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媒界纵横>>新论研究

VR新闻对新时代新闻传播生态的影响分析

甘刘林
2018年01月19日17:02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原标题:VR新闻对新时代新闻传播生态的影响分析

摘 要:传媒技术日新月异,传播生态不断发展,在整个社会进入新时代之后,尤其是伴随着VR技术兴起的VR新闻,给新时代的新闻传播不但带来了传播形式与模式的改变,更是重构着新闻传播生态。不过我们在为VR新闻喝彩之时,也应该看到VR新闻在给行业带来众多助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因此,我们在热情拥抱VR给新闻行业带来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必须正确看待VR新闻所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VR新闻;新闻事实;新闻传播生态;传媒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12-0022-03

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人的延伸”,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让人们感受更加深刻。“回顾新闻传播学科的成长史,媒介技术无疑成为整个学科成长的关键因素”[1],“每一次新的媒介出现,也就自然而然意味着新闻学外延上的又一次扩展”[2]。最新出现的VR技术所催生的VR新闻,不但给新闻业带来新的机遇,更是重构着新时代新闻传播的生态。

一、VR技术催生VR新闻诞生

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介本身才是有真正意义的讯息”,即人们所熟知的“媒介即讯息”。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 VR)技术的出现,自然催生了VR新闻的诞生。

(一)VR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当前不断火热并被人们所熟知的VR技术,其第一个原型设备在1968年就出现了,只是直到1987年杰伦·拉尼尔才开发出首个实际投放市场的VR商业产品,这也为杰伦·拉尼尔赢得了“虚拟现实之父”的称号。

目前对VR的概念,学界和业界都还未达成统一,但核心都是围绕“人机交互手段”和“沉浸式的场景观感体验”两个维度展开。简单而言,VR就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拍摄者凭借全景摄像机将空间各个维度拍摄记录下来并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模型合成为一段全景视频,并借助计算机和最新传感器创造出的一种全新人机交互手段,让用户在观看时能够“身临其境”,体验到沉浸式的场景观感。

“通过VR技术,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它以仿真的方式给用户创建一个实施反应实体对象变化与相互作用的三维虚拟世界,并通过特定的输出辅助设备,给用户提供一个观测与该虚拟世界交互的三维界面。” [3]

简而言之,VR的制作过程就是,制作者凭借全景摄影机,从前后左右、上下四周各个方向和角度进行拍摄,并在拍摄完成之后,通过构建模型的方式,将拍摄内容按照构建好的模型,制作成一段全场景的视频内容。人们观看VR,则需借助专有的设备。通过这样的专有设备,人们在观看时,可以切身体会到身临其境,真正体验沉浸式的场景观感。

经过近年的发展,VR技术目前可谓是风头强劲,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和企业。从国外的FB、Sony、HTC、苹果,到国内的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等众多知名企业,纷纷涉足VR,将VR推到时代科技发展最前沿。

(二)VR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

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判断,在VR技术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VR技术的出现与不断发展,为讯息传递提供了新的可能与选择,尤其是在媒介大融合的背景之下,众多媒体正在寻找新的突方向和渠道,VR的出现可谓是“正当其时”。

正如VR技术率先在国外诞生一样,VR新闻也于2013年肇始于美国的甘内特集团推出的首个解释性新闻报道《收获的变化》。国内则要到2015年才出现VR新闻,最为典型就是在2015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期间,人民日报制作的“9·3”阅兵VR全景视频,让受众首次接触到了VR新闻,这也拉开了国内VR新闻的大幕。此后众多媒体纷纷推出VR新闻,到了2016年“两会”和“巴西奥运会”,VR新闻更是成为了众多媒体推出的重头戏,同时也赢得了社会和业界的好评。

截至目前,已经有纽约时报、BBC、ABC News 、美联社等知名传统媒都都在尝试VR新闻,而国内包括人民日报、财经杂志等在内,也都在积极和VR内容生产商和团队合作推出各种VR节目,到2017年,VR已成为新华网、新浪网的常设栏目。

(三)VR新闻的优势

在麦克卢汉看来,“电子媒介时代感觉器官的延伸不再是单个器官的延伸,而是整体的延伸、神经中枢的延伸,也可称为声觉空间的延伸”[4]。伴随着科技发展所诞生的VR技术,是当前最为火热的媒介之一,其所催生的VR新闻优势也较为明显。

1.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VR新闻利用VR技术,将整个新闻现场的三维空间,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画面拍摄并利用特有的模型构建,让受众在观看新闻时能够体验到“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这也是目前学界和业界所公认的,VR新闻诞生之后,给当前乃至以后的新闻报道所能带来的最大改变和优势所在。

在VR新闻的传播过程中,“观众再也不是故事发生的第三者,站在现场他可以观察到其中的任何一个人,所有现场信息直接赋予他感官体验。当把人们放在那样的环境中时,再也不用记者绞尽脑汁地表述,因为站在这样的现场,直接的听觉、视觉、触觉的冲击,让一切文字都变得苍白无力” [5]。

2.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

VR新闻的本质是通过构建一定的场景,将新闻现场通过特有的技术手段进行还原,而受众则是利用特有设备,深入VR新闻的特有场景中,以自己的视角和选择去直击新闻中的人物,了解他们身上的故事。在整个VR新闻场景中,用户可以自主性地选择究竟该怎么看,怎么听,从哪个场景、哪个人物开始去探索和取得信息。简而言之,在VR新闻的传授过程中,受众不仅切身体验到了新闻所发生时的现场感,而且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标准,对呈现出来的信息进行选择。

更为重要的是,在生活节奏飞快的当下,面对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大部分受众都更愿意通过简单直接的方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VR新闻的出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部分人的个性化需求。

3.沉浸式的交互体验

不管是以前的纸质时代还是后来的电子时代,甚至是当前的网络时代,人们大多是在一维空间或二维空间获得信息。然而VR新闻的出现,却让人们实现了由平面二维空间的被动,到达了三维立体空间的交互性变迁。这种由技术带来的社会改变,不只是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和交流,更是借助科技和网络缩短了人们的身体和心理距离,使得人们在体验VR新闻时不仅能从虚拟现实中获取物理化的反馈,更能让人们与当前所处环境产生心灵上的交流和碰撞,获得情感上的认同。

二、VR新闻重构新闻传播生态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VR新闻因其特殊优势,其发展与崛起,将对当前及未来的新闻传播行业发展带来极为关键的影响,甚至重构新时代的新闻传播生态。正如清华大学彭兰所说:“新媒体发展对于传媒业的一个关键影响是,淡化了传统传媒的边界,并在此前提下改变了传媒业生态” [6]。作为当前及未来新媒体发展代表的VR新闻,将对新闻传播生态的改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重构“新闻事实”

早在20世纪初期,人们就开始思考传播媒介与信息环境的关系了,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的相关思考。李普曼在他的《自由与新闻》、《舆论》等论著中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所谓的拟态环境指的就是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体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

如今VR技术的出现,为新闻传播和制作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同时也让“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升级。从本质上看,VR新闻是利用全新的VR技术,凭借全景镜头,从不同角度对新闻现场进行拍摄,然后通过一定的模型对新闻现场进行还原,通过VR技术所呈现的VR新闻事实,已不同于我们以前所看到和理解的新闻事实。

在VR新闻之前,不管是纸媒的文字、图片,还是电视广告的图像、声音等,基本都是二维呈现;但是VR新闻却是利用全景镜头进行360°无死角进行拍摄,能够通过一定的模型呈现出三维场景,让人更能真实感受新闻场景、在场感,不管是从物理层面还是心理层面,都拉近了人们同新闻事实的距离。

在VR新闻的传播过程中,“用户可以较少受到传统电视直播中记者、摄像、导播等视角的限制……人们可以直接‘进入’现场并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观察和体验,他们对于新闻的认知,也更多取决于自己的临场观察” [8]。

十九大召开前夕,光明网推出了“VR虚拟体验‘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推出了“序篇”“践行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等10个主题内容展区和1个特色体验展区,人们即使不到现场,也可自由选择不同场景和角度,观看和感受到现场展览现场的热烈气氛以及我国过去五年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在2016年的“两会”期间,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在内的媒体,也是充分运用VR技术,制作了包括《VR带你进会场 政协大会这样开幕》、《政协新闻发布会VR实况》等多部VR新闻作品,以全新形式传递了“两会”信息。

(二)重构新闻传播生态

如果说新闻事实是新闻的生命,那么不断发展和更新的技术则为新闻提供了前进的不竭动力。“VR 以一种新媒介的形式出现,创新了新闻报道手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新闻形态。随着VR 技术的发展和在新闻领域应用的成熟,有望给新闻活动带来结构性的变迁,建构一个新兴媒介环境。” [9]

1.重构新闻生产模式

在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中,记者采访写稿、编辑编稿,最多再加上相机和传统摄像机的拍摄及后期剪辑制作,最后传递给大众。但“作为全新新闻形态的VR新闻则打破了原有的传媒生产产业链,从编剧、导演、摄影到后期制作都提出了与传统制作方法截然不同的要求。” [10]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中,记者和编辑充当着最为重要的角色,然而在VR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素材拍摄和选题确定,只是其诞生最为基本的素材,其中通过何种模型或者说如何运用VR技术进行建模,则直接关系到后期的VR新闻呈现效果及影响力。然而制作VR新闻则对制作者的要求更高,其不但必须具备采编、摄影摄像等传统新闻从业者所拥有的技能之外,还须要掌握VR技术、内容拍摄及模型构建等制作流程,尤其是要从传统的传者的“第一人称”的角色向接受者“第三人称”角色转换,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从接受者的角度去构建模型和新闻场景,从而让接受者在观看过程中拥有更加真实体验。

2.重构新闻呈现方式

在报纸时代,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是通过文字与图片;在广播时代,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是通过声音;在电视时代,人们获取新闻是通过声音+图像;在网络时代,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这些是通过一维或二维的线性方式进行传播和呈现,但VR 新闻不再局限于对新闻的简单还原和陈述,而是通过360°的全景镜头,多角度、多维度、多形式地呈现新闻内容。VR新闻不但打破了传统新闻的时空限制,甚至打破了人与物的感情限制,让人真正融入和沉浸于一个“拟态”新闻场景中,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新闻,为人们更全面、真实、客观地了解新闻事实提供了更多可能。

3.重构新闻传授关系

在传统新闻的发展过程中,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的关系尽管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改变,接受者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各种信息,她/他也在生产和传播信息。但更大部分依然是以传统媒体机构,为确保新闻事实的真实和客观性以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在生产和传播信息,但VR新闻的出现则打破了这一传统叙事方式,而是转为以用户为第一的视角,从用户视角出发,让用户真正参与到新闻现场中来,而不只是传统的隔着屏幕或纸张的“远观”。比如在新华网推出的VR新闻专题系列作品——《“聚焦中国”中外最美外景地》,通过对湖北秭归、婺源篁岭、云南抚仙湖三个地方的全景拍摄,从而制作成了VR新闻视频。受众在观看这个系列新闻专题时,不但能切身听到和感受到风从耳边过、水从身边流,而且可以自由地选择观看的角度,直视新闻视频中所呈现的各个美景,并通过特定设备的控制或是简单的鼠标拖动,受众就能够改变观看的角度和方向,根据自己偏好,主动选择各种信息。在这种新闻的传授过程中,不但超越了传统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的被动接受,同时也超越了互联网所带来的即时互动等体验感,受众在对所接受的信息和内容进行主动筛选的同时,还能获得前所未有的现场立体体验感。

三、结 语

回顾新闻传播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科技的更新都能给新闻传播带来巨大改变,印刷术带来了纸媒时代,电子技术催生了电视广播时代,互联网技术则缔造了互联网时代;如今出现的VR技术正在重构着当前以及未来的传播生态,同时也被众多传媒集团和媒介机构以及相关学者寄予了厚望,并纷纷认为VR新闻,是突破当前传媒困境的有效方式之一。

VR新闻相对于其他媒介的新闻传播方式,的确拥有自身的诸多优势,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技术上的优势,并不代表就没有其他方面的缺陷,更何况目前VR技术并不成熟,很多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

针对VR新闻可能带来的影响,哈罗德·伊尼斯曾经发出警告依然有效,他曾说到:“传播手段的现代发展造就了更加逼真的效果,同时也造成了更大虚幻” [11],尤其是在VR构建出极其逼真但实际上并不是真实的新闻场景时,让人们很容易将虚拟现实作为现实去对待,让人在真正现实和虚拟现实中迷失。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和利用好VR新闻所带来的机遇,同时又避免陷入“技术陷阱”则是当前人们对待VR新闻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唐海江.互联网革命与新闻传播学科重构之反思——一种技术自主性的观点[J].新闻与传播,2016(11):5.

[2] 黄旦.整体转型.关于当前中国传播学科建设的一点想法[J].新闻大学,2014(6).

[3] 黄婕.VR新闻传播:读图时代的媒介延伸[J].科技传播,2016(11):174.

[4]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433.

[5]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433.

[6] 彭兰.未来传媒生态[J].现代传播.2017(1): 8;何梓华 成美新闻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 30.

[7]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127.

[8] 彭兰.未来传媒生态[J].现代传播,2017(1):12.

[9] 喻国明.“VR 新闻:对新闻传媒业态的重构”[J],新闻与写作,2016(12):48-49.

[10] 喻国明.“VR 新闻:对新闻传媒业态的重构”[J].新闻与写作,2016(12):49.

[11] 哈罗德·伊尼斯,何道宽译.传播的偏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6.

(责编:薛贵峰、荣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