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2017电视新闻融进去活起来 电视剧双屏竞争白热化 

2017年12月20日13:40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行业全景

纪录片: “佐餐”变“正餐”

记者 牛春颖

被《航拍中国》震撼了,被《我们这五年》触动了,同《紫荆花开》一起去了香港,随着《二十二》一起跨越了70年的过往……是的,这是纪录片的2017年。

新年伊始,《航拍中国》第一季“飞”一般的出现,开启了工业航拍与纪录片跨界的新时代。这部中国有史以来航拍规模最大、单集投资金额最高的纪录片,在带来“每一帧都美到想歌唱祖国”的画面同时,也直接促成了全年纪录片的高开高走。

紧随其后,《回家过年》《八大山人》《齐鲁家风》《海路》《萌娃》《镜子》《零零后》《中国影像方志》等佳作一一亮相。更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庆祝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一大批回顾历史、聚焦5年的纪录片登上荧屏。《我们这五年》《拉林河畔》《中国表情》等多部现实题材纪录片,以现在进行时的形式和普通中国人的视角,记录中国5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其中作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迎接党的十九大重点项目的《我们这五年》,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拍摄的纪录片里挑选了50个中国人的故事,编成10集,播出创下收视纪录。好片子成就好数字,好片子成就好发展,越来越多的纪录片登陆卫视黄金档,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创下打败同时段综艺、电视剧的收视传奇。

同样值得记录下来的还有纪录电影。《天梯:蔡国强的艺术》让观众找到贯通中西的文化密码,《二十二》更是本年度最有意义的“抢救式记录”。《二十二》以慰安妇幸存者为主角,主题严肃沉重,表达方式内敛低调,更重要的是没有消费悲伤,最终以1.7亿元票房刷出新纪录。它也成为《战狼2》之外另一部值得讨论的现象级影片。

岁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表示,纪录片进入黄金时代!他也说,有一句话不停地在他的脑海里闪现,就是“纪录片有可能会拯救电视”。

由春至夏,由夏至黄金时代——纪录片正“讲好故事”、讲“好故事”。

同期声

解说人: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纪录中国理事会秘书长 张延利

2017年,在政策和产业的双轮驱动下,国产纪录片发展步入快车道——生产力进一步释放,题材进一步突破,创作水平显著提高,迎来了“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发展黄金期。

《将改革进行到底》《辉煌中国》《航拍中国》等表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成就的纪录片开始好看、好玩、吸引人,让观众拥有民族自豪感;《本草中国》《茶界中国》等高品质纪录片继续占领一线卫视黄金档,步入主流市场,呈现系列化、精品化、特色化的趋势,取得高收视率,逐渐由“佐餐”成为“正餐”;《拉林河畔》《我们这五年》现实题材纪录片创作成果日渐丰硕,让每个中国人找到了自己的乡愁和共鸣;二更短视频、《了不起的村落》等网生短纪录片正在构筑新一代纪录片“新内容+新产品+跨界运营”的公式,正在将纪录片单一的内容传播变为内容产品,为纪录片产业开始进行有益尝试,逐渐影响了“90后”人群的观看习惯;《二十二》等纪录电影的高票房让人们看到了纪录片走入院线的希望,更多影视投资者开始关注纪录电影。

此外,《茶界中国》《秘境神草》等正在尝试将纪录片IP化,打造线下产业链,实现衍生产品的销售。2017年广州纪录片节4K技术的展示、B站等新媒体机构的深度参与,让人们看到了跨界的力量,看到了纪录片与商业市场的“邂逅”和恋爱。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四川电视节等纪录片活动开始专注纪录片产业链条中的前采、版权、音乐等具体环节的解决方案,为这个行业提供模块化产业支持。

中国纪录片市场大有可为,国家仍在不断出台政策推动发展,只要每一位纪录片人吸收新思维、新思想,我们必将迎来纪录片的美好新时代。

电视新闻: 融进去 活起来

记者 杨骁

新闻、电视剧、综艺节目是拉动电视收视的“三驾马车”,而新闻节目始终是电视台的“立台之本”。2017年,电视新闻不断丰富节目形式,充分发挥传播优势,并且利用融媒体手段传播互动,增强节目趣味性的同时也显得更亲民、接地气。

在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央视新闻频道有一档节目名叫《两会有啥事 我们帮你问》,这是央视首次推出融媒体实时互动两会报道,每天参与互动话题的观众达数百万。与以往不同的是,以前的大屏节目多是单向传输的,服务也是单向的,或者是自下而上地搜集民意进行汇总报道,或者是自上而下对国家政策进行解读。而《两会有啥事 我们帮你问》则着力打造沟通大小屏的双向互动。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借助大数据分析,与央视网联合推出的“中国舆论场指数”,实时关注全网新闻的热点舆情,盘点每日每周舆情最热情况,让大家能及时了解舆论热议的焦点。《中国舆论场》运用新媒体技术,将电视、互联网、移动新媒体深度结合。江苏卫视的《新闻眼》是一档新闻杂志类栏目,节目涵盖新闻资讯、真情故事、深度解读等多方面内容,全景、多触角深入地挖掘新闻内容。节目整合了电视、网络等多平台的新闻资源,引入了微博、拍客等新鲜元素,增加了电视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性,同时打造出了虚实景结合的播报方式。安徽卫视的《每日新闻报》,观众通过这一节目能了解全国多家都市报都在关注哪些新闻,也能知道此时此刻一些重要门户网站都在关注什么,更能通过其他观众和网友实时的微博反馈,分享最新最火爆的评论。

在对于党的十九大新闻报道中,电视新闻融媒体报道方式也呈现遍地开花的趋势,河北广播电视台、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陕西广播电视台等都在北京设立了融媒体演播中心。比如,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利用全媒体互动等新技术手段,变传统的主持人“坐播”为“站播”,结合虚拟植入技术“让数据活起来”“让场景活起来”“让形式活起来”,增强报道的互动性和体验性,增强舆论引导力。

同期声

解说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媒介评议与舆论引导研究中心主任 唐远清 2017年,我国电视新闻类节目呈现出以下亮点和新趋势: 一是突出“微”特色,增强互动性。 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电视新闻不断丰富节目形式,充分发挥传播优势,利用融媒体手段,增强节目的趣味性、互动性、体验性,每天参与实时互动报道的观众数量大增。结合现代技术,强化了动画、短视频、H5等“微”传播,以更加直观的图标、图片等形式传播新闻内容,小切口展现大主题,小体会激发大情怀,小动漫诠释大意义。借助大数据分析,双屏实时互动。更多的新闻节目利用全媒体互动等新技术手段,结合虚拟植入技术“让数据活起来”“让场景活起来”“让形式活起来”,更亲民,更接地气。 二是强化用户意识,实现精准投放。 更加注重用户需求和体验,注重节目内容的精准投放。全景、多触角、深入挖掘新闻内容,整合电视、网络等多平台的新闻资源,引入微博、拍客等新鲜元素,同样的报道,不一样的观点。精耕新闻内容,使其分众化、差异化。在内容投放上,搭建社交和移动产品生态圈,打造多语种、多媒体、多形态的新闻传播体系,以电视为主打,移动优先,实现多形式采集、多平台共享、一体化生产、多渠道多终端分发的传播格局,实现内容的精准投放,强化舆论引导,呈现出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是新闻内容的专业性和公信力更受到重视。

新媒体时代,受众很容易获得新闻资讯信息,时时沉浸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受到冗余乃至虚假信息困扰的受众,对新闻内容的专业性和公信力有了更高的需求。2017年,我国不少电视新闻节目顺应了受众的这些需求,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后,及时播报了很多真实、准确、权威、深度的新闻报道,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和公信力,起到了较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广播: 创新不断 频出“爆款”

记者 杨骁

广播节目由于只能传递音频信息,比起声画并茂的电视显得单一和单调,想要创新也面临诸多难题。然而,2017年有不少广播节目还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且风格多样,形式也更加多元化。

比如,在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播出特别节目《请回答2017》,是有关民生话题的互动节目,选取十九大报告涉及的民生领域,以该领域的新人群、新事物、新现象为入口,邀请素人讲述5年来的社会发展以及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同时畅想新时代。参与这档节目直播的嘉宾多为素人,节目风格接地气,有着浓厚的时代气息。有听众留言说:“这是我听过的最随意、最不像央广节目的广播。”

甘肃人民广播电台《12316“三农”热线》直播专家解答,宣传“三农”政策,传播种养技术,达到了“一人拨打、千万人受益”的效果,有效放大了服务效果。9年来,《12316“三农”热线》累计制作播出广播节目6000余期,并且由当初的一档广播节目发展为集电视、广播、报纸于一体,形成了多维度、立体的服务模式。云南广播电视台经济频率《月色书香》栏目倡导全民读书,营造都市晚间书香生活。《月色书香》包括“好书推荐”“系列读本”“特色栏目”“益智故事”等栏目板块,节目模式上从单一的分享诵读模式转变为多种复合型模式,节目内容上从单一的书籍推荐转变为综合型文化平台。北京广播电视台的体育广播节目《超级体验团》开创了体育广播节目新的制作模式,“运动体验真人秀”是用声音真实地记录运动中的人,每个体验者,都会从他们的口中说出不一样的话,非常真实,达到了普通的访谈节目无法做到的效果。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环球广播中心主任王璐曾说:“广播早已从单一的电台传播转变为电台与网站、视频、移动端、社交媒体等众多新型手段和平台同步发展的综合传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节目多以融媒体新闻产品呈现,国际台一直持续围绕“一带一路”建设这一主题,组织特色采访,策划独家报道,很多新闻产品成为“网红”,例如国际台老挝语部为配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而开发的新媒体产品《一带一路》歌曲的网络点击量已超过3000万;国际台创作的动画短片《小小番茄的环球旅行》,将中国新疆的小番茄进行了拟人化处理,让小番茄搭乘中欧班列和海运快线周游世界,成就了哈萨克斯坦大饼、土耳其烤肉、意大利比萨、非洲番茄酱等多形态美食;国际台还实景拍摄了多位在华外国人的工作、生活,创作了网络微电影《从你的生活带路过》。这些生动立体的报道,可知、可感、可动容。

同期声

解说人:阿基米德首席执行官 王海滨

2017年的广播可圈可点。尽管冲击一波接着一波,但是广播依然代表着音频领域的最高水准。声音运用上具有扎实功底的主播,凭借自己对语言、情绪、内容的驾驭能力,成为广播抗击衰落的中流砥柱。 转型路上,责任从未放弃,在真假新闻混淆视听、事件真相焦灼难辨的网络时代,广播依然是值得大众信赖的好声音,声音也依然是城市情绪的最好承载,夜间主播凭借对感情的解析能力成为现代人漂泊心灵的避风港,为各种悲欢离合送去慰藉、带来安睡。 受到网络文化影响,段子化生存的广播节目及主播在各地涌现,以轻松调侃的段子加音乐的节目形式受到听众的广泛欢迎;服务类节目出现非常明显的垂直化倾向,在情感、理财、美食、文化、旅行、语言学习、农业等多个层面为听众提供指南服务;交通节目依然位居广播节目的强势地位,但是有着明显的综合台倾向。有趣、有用、好听、好玩的多样节目正在交通化。可以与交通抗衡的音乐节目越来越坚定自己的表达价值,经过挑选串联和主播表达的音乐有着别样的价值,在受众中更容易激发共鸣、加深领悟。 当然,2017年还有更多的创新被尝试,有着非常多精彩的活动以及特别的节目,广播正在将自己与最细微的社会需求,以及宏观的政府诉求相结合,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商场……抓住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或以节庆,或以比赛,或以沙龙等各种形式,拓展自己的发展生存空间。

电视剧: 双屏竞争白热化

记者 杨雯

2017年,与现实题材电视剧相对应的古装剧作为电视剧市场重要题材之一,全面进军周播、季播剧场,独播、联播两大播出方式双管齐下。热门剧集《楚乔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那年花开月正圆》收获了不少粉丝。不过,古装剧也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今年播出的《孤芳不自赏》《思美人》《醉玲珑》等剧口碑分化异常严重,曾以惊艳片花亮相,并“预定”一线卫视平台的《海上牧云记》更是调至网站播出,可见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成熟,“小鲜肉”+大IP好像没有那么管用了。

在这些古装剧中,“大女主”题材依旧占据着绝对霸主的地位,《楚乔传》《那年花开月正圆》都是典型的“大女主”电视剧。古装剧对“大女主”的推崇可以一直追溯到《甄嬛传》《武媚娘传奇》《锦绣未央》等,并且这两年仍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接下来要播的《如懿传》《扶摇》《赢天下》都是“大女主”题材。

今年也有几部行业剧比较亮眼,包括《外科风云》《急诊科医生》以及《猎场》等。不过从这几部剧的口碑来看,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行业剧的魅力在于对行业以及工作人员日常的展示,可是这几部剧却出现了许多被专业人士“纠错”“吐槽”之处,更大的问题,则是处理职场和生活关系上的失调。怎样拍出名副其实的行业剧,而不是披着职场外衣的都市情感剧,仍然是电视人需要探索的课题。

年代剧方面,作为2017年最受瞩目的年代剧,《白鹿原》可谓命途多舛。在播放了一集后就紧急撤档,在之后的播出中,其收视表现上也难如人意。不过《白鹿原》的口碑却与收视呈现出两极分化,在豆瓣上得到了8.8的高分评价。其他的年代剧诸如《北方大地》《平凡岁月》等收视就更为暗淡了。

网剧方面,优酷、腾讯、爱奇艺、搜狐、芒果TV五大视频网站抢夺市场,BAT瓜分大半流量;既有《春风十里不如你》《鬼吹灯》系列等IP改编精品,也涌现出《白夜追凶》《河神》《双世宠妃》等一批小而精的小成本网剧。

同期声

解说人:美兰德媒体传播策略咨询有限公司 沈婉婷 杨丹华

2017年,电视剧行业在电视媒体融合探索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发展,先后涌现出一批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欢乐颂2》《楚乔传》《我的前半生》《那年花开月正圆》等网络热议度与视频点击量双双走高的现象级剧目。美兰德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13日,全网12564部电视剧总点击量高达7801.1亿次,其中首播剧173部,点击量超4901亿次。

2017年电视首播剧市场“爆款”频出,多部剧在收视、口碑和点击量上表现耀眼。从视频点击量来看,超过200亿次点击的电视剧有四部,其中三部是古装剧,包括《楚乔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择天记》,从这几部古装剧的特点来看,大投入大制作、播出战线长以及当红小生小花旦的保驾护航已经成为标配;在点击量和话题度均达到一定体量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口碑与流量成正比或许是今后古装剧的重要发力点。同时,这几部剧的火爆与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助推作用密不可分。随着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应用的普及以及短视频、直播等传播手段的兴起,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网友讨论、了解、传播电视剧的主要阵地;而“爆款”剧之所以成功,除了品质内容的保障,也离不开表情包、动图、短视频等迎合年轻群体的宣推手段,从而引发网友自发的社交行为扩大剧目的传播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多方资源的流入使得网剧市场在2017年尤其是暑期迎来大爆发,多部优质网剧网络影响力媲美电视热播剧。

从《春风十里不如你》《白夜追凶》《双世宠妃》等网剧的走红可以看出,悬疑、青春、无厘头等元素在年轻网友中大受欢迎,烧脑的剧情和夸张大胆的人设满足了网民的猎奇心理,可见时刻关注年轻网民的口味偏好对网剧市场显得尤为重要。

综艺: 多类型角逐荧屏

记者 杨雯

今年是综艺节目类型色彩缤纷的一年,继《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一批文化类综艺大受追捧后,以《加油向未来》《我是未来》《未来架构师》《机智过人》《极客智造》等为代表的科技类综艺席卷荧屏并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吸引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目光,这些科技类综艺节目纷纷在可看性上做文章,找到科技与观赏上的小切口:央视《机智过人》以豆瓣8.1的高分获得最佳口碑,节目中人类与人工智能的正面比拼,颇具观看戏剧性与期待感,同时引发未来人机结合将更好服务于人类的思考;湖南卫视《我是未来》让科学家成为节目主角,与观众共同探讨人类美好未来,在同类型节目中播放量最高,突破3亿;获得最高微博发布量、微信发文量和阅读量的辽宁卫视《奇幻科学城》很好地做到了填补国内儿童科教节目的空白,并通过科技聚拢家庭的亲情;最具颠覆性的要数深圳卫视的《极客智造》,采用科普内容喜剧演绎的新模式,讲述科技创新进程大事记。

在文化类、科技类节目兴起的同时,曾经大热的户外真人秀、音乐类节目在今年表现平平,基本还是“综N代”在延续过去攒下的人气和辉煌,没能出现一档叫好又叫座的新节目,代表有《奔跑吧》《我们来了》《我是歌手》《中国新歌声》《极限挑战》等,而且这些“综N代”在消耗了大量的人才积累以及套路积累后,口碑较之前有所下滑。

可以肯定的是,电视综艺还是在努力开辟新方向,寻找新思路。今年也有新的节目类型——慢综艺受到观众认可,具体节目内容上,江苏卫视推出的魔术节目《超凡魔术师》、浙江卫视推出的演技竞技节目《演员的诞生》等也是在思路上的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一流团队和各方面资源的全面倾斜、进驻,本年度出现了一大批创意、质量、看点皆备的网综节目,例如《中国有嘻哈》《明日之子》《火星情报局》等,它们题材宽泛、灵活,尤其善于挖掘小众文化,由此能够击中年轻人的心弦,进而引发全民关注和热议。

同期声

解说人:泽传媒首席执行官 杜泽壮

2017年的综艺节目可谓差异化明显,继年初升温的文化类节目后,模拟类慢综艺、科技类酷综艺也开始成为各大平台争相追逐的对象。在逐渐趋向垂直细分的综艺战局下,越来越多内容生产者的目光开始向小众聚焦。通过泽传媒的监测显示,一些小众题材的持续发力同样赢得了大众的认可。

模拟类慢综艺在快综审美疲劳的基础上诞生,其中最受热议的是湖南卫视《亲爱的·客栈》和东方卫视《青春旅社》,分别斩获超16亿、11亿的全网播放量,《青春旅社》微博发布量、评论量、点赞量、转发量,微信发文量、阅读量均表现最高。江苏卫视《大梦小家》、浙江卫视《漂亮的房子》以明星改造家装或建筑的方式,带观众领略了人文关怀之美。

这一类慢综艺之所以凸显出来,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观众已经从娱乐的求温饱过渡到求品质阶段,慢综艺以独具魅力的多样化文化内涵和形式,为观众提供更多、更高的品位之作;其次慢综艺不迎合观众,而是内容为王,让场景更加生活化,与观众内心需求高度契合;最重要的是,政策层面 “公益”“文化”“原创”的调控推力,使得慢综艺相对更符合行业新的良好发展生态。但在发展迅猛势头下,模拟类慢综艺要谨防落入同质化的窠臼。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今年的调控令中还提出,鼓励黄金时段增加科技类节目的播出数量和频次。处在崛起之初的科技类节目,并未用繁琐公式、拗口理论给人压迫感和距离感,而是以通俗、有趣收获了较高的传播度和影响力。总体来看,今年的科技类综艺更强调科学本身,侧重点多样化,在娱乐的外壳下保证不失科学底色,引领正确价值导向,又能以大众可接受的方式传播,来年,科技节目或将迎来更大范围的突破。

公益广告: “轻骑兵”变生力军

记者 牛春颖

有没有这样一盏灯,温暖你2017年的旅程?

《你好2017》《包住篇》等7支公益广告自除夕夜在中央电视台温馨登场,引出2017年公益广告的情感暖流;《强军路上有我们每个人的名字》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播出,汇聚七代人与“建军”的热血情怀;《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十九大召开前推出,让每一个华夏儿女看得壮志豪情……

逐月上升,越来越热,这是2017年公益广告的走势图。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监管中心的监测统计看,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频道和39家地方上星电视频道制作播出的公益广告在1—3月平均日播出量为1000条次左右,4—6月平均日播出量为1400条次,7—9月平均日播出量为1700条次,10月平均日播出量为2000条次以上。据不完全统计,仅从10月18日至24日,全国28个卫视频道共制作十九大主题公益广告46条,累计播出1880余次,总时长超过17小时。

方式迭代,创意不断,这是2017年公益广告的闪光点。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公益广告《一带一路 共创繁荣》,打破常规拍摄模式,采用创意分屏、对仗构图的拍摄画面,提升了公益广告的“颜值”;《光荣与梦想——我的中国梦》由32位老中青三代电影人出演,目前已累计放映超过5000万场,设立了中国电影映前广告的新坐标;北京卫视、东方卫视在热播剧《急诊科医生》片尾安排播出公益广告,通过医疗小常识公益短片,科普急救知识,这在国产电视剧的历史中尚属首次。

不仅如此,2017年还开始了“公益广告+”的探索,枸杞、固原马铃薯等5种特色农产品,陆续在央视5个频道免费播出,助力精准扶贫。公益广告是一盏灯,明天,它又将开启怎样的“+”时代?

同期声

解说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秋红

2017年以来,广播电视公益广告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聚焦重大主题宣传,成效显著。广电公益广告紧扣时代脉搏,奏响时代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广泛选取题材,创新方式宣传党的思想主张、政策方针。在全力配合党和国家重大活动、重大主题宣传方面,制作播出了一系列优秀公益广告,发挥了重要宣传作用。特别是把迎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作为重中之重,先后制播了一批重点公益广告作品《不忘初心跟党走》《让美好更美好》等,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

数量激增,佳作涌现。2017年,广电公益广告数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题材内容更加丰富,风格形式更加多样,整体质量较以往有明显提升,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公益广告作品。各级广电媒体公益广告全面发力,中央级媒体成为全国公益广告制作和播出的旗舰。1—11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公益广告累计播出近1万条次,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公益广告累计播出近4万条次。1—11月,中央电视台共制作公益广告40条,播出公益广告155条,播出总频次13.7万次,播出总时长1425小时。39家地方上星电视频道公益广告累计播出量达45.2万余条次。

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公益广告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除总局设立扶持资金外,目前全国已有近20家省级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中央和各省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大部分每年都安排相应经费,鼓励扶持公益广告发展。同时公益广告在新媒体平台传播力度不断加大。另外,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共同促进广电公益广告事业繁荣发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清远市委市政府三方共同主办的以“责任·创新·价值”为主题的2017广电公益广告大会产生深远影响。大会凝聚公益广告各方力量,深入探讨公益广告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如何搭建公益广告交流协作和发展促进平台,为广电公益广告事业繁荣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指南。中国广电公益广告正开启繁荣发展新时代。

动画片: 收视口碑双丰收 □本报记者 张雪娇

2017年,围绕党的十九大召开,电视荧屏上出现了一系列主旋律动画片,比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扶持的两部重点动画片,分别是由湖南金鹰卡通有限公司承制的《翻开这一页3》和由天津北方动漫集团、天津广播电视台少儿频道承制的动画片《梦娃》,前者让广大青少年观众重温了优秀党员的家国故事,从中汲取到优秀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力量,后者用体验和共情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活的传达给了孩子们。

传递正能量的同时,口碑与收视也达到了双赢。其中,《翻开这一页3》于9月30日晚至10月9日晚跨国庆黄金周首播之后,全国网平均收视率为0.33%,市场份额为2.87%,同时段居所有频道收视排名第7位,省级卫视排名第一位。

其实,除了总局主抓的两部动画片,还涌现出了很多艺术性强、弘扬真善美、充满正能量的优秀作品,均获得了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比如央视动画公司制作的《故事奶奶》、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和江通动画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榜样》等。这些作品虽然是主旋律动画片,但是都摒弃了概念化,不再是“我说你听”的刻板说教,而是用符合当代孩子的表达方式,符合孩子的收看审美,立体式的塑造人物形象,在质量上得到了较大提升,也因此经受住了市场和观众的检验。

近年来,中外合拍影视作品已成为一种潮流,如今,这股潮流在动画领域也日渐壮大。

9月12日,继中捷合拍动画片《熊猫和小鼹鼠》之后,央视又发布了中俄合拍动画系列片《熊猫和开心球》。作为央视“熊猫+”战略的新作品,《熊猫和开心球》由央视动画有限公司和俄罗斯瑞奇集团、放优有限公司联合制作,以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国动画明星“熊猫和和”与俄罗斯家喻户晓的动画角色“兔小跳”为主角,通过讲述妙趣横生的玩具店故事,体现两国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民族风俗,赞扬了两国人民善良、勇敢、包容的良好品德。

由SMG与迪士尼联合制作的电视动画片《半斤八两》则以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两只石狮子“半斤”和“八两”为主角,故事场景设定在博物馆、古庙、四合院、美术馆、京剧院等场所,恰当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和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

中外合拍这种方式不仅促进了中国内部的资源整合,也为中国动画走出去提供了便捷的出口。未来,将出现更多中外合拍片。

同期声

解说人: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教授 马华

2017年,国产电视动画片给人一种感觉是大家开始不盲目追求数量了,而是从各个方面看重创作定位和品质。可以说,今年是国产电视动画片的质量提升年。

无论是主旋律作品得到市场和观众的认可,还是中外合拍片取得新成绩,还是越来越清晰的市场定位和专业化创作,在一定程度上,都说明了从研发到制作再到推广都开始意识到只有好的作品,才能赢得观众的掌声,也才能获得更多的合作机会,才能拓展中国动画的未来空间。

其实,从今年受到好评的动画片来看,艺术审美和技术双重提升也是获得成功的因素之一。比如《梦娃》在制作上采用了表情捕捉打造出了梦娃一颦一笑的细腻质感和美感,比如《熊熊乐园》在创作上突显了童真童趣,贴近生活情趣,这些尝试都获得了孩子们的喜爱。

当然,虽然国产动画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动画形象的造型、动作设计上,在美学问题上还缺少足够重视,与国际相比其制作水平还有待提高。在产业化发展之路上,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未来发展方面,制作动画片要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观,传递当代精神,贴近儿童日常生活和心理需求。只有创作者回归真善美的童心,才能完善和实现一个具有主流价值观、可持续的良性发展的动画产业链。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