盆水,您凑合着洗漱吧,就是不能洗澡了!这里太缺水,附近的牧民都搬走了,我们不会走,因为我们是边防军人啊!”听了他的话,看着半盆水,我既难过又感动,边输液边赶写出《哈日苏海之夜》的稿子。
两天后的凌晨5点40分,一份加急的解决边防连队饮水问题的报告,摆到了领导案头。如今,边防连用水难的问题都解决了,有的还喝上了矿泉水。
近几年,我先后在军报驻大单位几个分社工作过,从载人航天发射场到核试验基地无人区,从大山深处风洞群到新型电磁对抗靶场,从看得见的战场到看不见的战线,见证了一座座强国强军路上“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英雄群像。
那年随部队到西南地区抗旱救灾,在施工现场,钻杆和井架连接处的插销松动脱落,几十公斤重的“大铁栓”从天而降,带着一阵风,坠落在我的身后!现在想起来都是一身冷汗,但我无怨无悔,正是和官兵们一起经历过这些艰苦和危险,我才真正走进了他们的心里。
回想当军事新闻记者这17年,就是在不断地书写中国军人的“风花雪月”。我和官兵们一起经历的这些“风花雪月”已经生根心中,融入血脉,难以割舍。即使身入险境,哪怕以命相许,我也觉得——值了!
军事记者,就是战斗在特殊战场上的战士,就要有战士的情怀、冲锋的姿态,就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就要有血性担当和对胜利的渴望,还要有愿得此身长报国的豪迈。唯有如此,才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书写新时代军事记者的铁血荣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