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走红 5分钟和国宝聊聊天
酷似“奥特曼”的三星堆青铜人像,宛如“美瞳”的太阳神鸟金箔,还有眉清目秀、静静凝望的人头壶……它们是高大上的国宝,也是最近讨论度极高的新“网红”。原因无他,在央视纪录频道的百集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中,这些国宝一个个都“活”了起来,用每集短短5分钟的时间,深刻却又不失趣味地讲述历史与文明的故事。
记者注意到,自元旦首播以来,《如果国宝会说话》 第一季(1-25集)已经获得了大量网友的追捧。目前,第一季正在央视纪录频道每天三轮播出单集,其在移动端的播放量也颇为可观。只要5分钟,观众就能随时随地展开一场与国宝的“对话”。
国宝自述“萌萌哒”
“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查收!”清脆的铃音之后,《如果国宝会说话》 以这样的方式开启了和观众的对话。第一集呈现由仰韶文化先民制作于6000至6500年前的人头壶,镜头巧妙地从浩瀚的宇宙星空切入,当这件收藏于西安半坡博物馆的国宝在幽深晦暗的背景中缓缓转过身来,仿佛真的具有了鲜活的生命。正如旁白所说:“凝望着人头壶上的面孔,仿佛看到具有自我感知和自我反省能力的人类,在与命运、生命与死亡的本质问题上较劲。”
这种“萌萌哒”的讲述方式,迅速激起了观众的兴趣。有网友为人头壶制作了表情包,调侃它“笑得像个6000岁的孩子”。而随后亮相的、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陶鹰鼎,则因为旁白解读说“这是一只有着胖胖腿的鹰”,激起了观众的热情:“太萌了!”
不仅如此,《如果国宝会说话》 推出的一系列海报也迅速赚足了眼球。在这些海报上,国宝一张口就是“金句”。比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何尊,由于铭文首次出现了“中国”二字,海报上便是一句霸气的“何以为尊,我有中国”;比如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馆藏三星堆青铜人像,海报上是略带自嘲的“说我像奥特曼的,你别走”;而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则仿佛在向欣赏海报的观众下战书:“看剑!”
在不少观众看来,《如果国宝会说话》用国宝“亲证”历史的方式,让一件件国宝获得了人的思想、智慧和灵魂。它们的传奇不再高深莫测,反而亲近得好像就在身边。还有观众赞赏,在“萌萌哒”调侃之外,每集纪录片都好像一首短诗,“六千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
五分钟一堂历史课
画风虽然轻松,但作为一档文物历史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的态度却足够严谨、认真。比如在介绍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为久远的乐器——贾湖骨笛时,纪录片以带有水墨画风的仙鹤动画引出这支骨笛的诞生,而中央民族乐团笛子演奏家丁晓逵吹奏出“1000年前的声音”、“最远古的声音”的片段,更让观众对这穿越数千年的笛声,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记者获悉,摄制组足迹遍布全国,拍摄了近百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50余处考古遗址,从全国3856268件珍贵文物中精选了100件国宝,文物的历史跨度上至史前,下至明清。虽然每集只聚焦一件国宝,但100集最终呈现的文物却有近千件,那些同时期、同地域,具有共同文明特征的文物精品使每集的内容更加丰富,增加了文物的多样性和实证性。
《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导演徐欢表示,保存在文物里的中国,古老又鲜活。一件文物就是一个时代的坐标,所以节目组力求选择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对文明进程中具有推进或改变作用的文物,在中华文明形成与传扬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以及能反映生产力水平、人民创造、时代精神、文化传统的文物。
从元旦首播以来,《如果国宝会说话》 在豆瓣的评分已经高达9.4。许多观众感慨,这部微纪录片拯救了自己生活中的零碎时间,短短5分钟,就是一堂历史课。而从纪录片创作的角度,许多业内专家也肯定了这种“小而美”的制作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张同道教授就表示:“《如果国宝会说话》 把文物的重量通过最现代、最流行的艺术方式传达出去,让纪录片尤其是短片,成为了文明传播的轻骑兵。”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