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7年9月上

口述历史:我国新闻史研究的创新路径

邓绍根
2017年11月23日10:05 |
小字号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9月上

口述历史被誉为“倾听过去的声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如民间传说与口头传说——从官府采风到史迹实考——歌谣采集与民俗故事等;但口述历史作为一门现代学科产生于美国。著名美国口述历史学家唐纳德·里奇将口述历史定义为以录音访谈的方式搜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①1980年代开始,西方口述史学传入中国,并在港台现代口述历史的启发下,中国现代口述历史正式起步。2004年12月,中华口述历史会成立,标志着“口述历史”作为历史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在中国大陆迅速兴起。口述历史的兴起,不仅标志着当代史学研究的视野从单纯的文献求证转向社会、民间资料的发掘,出现了关注社会下层、“自下而上看历史”的新视角,而且意味着历史学研究观念的转换和研究方法的更新,为历史解释的多样性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②在当代史学研究方兴未艾的口述历史潮流中,新闻传播学研究者热切关注和积极运用口述历史方法,突破原来的研究路径,不断获得新的研究成果。

口述历史与新闻史研究的契合性

口述历史成为当代中国新闻史学术创新的新路径,最主要的原因是口述历史与新闻史研究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契合性。新闻学界常用“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来形容新闻与历史的密切关系。确实,新闻和历史的各自“时差”,恰如两列相向而行的列车,方向总是相反;历史用史料展现过去与昨天,新闻却总是盯着现在和今天。但是,也有研究者认为历史与新闻也有五个相同点。(1)素材相同:历史与新闻都是处理与人有关的事物。(2)求真的本质相同:历史与新闻都必须求真,不能虚假。(3)效用相同:人类生存在时间的和空间的环境中,历史帮助我们了解时间的环境,新闻帮助我们了解空间的环境。(4)四度空间相同:长阔高是空间,此三度空间加上运行的时间为四度空间,历史与新闻,均在四度空间之中。只是新闻走在前头,历史走在后头。(5)主观性相同:虽然历史与新闻都要求客观,但处理新闻与处理历史,都很难避免个人的思想、利益、信仰等方面的影响。③口述历史则将新闻与历史链接起来,通过对当下存世人物的口述访谈获取口述资料,弥补历史资料的缺失,补充历史研究之不足。这就为当代新闻史研究者自觉运用口述历史方法提供了学理支撑。

同时,具有新闻传播学背景的新闻史研究者从事口述历史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因为口述历史与新闻采访也具有很大程度的契合性。口述历史追求历史的真相,新闻采访探求新闻的真相。口述历史与新闻采访存在相似之处,表现在:第一,人物关系相似。对于访谈中这一对人物,口述历史界称为“访谈者”和“受访者”,新闻界称为“采访者”和“被采访对象”。名词不同,角色却极为相似:一个设计问题、提出问题,一个回答问题;一个主动,一个被动。口述历史访谈与新闻采访都严重依赖采访对象的话语。第二,获取信息手段相似。二者都以忠实记录为最高标准,都认为正在书写历史或记录历史,都试图颠覆人们已经形成的固有认识,向读者揭示一个原本不被知晓的真相。因此,它们在获取信息的手段上有很大相似性,都采取了面对面访谈、资料搜索等方式。口述历史的访谈者也是“发问专家”,也要事先精心准备,罗列问题提纲。他们也要取得受访者的信任,让受访者以坦诚的态度讲真话。二者都要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打破彼此间的陌生感。新闻采访要对信息核实,口述历史访谈也要去伪存真。第三,职业伦理道德相似。二者都要求尊重受访者、保护受访者个人隐私或其他利益不受侵害。口述历史工作者在与受访者签订的协议中明确标出哪些内容是目前不能发表的以及发表的时限,并承诺在一定情况下隐匿受访者姓名。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口述历史协会都有详细的工作手册,其中的重要内容是访谈者对受访者应尽的义务。新闻采访也遵循类似规则,如果被采访对象不愿意公布某事要尊重对方的选择,在法制报道中要保护未成年人。④

口述历史与新闻采访也存在诸多不同,如价值标准、采访行为、信息处理方式、费用支付方式等;但由于两者存在着较多的相似性,口述历史方法经常被新闻史研究者所采用。当然,口述历史对于新闻史研究者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研究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史学功底和文化素养,特别是要经过严格的训练,以确保采集的资料能够作为开展研究的“信史良材”。

当代新闻史研究者的口述历史实践

历史亲历者的口述历史是发掘、订正历史事实的重要依据。当下口述历史正在随着现当代新闻人的离世愈发困难,其研究进程也愈加紧迫。中国新闻史学家方汉奇教授在新闻史研究中注重运用口述历史方法搜集新闻研究资料。他曾经说过:让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人直接讲述历史,既弥补了文献史料的不足,又可以校正可能出现的认识误差。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新闻史的记录不是特别完整,而一些与此直接相关的人除了不会写之外,还有其他的原因而没有把事实留存的打算,而且这样的人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减少的。为此,他以“抢救”的意识和行动,采访了许多当事人,掌握了许多“一手材料”,不仅使史的内容更翔实、更宽泛,而且多了认识的视角和对待问题的看法。他尝试用口述历史方法搜集新闻史研究资料,他曾经四次访谈罗章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认为“一些早期参加革命报刊工作的老同志和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老报人,年事已高,要趁他们还健在的时候,把那些蕴藏在他们记忆中的宝贵资料挖掘抢救出来”。⑤

1997年,北京青年报开设栏目《口述实录》。新世纪以来,我国电视开始引入“口述历史”新闻访谈方式,形成“电视传播与口述史的跨界之作”口述历史节目。2002年开始,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进行中国当代电影史的“口述历史”资料积累,他在《电影传奇》中采用了许多见证人的独白。后来,他又进行了《我的抗战》口述历史记录。2005年,香港凤凰卫视推出《口述历史》栏目,强调“抢救记忆,反省历史”。同年,上海电视台推出《纪事》栏目。时至今日,新闻传媒出现许多打上“口述历史”标签的作品。这些口述历史节目受到了越来越多受众的青睐,其原因有三:一是口述历史节目涉及的人和事,多数是过去人们了解较少的,带有一定的“揭秘”性质,当事人生动的口述叙述,既满足了人们的探秘心理,也有助于人们了解历史的真相;二是对历史细节的回顾及描述非常注重,历史的丰富性和鲜活性得到了彰显,从而将干巴枯燥的历史还原成有血有肉的历史;三是这些口述历史节目,语言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符合一般民众的阅读兴趣,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从而吸引了读者的眼球。⑥

在新闻业界重视口述历史节目的同时,新闻史研究者也不断运用口述历史研究方法开展研究。2006年7月,林溪声博士在《国际新闻界》发表文章《口述史——新闻史研究的一种新路径》。她认为口述历史运用到新闻史研究有四方面意义:第一,可以扩展历史叙述权,打破新闻史叙述的一元性和垄断性;第二,口述史可以把新闻史研究推广到普通民众之中;第三,口述历史完整地再现社会发展轨迹,丰富新闻史研究的纬度;第四,口述历史能生动地表现出个人或群体的历史意识和心理。她呼吁: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国新闻史上亟待抢救的特殊人物陆续离世,这些当事人、亲历者的口述史料也随之彻底消失,抢救和保存这些口述史料就是当下一项时不待我的重要工作。⑦

2010年,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娜博士申请的《当代杰出新闻学者口述实录研究》获得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成为第一个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中国新闻史口述历史项目。她以当代杰出新闻学者的口述历史为切入口,通过他们的人生阅历、心路历程、治学经验以及对中国新闻学的建树与思考等,具体、生动、实际地展现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发展轨迹与理论脉络,一方面勾勒中国特色新闻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传统沿革、理论血脉、学术精神,为学界与学人提供一幅有声有色、活灵活现的中国新闻学“流变图”,为中国新闻学的基础理论提供一种立体而丰满的思想资源和现实参照;一方面梳理其中错综复杂的学术传统,勾连纵横交错的学术版图,为青年学子继往开来、推陈出新提供一幅立体、有机、鲜活的“路线图”,不失为一种新闻学术史研究书写方式的创新尝试。⑧她在《新闻爱好者》杂志开设专栏“对话学者”,每月刊登一位学者专访,已经完成了当代数十位杰出新闻学者口述历史研究成果。

口述历史教学也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得到发展。2012年2月27日,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它是隶属于中国传媒大学的科研与教学的二级机构,专门从事口述史料的收集、整理和学术研究,以及传播、交流工作。11月12日,崔永元正式辞去中央电视台工作,转入中国传媒大学任教,从事口述历史教学,专门讲述《口述历史概论》。

同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王润泽教授申请项目“中国当代新闻界人物的口述史研究”,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新闻传播学类一般课题立项资助。她组织新闻学院师生成立口述历史团队——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历史工作坊积极开展中国新闻史的口述历史研究活动,并取得丰硕成果。她在中国新闻史学会会刊《新闻春秋》开设“口述历史”专栏,先后刊登《漫谈范长江办报》《忆30年前人民广播的寻根之旅》《〈为您服务〉与中国第一个节目主持人》《农村报道必须实事求是——陈大斌访谈》《花儿为什么这么红——张严平口述实录》等研究成果。同年10月,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钱江出版《战火染红青春岁月——人民日报口述史第一部(革命战争部分)》。它是1949年10月1日前曾在人民日报工作过的60位前辈的口述文稿合集,从不同侧面记述了他们在革命战争岁月里投身革命、参与人民日报工作的过程。每篇口述均经整理者认真核对,并经过口述者本人审定。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唐绪军研究员评价说:人民日报口述史第一卷的出版,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程。它记载了新中国成立之前参与人民日报工作的一代老报人的亲身经历,为当代中国新闻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⑨

2013年,暨南大学南方传媒研究院成立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笔者组建了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硕博学生为骨干的口述历史研究小组,对首届广东省新闻终身荣誉奖获得者进行口述历史访谈。他们分别是香港大公报社原社长杨奇、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原社长张宝锵、南方日报社原总编辑张琮、南方日报社原社长范以锦、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高级编辑孙孔华、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原副台长李宏图、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原副台长罗远峰、羊城晚报社高级记者刘婉玲、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原副台长余碧君、广州日报社原副总编辑黄景仁、深圳报业集团原总编辑陈锡添、羊城晚报社体育部原主任苏少泉、广东电视台高级记者王玉龙、南方日报社原社长刘陶、羊城晚报社原总编辑关国栋、羊城晚报社原社长马镇坤、南方日报社原社长李孟昱、深圳报业集团原社长吴松营等18位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他们当中最年长的是张宝锵(1919-),最年轻的是范以锦(1946-)。2014年1月,我们将口述历史成果汇编成《广东传媒风云人物访谈录》出版。

2015年,有研究者总结认为新闻史研究中“口述史研究内容扩展”。北京体育大学薛文婷采写的《体媒人物:新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口述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口述资料为主要方式,收录了50位体育新闻工作者的经历和故事,填补了我国口述史研究中体育新闻史的空白。暨南大学南方传媒研究院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主任曹轲带领团队(罗永新,吴自力)启动南方报业人物口述历史研究项目,同年出版《南北交互:南方报业社长总编辑口述史》。次年,他们的口述历史研究成果《薪火相传:南方报业社长总编辑口述史》问世。

2016年创刊的《教育传媒研究》杂志,开设口述历史专栏。10月,《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6)》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该年鉴对新闻传播教育界年龄偏大、思考深入、观点鲜明的前辈,采取专访的手段进行抢救性记录。如对中国人民大学何梓华、中国传媒大学赵玉明、兰州大学刘树田、暨南大学吴文虎、中国传媒大学曹璐、武汉大学吴高福、四川大学邱沛篁、复旦大学童兵、武汉大学罗以澄、复旦大学李良荣、华中科技大学程世寿等11位已不在院长、主任岗位的老院长、主任做了口述史研究。11月7日至13日,口述历史国际周和“口述历史在中国”国际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启动,研讨会主题为“传承·传播——口述历史的教育与普及”,受到了学界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史中心发起主办的“口述历史在中国”全国巡讲,自2017年1月10日在南京大学举办首场讲座后,相继走进同济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心邀请的多位老师以主题讲座、学生作品评析、项目座谈会和实务工作坊等多种形式,为广大在校师生和社会口述历史爱好者讲述了内容丰富的口述史知识,分享了可操作性强的口述史实践经验,使口述历史更加贴近高校与社会。

结 语

尽管口述历史逐渐成为当代中国新闻史学术创新的新路径,方兴未艾,硕果累累;但整体而言,当代中国新闻史口述历史研究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当代中国新闻口述历史研究,呈现出各自为战、杂乱无章的局面,不仅缺乏一套关于口述历史采访、出版、研究的规范、章程和工作规程,而且从事口述历史访谈及整理者缺乏必要的口述历史知识培训。制定工作规范,是做好口述历史研究的基础和保障。建立中国特色新闻学口述历史体系,任重而道远。研究者如果没有奉献精神,没有对历史负责和对后人负责的精神,是难以做好新闻口述历史工作的。

【本文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思想研究”课题(编号:GD16TW14-1)成果】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