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北京日报:创新传播让国家宝藏"活"起来

晁星
2017年12月08日07:56 | 来源:北京日报
小字号

近期最火的综艺节目是什么?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答案居然是一档博物馆类节目——《国家宝藏》。不同于以往满脸严肃讲文物,《国家宝藏》是一场关于9大博物馆、27件镇馆之宝的恢弘“特展”。明星在节目中担当“国宝守护人”,以小剧场的形式倾情讲述国家宝藏的前世今生。那些传世之宝不再是冷冰冰的图片和符号,而是带着故事、温度、情感寄托的存在。网友们纷纷惊叹:“文物活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浩瀚的文化宝库中,佳作精品不胜枚举。单就瓷器而论,从商青釉器、东汉青瓷,到明青花瓷、清珐琅彩瓷,流派各异、工艺不一,却个个让人叫绝。经过时间的淘洗,今天的它们显得格外厚重,每一个的传奇故事都值得大书特书。但长期以来,大多数国人对这些国之瑰宝知之不多,或可叫出几个名字,但对其历史渊源、文化意蕴、命运流转也说不出什么门道。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的文化宝藏更多被高阁所束,没有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项是传播力度不够、传播方式不佳。

如何让文物说话,《国家宝藏》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这档节目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语言,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表达。通过每一件文物串联起当时的历史与故事,在观众的欢笑与唏嘘之间,那些躺在博物馆玻璃柜里的古老物件向我们走来,而其承载的美感与文化也沁入人心。正如有人评论的,“这些东西你永远都不可能买回家,但是你可以感慨祖先的东西多么无与伦比,惊叹我们血脉里流淌的民族文化基因多么值得骄傲。”而这,不正是文物之于当代社会的意义所在吗?

近些年,我们愈发强烈地感受到一股“文化热”。在《国家宝藏》之前,《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节目收获了口碑与市场,《千里江山图》引发“故宫跑”,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展带来“首博热”。可以看出,随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文化需求愈发强烈,高雅厚重的东西不再曲高和寡。但时不时出现的“洛阳纸贵”现象,也反衬出文化产品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一头是浩如烟海、灿若星河的中华文化资源,一头是国人远未被完全满足的文化需求,我们到底该如何破解这份“抱着水缸喊口渴”的尴尬?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说:“不创新,没有一家博物馆的大门能够开得下去。”供需两端更好连接,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当前,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创新氛围愈发浓厚,为博物馆等机构提供了大量可利用的资源。就拿故宫来说,这些年做APP、搞H5、卖文创产品、拍纪录片,如今又登上了《国家宝藏》的舞台,变着法儿地营销自己,效果有目共睹。别的不提,单单一本“故宫日历”就俨然成为文艺青年的标配。可见,只要“脑洞够大”,传统元素就能找到与现代潮流的连接点。

张国立在《国家宝藏》的开场白中说,“这是一档年轻的节目。有多年轻呢,也就上下五千年而已。”保持一份年轻心态和创新精神,“博物馆奇妙夜”就不会只在西方上演,中华传统文化就能更多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