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度着手提升典型报道传播力
——评《嘉兴日报》“九问嘉善的民心答卷”系列报道
今年6月17日起,《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等10余家中央和省级媒体,集体聚焦浙江省嘉兴市的嘉善县,全景式报道了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和新发展理念在嘉善的生动实践。在央媒和省媒如此高规格、大规模、大手笔聚焦嘉善之后,地市级党报如何在这场典型报道战役中独辟蹊径、出新出彩?从8月2日起,《嘉兴日报》连续推出“九问嘉善的民心答卷”系列报道(共10篇),为地方党报做好本地典型报道提供了借鉴,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立意有高度
典型报道是党报的一大特色和传统,其作用在于典型引路,指导一般,带动全局。典型可谓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活样本”“活模式”。由此,做好典型报道关键在于立意,站位高才能看得远。
嘉善在2008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成为习近平同志的联系点,2013年又获批成为全国唯一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对于前后跨度近10年、此前报道中又较少出现的县域发展典型,应如何驾驭题材、明确立意?
《嘉兴日报》在“九问嘉善的民心答卷”系列报道编者按中就开宗明义:这是习近平同志始终牵挂的一个县。他先后4次亲临嘉善考察指导,14次作出重要批示,4次讲话肯定,为嘉善发展勾绘蓝图、指明方向、悉心指导。这是一个肩负着“国家使命”的县……
这里可以看出,系列报道立意明确,站位高,就是把嘉善作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鲜活样本”的典型。在整组报道中,每篇都贯穿了这一鲜明立意。例如,在《一问开放:如何发挥优势,融入上海》这篇报道中,“接轨上海”既是习近平同志亲自为嘉善点的题,又曾多次得到他的指导、关注。这组系列报道,细致梳理、忠实还原了习近平同志对嘉善的悉心关注和指导,习近平同志的“故事线”和嘉善的“发展线”交织并进,令人信服地讲述了嘉善发展离不开中央领导的关怀关心,嘉善的发展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对中央领导指示的贯彻落实。
一般来说,地市党报没法像中央大报一样可以不断接近核心信息源,往往难以承受重大主题之重。那么,《嘉兴日报》的“九问嘉善的民心答卷”系列报道为何能做到“上接天线”呢?这源于对大政方针的深入学习,对全局的深刻把握和高度的政治敏感。作者不仅细致系统地梳理了习近平同志历年来对嘉善的调研、指示、批示等历史素材,还深入研究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嘉善的生动实践。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掌握了这些宏大的背景信息,让地方党报有了底气以高站位、大视野驾驭这一题材。
策划找角度
立意有高度,还得找到巧妙的好角度,才能使报道与众不同,可看可读。否则,一味主题先行、宏大叙事,就容易流于“假大空”。
此前,10余家央媒、省媒陆续推出了53篇新闻作品、15个融媒体产品,全面聚焦嘉善,几乎穷尽了所能想到的各种角度。珠玉在前,地方党报如何另辟蹊径?《嘉兴日报》的做法是眼睛向下,从实践中、从群众中找答案。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嘉善示范点建设好不好,嘉善经验究竟是什么,百姓故事、百姓心中有最具说服力的答案。2011年,嘉善开展过一场“九问嘉善:科学发展如何示范”的大讨论。讲好嘉善故事,梳理嘉善经验,“九问嘉善的民心答卷”系列报道就从这道跨越多年的问答题说起。
典型报道的要义在于挖掘典型经验,用以带动全局。“九问嘉善”,一问开放、二问创新、三问空间、四问共享、五问协调、六问功能、七问环境、八问改革、九问干部,以嘉善人讨论的九道问答题统领报道,不仅深度契合新发展理念,也使嘉善县域科学发展方方面面的经验条分缕析。整组报道以问题为导向,主题鲜明,体例匀称,实现了主题、形式、内容的高度契合。
在“九问嘉善”的每个篇章中,都有3个答卷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生动故事,推动主题自然展开。这组系列报道选取了“小切口、大视野”“小故事、大道理”的报道视角,以众多小故事勾勒嘉善群像,以众多民心答卷汇聚成嘉善的历史答卷,全景记录了新发展理念在嘉善的生动实践,角度选得很巧。
这也启示我们,要撬动重大主题报道的支点,必须立足全国,深耕本地,吃透“两头”,既吃透报道主题的背景、意义,又结合本地实际。只有深耕地方元素,找准地方特色,才能与全国性的重大主题实现对接,通过地方元素的“点”,反映全国性的“面”,使报道与众不同,本地特色落地,独具竞争优势。
采写需深度
立意有高度,可上接天线;策划选角度,可下接地气。但要真正使这样的理念落地,把报道写得生动可感,还得采写有深度。否则,主题先行,带着观点去找例子,没有新鲜素材,没有群众语言,没有生动故事和真情实感,写出来的只能是敷衍之作,缺乏深度和感染力。
如果说地方媒体比央媒有什么优势的话,那就是更加贴近基层一线,对基层民情有长期积累,有条件更系统地策划,更深入细致地采访。因此,《嘉兴日报》将嘉善典型报道作为践行“走转改”活动的练兵场。除了前期大量的准备工作,从7月开始,《嘉兴日报》记者在嘉善蹲点采访1个多月,跑遍了嘉善所有镇街、20多个部门,做了近40场采访、座谈,进村入户、进企业园区,实实在在地跑遍了嘉善城乡,深入挖掘采访大量人民群众最真实、最鲜活的典型。采访团队把汗水洒到了每个角落。最终呈现出来的27位“答卷人”,覆盖嘉善各行各业。每个小故事可能都只有三五百字,但采访却花了很长时间。
这组报道一改过去华丽的宏大叙事,而是沉下身子讲好老百姓的好故事——“一位海归博士的嘉善追梦”“一名挂职干部的上海收获”“一颗黄桃的网红之路”等。这组报道启示我们,重大典型报道的写作更需要的是“小叙事”,把普通人、平凡事,尽量本色化表现,以群众语言讲好群众故事。越是主题重大,越要“放下架子”,采用人性化、故事化、生活化的写作手法,让读者感受真实和朴实的力量。
传播讲鲜度
“九问嘉善的民心答卷”系列报道见报后,形成了嘉善报道的新一轮“冲击波”,在线上线下的话题热度持续不退。这除了立意、角度、深度之外,把握好传播的鲜度也很关键。
对于时间跨度近10年的嘉善县域发展典型来说,报道的时效重要,时机更重要。“九问嘉善的民心答卷”把握了一个最佳报道时机。今年6月,央媒、省媒报道集中刊发后,省领导作出重要批示,《嘉兴日报》在此期间精心谋划、蹲点采访,在8月2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现场交流会第二天,及时推出系列报道,既准确把握省委精神,又将其纳入“喜迎十九大”的主题报道序列,获得了最佳报道时机,打响了“头炮”。此后,10篇报道把握报道节奏,连续在报纸、网络、微信密集推出,形成多圈层的话题冲击,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作者单位:嘉兴日报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