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伍岳:让历史与未来共舞
编者按 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刚刚落下帷幕,大会期间,全球媒体目光再次聚焦这座古镇,在那里,随处可见中外记者忙碌的身影。关于大会的报道既是一场新闻盛宴,也是一个同行比拼的竞技场。媒体人或是观察乌镇的变与不变;或是调试设备,进行大会直播;或是奔赴现场,“尝鲜”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大会报道期间,媒体人随时保持着蓄势待发的状态。而他们又看到了乌镇的哪些与众不同?关注点又分别是什么?有何希冀?《传媒面孔》走近采访报道大会的一线媒体记者,听听他们为我们分享的采访世界互联网大会后的感受。
12月3日—5日,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水乡乌镇如期举行。作为新华社的记者,我有幸参与了此次大会的报道,从这个小镇,窥探了未来世界互联网发展的一隅。
乌镇,已经变成了充满着创新与科技的智慧小镇。
乌镇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给我这个第一次前来造访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处可见的二维码,扫描即可浏览小镇游览地图;一键呼叫的摇橹船和电瓶车,省却了找不到车站的烦恼;覆盖全镇的免费Wi-Fi、进驻了所有商铺的移动支付、“即拿即走”的无人超市;更不用提互联网大会上参展企业带来的那些“黑科技”……互联网正在迅速地融入这座小镇的基因,为每一个游客带来科技发展的便利。
乌镇,还是那个粉墙黛瓦的梦里水乡。
走在青石板巷,走在小桥流水的乌镇街头,你就会发现:这里其实没有变,还是那个令人魂萦梦牵的江南水乡——一泓碧水蜿蜒缠绵地穿过小镇,水面上几支乌篷船随波轻荡;打鱼的船家迎着日光修补渔网,旁边围着成群的鸬鹚不耐烦地抻着脖子梳理翅膀;镇上的居民或埋头修剪着自家门口的花花草草,或三五成群在一起闲聊品茶,好奇地打量着来往的游客……似乎千百年来,小镇每天都是这样生活。互联网的进驻,并没有改变这个小镇的风貌和性格,小镇依然保有着她古朴典雅的美丽。
乌镇,将传统文化与未来科技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穿过琳琅满目的机器人和互动展示间,有一个展台显得格外简单,只有一个3D打印的兵马俑立在一旁为它“站台”,这是首次参加互联网大会的国家文物局搭建的展台。他们带来的展品也非常简单:将兵马俑、莫高窟、故宫等文物古迹的实景制作成全景影像,人们通过电脑,用指尖就可以穿梭于这些文物古迹之间进行参观游览,甚至可以从更近的角度观察这些文物。工作人员说,这个技术一方面让游客参观多了一种选项,另一方面也是在为这些珍贵的文物古迹建立电子档案,方便将来进一步研究和保护。
在我看来,这正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应有之义。互联网在发展,技术在进步,应用在不断创新,但他们都是一个越来越便捷的载体,而核心应该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与创新、历史与未来非但不会冲突,反而应是相得益彰,当他们融合在一起,厚重的传统文化也可以跳出互联网时代的轻快舞步,更容易为全世界所欣赏,也能更好地传承延续下去。
再看乌镇,我相信,当初将乌镇选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应当就有这样的考虑。互联网给乌镇带来了新的魅力,乌镇同样也为互联网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内涵。“乌镇的水,利万物而不争;乌镇的桥,跨千年而通未来;再见乌镇,胜似初见”,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思想激荡、宏图规划正是乘着这水流出乌镇,汇入大海,浸润全世界;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创新发明、应用制造正是踏着这桥走入寻常百姓家,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福祉。在乌镇,我感受到了科技同文化交织,传统与未来共舞的可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