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生门》导演陈为军:真实的妇产科有残酷更有温情

曾索狄
2017年12月26日07:55 | 来源:新闻晨报
小字号
原标题:“真实的妇产科,有残酷更有温情”

在《生门》之前,导演陈为军的《好死不如赖活着》《请为我投票》等都以厚重、老辣的视角关注着中国人与中国社会。在接受晨报记者专访时,陈为军表示,《生门》虽然展现了许多家庭的困境,但作品依然充满正能量,有着真实的母性光辉、医者仁心,也有对中华民族的观察,“我们探讨的就是生命本真里的东西,民族文化里最根本的态度。”

真实的故事同样有张力

晨报记者(以下简称“晨报”):去年《生门》电影版上过院线,但在制作和处理上,剧集版和电影版有很大不同。

陈为军:是很不同,剧集在客厅看,长度很长,可以让一个故事很舒展,接人气、接地气;电影只有一个多小时,对音乐、情节、节奏的要求更强烈,看的时候有仪式感。最开始这个项目做设计的时候,我先想着做剧集,所以才拍了这么大的素材量。大家知道有部很火的美剧《傲骨贤妻》,它的故事发生在一家律师事务所,既要反映事务所里合伙人、律师之间的事情,让这个空间非常有代入感,同时每天都要发生一个案子、一个故事。我们做《生门》也想这么追求,一方面通过细节、故事、人物,构建起中南医院妇产科这个真实空间,让大家觉得医生、病人都像我们的左邻右舍,同时每天都有暖心的感人的小故事。从目前看播出效果,我觉得我们的尝试做到了。

晨报:您个人对“生门”这个题目怎么理解?

陈为军:这是我最不愿意做的。在一般影视剧里,创作者首先会想我要讲什么故事,有了点子以后编成故事,这样方向非常单一,剧里桌子上每一个道具,都是导演授意摆上去的。但一个真实的故事对观众的触动非常多元,纪录片的结局不像电视剧电影,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不同角度有不同解释。《生门》的几十个故事串起来,我不想去引导观众说,有的人可能会对这部作品很讨厌,但中间有个小情节戳中了他,这就够了。

生育观折射民族态度

晨报:从电影到剧集,观众对《生门》的评价很高,这是不是和生育这个题材本身有关?

陈为军:当然,生老病死、儿童、青春期,这是我创作十几年觉得最适合纪录片反映也是跟每个人都会发生共鸣的话题。古人说“食色性也”。不吃,个体会饿死;没有繁衍,群体就消亡了,食色是一个物种最基本维系个体和群体持续繁衍的两个因素。尤其中国的生育相较于和西方,哪怕和东亚地区,都非常独特,坐月子这样的生育文化在其他文化里是没有的,计划生育政策也让中国人对生育有一些非常独特的观点。

我觉得要发现一个民族到底是什么样的,要看他们对待新生命的态度,他们怎么迎接这个新生命的到来。一开始我们就知道,这个主题既关系到民族群体也关系到每个人。

晨报:目前我们看到的《生门》故事都比较沉重,也有观众觉得这里没有母亲,只有“行走的子宫”。您怎么看?

陈为军:一个人的生命意义是很多层面的,有的人要职场成功,有的人要去挑战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既然是我们谈的是“生门”,拍的是生育故事,就要认识到真正承担繁衍后代责任的是伟大的母性。如果要反映新生代女性的另一种生命意义,其他文学和艺术作品也做得很好,那你会不会抱怨那些作品只反映了她对职场、事业或是某类情感的追求?为什么把女性担负起一个族群繁衍的意义忽略了?不能这么说。

很多观众尤其是没有生育经验的年轻观众,看了说不敢生孩子了。但我觉得人的心智都是慢慢在长大,说是我们民族伟大女性这么多年积淀下来的也好,说是对生命的渴望也好,很多人都会义无反顾地走上繁衍这一步,这是人性里的东西。

晨报:很多观众联想到部分家庭只关注孩子而不顾母亲的新闻,这在您意料之中吗?

陈为军:我觉得,这个作品里没有任何一个被拍摄的人物在选择生育时,只看重肚子里的孩子,对母亲的生命和磨难漠不关心,一对男女也是因为爱而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在拍摄的几十个家庭里,大家会看到人性和人情的光辉,很正能量,至于其他大家说的极端例子,有,但不是可以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标点,我们也没有遇到过。

还原真实的医患关系

晨报:《生门》中有很多出乎意料的案例,比如精神分裂的产妇,对于暴露她的形象,当时团队有没有争议?

陈为军:争议经常有,作品都是大家互相妥协形成的。我的理解是,既然想展现一个真实的妇产科,想真实传达中华民族的生育观、对待新生命的态度,只要产妇和家属愿意到我们的镜头里来,愿意授权分享给观众,我们都会记录下来。生活不全是温情,就是因为有了残酷才能体会到温情的重要,才去向爱向善。如果没有一个坐标对比,大家永远不知道温情的可贵,不知道劫后余生的喜悦。我觉得这是艺术创作里不可能回避的。

晨报:另外一个关注点在于,《生门》让大家看到了完全不同以往的医患关系,这一点是怎么把握的?

陈为军:比如说我跟你介绍,武汉有个很好的医生叫李家福,或者媒体好人好事报道李家福,我相信很多观众不会认同。但看完片子就不一样,最近还有一位女制片人告诉我,“一定要转达给李家福医生,我爱上他了。”大家会觉得这个医院真好,有温度,产科的男医生怎么会这么好?我们就是很真实地拍摄,不是拍专题组织表演,医生忙起来根本没有时间注意镜头。

所以我觉得纪录片是达成社会和谐最好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不是某个事件发生以后对某个点和面的报道,而是一个很深的切入和渗透,全面展示这个空间,患者和医生的理解就达成了,因为他们看到了医生的艰难。比如我们拍一个女医生,一直拍到最后她的孩子出生——她离预产期还有两天的时候,还有五六台手术。李家福医生最高峰的一天要做8台,像手术台动物一样,几乎没有时间看到阳光。这种真实,让观众信服,看到这个面,过去片面的医患矛盾在这里是不成立的。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