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西部学刊》>>2017年11月

心理效应和心理咨询技巧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刍议

王兴尉
2017年12月26日09:01 |
小字号

来源:《西部学刊》

摘要:采访是新闻报道工作中重要的一环,采访不仅仅是对新闻素材的简单搜集,更是人与人之间需要、情感、态度等心理信息的交流与传递过程。在新闻采访中巧妙地运用心理效应、心理咨询非语言性技巧、心理咨询语言性技巧,能够快速营造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有助于展开对采访内容的充分探讨,从而为提高采访的质量和效率奠定基础。

关键词:心理效应;心理咨询技巧;新闻采访;运用

采访是新闻报道工作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正所谓“七分采三分写”,采访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报道的成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采访过程就是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沟通过程,是个体与个体之间需要、情感、态度等心理信息的交流与传递过程。记者的任务是向受访者“索取”所需要的信息,与之相对应的,采访对象要做的就是“给予”自己掌握的信息。因此,如何让受访者能够畅所欲言,积极回答记者的提问就成了采访工作的关键。本文就心理学中心理效应和心理咨询技巧在新闻采访活动中的运用,谈几点管窥之见。

一、巧用心理效应,快速营造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

心理效应是日常生活中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是人的某种行为引起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相应变化的因果效应或连锁效应。在新闻采访活动中存在着很多的心理效应,认识与研究这些心理效应,并在采访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能够巧妙地叩开采访对象的心扉,消除彼此间的心理隔阂,对于提高记者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快速营造出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巧用首因效应。“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即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第一印象”。一般情况下,记者对于采访对象而言就如同一个忽然闯入的陌生人,这在不同程度上会使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受到影响。因此,记者能否在采访对象心中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就显得特别重要。在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初次会面中,记者的开场白、表情、态度、服饰等将成为采访对象对记者个人品格和业务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例如在一次新闻采访中,采访地点是在一个建筑工地,为了使自己的形象更贴合采访现场的氛围,笔者提前佩戴了安全帽,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拉近了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使采访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二是巧用登门槛效应。在新闻采访中,如果记者一开始便提出难度较大的问题,会对接下来的采访工作造成消极的影响。因此,需要设置一个“缓冲带”,一开始先提一些相对轻松简单的问题,在缓解气氛的同时让对方建立起说话的信心,随后渐渐“登堂入室”,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样被采访对象会更乐于配合记者的采访,这就是基于心理学理论的新闻采访的“登门槛效应”。有一次笔者到福建省长乐市航城镇寻访一个海上丝绸之路的古码头,期间意外地邂逅了琴江满族村的贾氏海军世家。到贾府后笔者立马被墙上一幅幅珍贵的老照片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就想让将军的外孙女曹女士讲讲那些照片背后的故事。因为突然造访,曹女士没来得及提前准备,场面略微有些尴尬,此时笔者转而问起曹女士母亲的健康状况,她就打开了话匣子,自然而然地将话题引到了笔者所关注的问题上。

三是巧用自己人效应。在新闻采访中,“自己人效应”是指记者在被采访对象心中获得一定程度的认同,被当作朋友看待,对于采访的内容能够毫无保留地畅所欲言。相反地,如果无法取得受访者的认同,彼此之间心存戒备,则会产生“异己人效应”。为了成为采访对象心中的“自己人”,记者应该在采访中寻找双方的共同兴趣点、共同话语、共同观念等,使双方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在采访一位来大陆旅行的台湾游客时,在得知对方是建盏作坊老板后,笔者先与其聊起了陶瓷,在认真聆听完他对瓷器的研究心得后,感觉已经获得了对方的心理认同,于是才询问他对于两岸关系的看法,顺利地完成了采访。

二、巧用心理咨询非语言性技巧,筑牢采访关系的情感基础

在心理咨询的方法中,非语言性技巧是常用且有效的一种方法。使用非语言性技巧的要义是使人的内心情感更加柔顺化、亲近化和人性化,特别是使人的尊重需要、爱与归属需要获得满足。在具体运用上,主要体现为贯注技巧、倾听技巧和沉默技巧等。运用好心理咨询中的非语言性技巧,对筑牢采访关系的情感基础大有裨益。

一是巧用贯注技巧。这是指记者通过自己的躯体语言、眼神、表情等向受访对象表示你现在是我唯一关注的目标,我的所有精力都集中在你身上。“贯注”体现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全方位的注重与审视,它直接地影响着人与人之间心理联结点的建立,是确立双方信任感的基础。在平时的采访任务中,无论是在充满时尚气息的VR小镇、古香古色的纪念馆、还是清幽的私人宅院,笔者都始终坚持百分之百地投入到采访对象对访谈内容的陈述中,专心思考其陈述的基本观点依据,这样一来,受访者也能够畅所欲言,采访也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是巧用倾听技巧。倾听是贯注技巧的基础。在心理咨询中,“倾”是对来访者所存在的心理疑惑进行引导的前提。在新闻采访活动中,重视倾听技巧的应用是能否以适当的提问来引导受访对象就相关问题更深入地谈下去的基础。有经验的记者为了提高倾听的效果,避免外部因素的干扰,会在采访前做一些准备,例如先将手机关机或置于静音状态,选择相对安静的采访地点、事先调试好采访设备等。需要注意的是,记者在倾听过程中不光要听采访对象所说的内容,还要注意听对方说话的音量和语调,因为其中隐藏着受访者对所说内容的情绪、态度等重要信息,这是决定下一步如何进行发问的重要依据。

三是巧用沉默技巧。沉默也是一种非语言性的访谈技巧,它是记者在某些特殊情境下不做任何应答的一种方式,体现了记者对采访对象所说内容的默认与深思。有一次在采访一位企业项目负责人时,当笔者问及该项目的一些详细统计数据,对方停顿八九秒钟的时间去思考,期间笔者没有作进一步的言语引导,这就暗示对方继续完成对该问题的表达,也表现了对受访对象的尊重和理解。

三、巧用心理咨询语言性技巧,展开对采访内容的充分探讨

在心理咨询中,语言性技巧主要是指在对话、交流、咨询时,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所使用的语言类方法。语言性技巧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主要体现为询问技巧、应答技巧、具体化技巧等。在新闻采访中,语言性技巧是深化采访内容的重要方法,是深入揭示受访者情绪体验的有效途径。

一是巧用应答技巧。应答是记者对采访对象所表达内容的关注和理解的一种体现,虽然看上去有些简单化和表层化,但在沟通过程中却是十分必要的。在采访时,应用应答技巧的具体表现是通过“不错”“嗯”“对”等语词来回应被采访者。合理运用应答技巧,可以使采访对象感受到记者是认真地聆听和思考其所说的内容,使其感受到与记者之间存在进一步探讨与明晰访谈内容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可行性。在观看鲁豫、白岩松等资深记者的访谈节目时,如果你用心观察,便会发现在整个访谈过程中,记者绝大部分时间其实都是在聆听受访者的陈述,同时用一些简单的语词回应受访对象,以鼓励其源源不断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二是巧用询问技巧。在心理咨询中,询问是在对话、交流过程中揭示某些心理问题的重要方式,是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总的来看,采访中记者的询问方式分为封闭式询问和开放式询问两类。封闭式询问主要以“会不会”“是不是”“有没有”等语词发问,开放式询问主要以“为什么”“怎样”“如何”等语词发问。巧妙地运用询问技巧,能够使采访对象对相关问题的叙述更加系统和深入。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询问技巧时,首先要把握好问的时机,在对方发言时,不要急于提问,待对方发言完毕之后再提问。其次,问题的层次要由浅入深,在采访过程中,先提出一些日常性的、公共性的一般问题,如爱好、饮食等,然后再提出间接性的、隐蔽较深的特殊问题,从而使受访者有个心理适应的过程,不至于感到为难或从心理上反感。

三是巧用具体化技巧。具体化是心理咨询中的一种参与性语言技巧,是指咨询师通过一些具体化的问题协助来访者更清楚、更准确地表达他们的观点、情绪、态度等心理信息。这一技巧在新闻采访中也有广阔的运用空间。很多受访对象在面对摄像机、话筒等采访设备时,会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其思维和情绪也会被干扰,把原本简单的问题弄复杂。常见的情况是将受访内容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以点代面。这就需要记者对其进行具体化提问,帮助采访对象理清思路,从而顺利配合记者完成采访任务。例如,记者在询问路人关于共享单车的看法时,大部分受访者一开始都只会用“还行”“挺好”“不错”等词汇进行概括性的回答,至于好在哪里、使用体验如何、哪里需要改进等方面的内容,则需要记者通过“具体化”的语言进行引导和挖掘。

作者简介:王兴尉,作者单位为南京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1]郭万超.致命误区 阻碍成功的60种心理陷阱 [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2]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14.

[3]陶海卉.试论新闻心理学在采访中的实际意义[J].中国报业,2012(22).

[4]朱习霞.心理咨询技术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 [J].西部广播电视,2015(17).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