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峥嵘岁月八十载,历经风雨写辉煌 ——

从新华日报报史馆看“新华树”成长的光辉历程

2018年01月11日09:06 | 来源:新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峥嵘岁月八十载,历经风雨写辉煌 —— 从新华日报报史馆看“新华树”成长的光辉历程

  新华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张晓东的第二十六届奥运会身份卡、采访证

  新华日报报史馆内陈列的铅字排版工具

  201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迎来八十岁华诞。

  这一天,位于南京河西新华报业传媒广场33楼的新华日报报史陈列馆,建成开放。

  峥嵘岁月八十载,历经风雨写辉煌。走进报史馆,那一个个历史的瞬间,那一段段精彩的文字,记录着新华日报走过的光辉历程。

  铅与火,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灯塔

  南京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1号楼,走进33楼新华日报报史陈列馆序厅,“新华日报”这四个金灿灿的大字映入眼帘,它是毛泽东同志1964年亲自为新华日报书写。

  82岁的新华日报老报童王强拄着拐杖,穿过仿造重庆时期新华日报民生路营业厅旧址门头建造的拱门,一一历数黑白照片上那些熟悉的人名,仿佛又回到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张全国性政治机关报,新华日报在南京筹备,在武汉问世,后转入重庆出版。1938年1月11日的创刊号,一版头条发刊词道出宗旨: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战斗中作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

  战火纷飞中,新华日报不断发声,传递出胜利的希望。新华日报的那些经典名篇,穿越风云变幻,熠熠光辉不减。毛泽东说,新华日报是八路军、新四军以外的“另一方面军”。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和党中央决定,在南京重新出版新华日报。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三次为新华日报题写报名,1964年7月29日第三次题写报头,并于当年10月1日起一直沿用至今。

  1952年,南京市、苏北行政区和苏南行政区合并成立江苏省,新华日报、苏北日报和苏南日报也随之合并,正式成为江苏省委机关报,仍然使用《新华日报》报名。报史馆墙上,1952年11月1日出版的《新华日报》特别引人注目。正是从这一天起,新华日报作为江苏省委机关报正式出版。

  “卖报卖报,新华日报!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大西南!”一张张泛黄的旧报纸也勾起王强的回忆。在报史陈列馆一角,老人停下脚步,提出一个请求:“请帮我和这台老铅字排版机合个影吧!”作为新华日报印刷厂排字车间的老工人,王强见证了几十年来,报纸印刷技术的更新迭代和巨大变迁。那时,印刷技术落后,排字、拼版、打样,全是手工操作。老人清楚记得,当年每天晚上7点上班,左手托着手盘,手指夹着稿件,右手从字架上数不清的小格子里捡字,一站一个通宵。遇到重大新闻事件,排字时间更长,走出厂门时,太阳早就升得老高了。在那个铅与火的时代,正是工人一个个手动排字,才让报纸每天与读者见面。1989年,新华日报正式告别“铅与火”,使用现代化的印刷技术。

  新中国成立后,新华日报根植江苏,见证时代沧桑,一路探索,勇立潮头。

  光与电,从一张报到一个集团

  1989年元旦,让新华人久久铭记!

  1988年底,3台来自德国的高速轮转胶印机,在报社新建成的1.5万平方米印刷(综合)大楼安装妥当。1989年元旦,报社历史上第一批彩报诞生,宣告新华日报的印刷从此告别“铅与火”,跨入“光与电”的新时代。

  新华日报社老社长金靖中回忆,1983年他到香港文汇报、深圳特区报参观之后,就决心革新印刷技术。次年,省委同意报社更新改造印刷厂,进口先进的胶印设备。印报纸,再也不用铸铅字了。1989年起,在华东九报印刷质量友谊竞赛中,新华日报连续9年获第一。

  此后,一个又一个新技术不断引进和运用。1998年1月起新华日报实现全面彩色印刷;2003年报社建起全新印刷基地。

  在“光与电”的技术支撑下,新华日报不断推进新闻改革,提高办报质量。1993年1月1日,新华日报扩版为对开8版,结束了1952年以来对开4版的历史。1995年、1999年,新华日报先后实施改版。

  报史馆内,报社员工的工作证、记者外出采访的介绍信等资料,无声地诉说着新华人奋进的历程。记者的眼睛被第二十六届奥运会身份卡、采访证吸引。它们的主人,是不久前从新华日报社副总编岗位上退休的张晓东。回忆1996年赴亚特兰大奥运会采访的经历,张晓东的话语里满是“新华人”的自豪感:“国家体委首次为地方媒体提供采访奥运会的机会,但名额有限。如何分配?选择标准有两条:必须是有影响力的省级媒体;所在省份有运动员参赛。”时任新华日报科教卫处副处长的张晓东,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位采访奥运会的江苏记者。

  报史馆内,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社会新闻部负责人宋金萍在一张放大的报纸展板前驻足,2001年9月29日《新华日报》头版头条《我省四大省属文化集团正式成立》文章,勾起她的回忆。“当时,丹桂飘香,正是收获季节,也是我们报社迈向新征程的一个里程碑!作为记录者,我感到很自豪!”是啊,这样的历史时刻,怎能忘怀!2001年9月28日,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时任江苏省委书记回良玉、省长季允石为集团揭牌。踏着新世纪的浪潮,新华日报迈上新征程,吸纳整合一批报纸杂志,建起网站群,2003年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

  集团成立后,新华日报更加注重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和水平,先后于2002年、2007年进行重大改版。2007年改版所形成的“高度、贴近、开放”办报理念,一直延续至今。

  报史馆内,反映“记者联系点”制度的文章吸引着人们的眼睛,新华日报创设这一制度,为的是让记者们更好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记者任松筠与普通居民、社区工作者、身患癌症的交警对话后,写出不少鲜活可读的文章。2012年,他在参加省委宣传部组织的省内巡讲时动情地说:“新闻工作者只有着眼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才能有更大的作为。”

  进入新时代,新华日报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党委副书记双传学说, 2017年是新华日报“精品生产年”。报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新闻宣传有高度、有亮度。围绕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总书记到江苏视察、省委全会、国家公祭、江苏发展大会、大院大所对接会、苏北发展座谈会、1+3功能区建设等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要会议、重大活动主动设置议题,推出了一个个专题报道、系列评论,得到省委领导和王燕文部长的充分肯定。

  “内参专报有亮点。”双传学说,报纸努力做好省委的眼睛,鼓励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察实情、反映实情, 去年14期内参有13期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批示,极大增强了报社的权威性影响力。《思想周刊》创办一年来,成为传播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重要阵地、领导干部交流实践经验的重要平台、推动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载体,作为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入选全国“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人文周刊》创刊以来,也是好评如潮。

  作为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改革、创新、开拓,始终坚守职责。秉承“高度、贴近、开放”的理念,坚持政治家办报不动摇,坚定不移地做时代变革的记录者、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思想进步的引领者。

  数与网,创新探索赢得未来

  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第四次会议上提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新型媒体集团”。媒体融合上升为全党工作重点。

  合着时代节拍,历经80年沧桑的新华日报,一路创新向前。

  从2014年开始,集团融合在探索中发力,在盛会中亮相。从2014年开始,集团整合所属各类媒体,统一记者身份、统一指挥调度、统一发稿平台,打造由报纸、网络、移动客户端等多种传播形态组成的全媒体矩阵。集团对重大主题进行创新报道,受到中宣部、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文字记者从幕后陆续走到台前。“传统文字记者走到台前担纲主持人也有自身优势:对长期研究领域与对象的稔熟、对话题思考的掌控力,也许是变身全媒体记者的内在底气。”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国际传播部负责人沈峥嵘曾多次担任视频栏目主持人。

  探索赢得未来。2014年底,集团在国内省报中较早建成“中央信息厨房”系统平台并投入运行,并获得第七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5年7月31日,集团媒体融合创新实验区成立;2015年11月17日,移动客户端“交汇点”一代产品绽放在江苏互联网大会上;2017年,“交汇点”实现迭代升级,下载量突破1000万。

  201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80华诞当天,投入近亿元的全媒体指挥中心正式启动建设。新华日报社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周跃敏介绍,指挥中心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全力支持,从项目立项到正式批复,只用两个多月时间。全媒体指挥中心将与升级版中央信息厨房一起,成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深度融合重要支撑平台。与此同时,集团组建党委领导下的“1+9”内容生产架构体系,将新华日报、中江网、交汇点客户端和相关微媒体彻底打通,实行四端融合、一体运作。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报网端微一体化新生态渐渐打磨成型。

  集团媒体融合探索之路越走越宽。周跃敏表示,接下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及集团其它媒体再进行大整合、大融合,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现代传媒集团。

  报史陈列馆互动区正中,挺立着一棵“树”,名为“新华树”,由12块电子屏构成。回望80年,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网”,这是一张报纸的蝶变,更是一种理想的升华。如今,走在媒体融合前沿的新华报业传媒集团集纳了全媒体矩阵、大数据、云平台等新的时代元素,正如这棵茁壮成长的“新华树”,点亮报业发展的未来。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