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专家剖析造谣者心理:属表演型人格特点 找存在感

邬林桦
2018年01月19日07:31 | 来源:解放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心理学专家剖析这类造谣者心理 属表演型人格特点 找存在感和价值感

  “在网络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人都能发布‘新闻’,个体更需要寻找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心理咨询师茅建东认为,造谣的人往往属于现实生活中比较平凡,在生活、工作中没有突出表现,得不到他人的肯定和夸赞,想通过制造不实消息等方式引起他人关注,重新支撑自我形象,肯定自我价值。

  表演型人格的两种生存状态

  茅建东认为,微信群是相对封闭的网络空间,网民置身于相近的看法中,更容易强化原有观点。“持有相近观点的网友更倾向于有选择地接触那些能够加强自己本来信念的讯息,拒绝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讯息,一些人可能对老人有偏见,看到说老人不好的消息更乐于传播。”

  “像江某这样瞎编一个‘绘声绘色’的故事,不是出于商业或其他明确目的的,纯粹为了吸引他人关注,炫耀自己知道的比别人多,以获得他人的欣赏,这是表演型人格的特点。”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陈默表示,这种心理倾向严重的话,会形成病理性人格障碍症,对来自他人的认可极度需要,一般在青年期就会形成,受生存环境的影响很大。

  陈默说,表演型人格的产生主要受两种极端生存状态影响。一种是从小到大都被当作中心人物,“家里独生子女,全家人围着他一个转,在学校也得到老师同学一致赞赏的,在生活中离不开别人的欣赏。这类人的自我价值就是被欣赏,习惯性地产生了表演型人格。”另一种则是成长中受到的关注不够,被兄弟姐妹的光环笼罩的人,“比如一对姐妹,姐姐被赞扬的多,妹妹心理就会不平衡,想要吸引关注,得到认可,也会产生表演型人格的倾向。”

  从众心理会为谣言提供温床

  对于不辨真假转发谣言的人,茅建东认为,这主要归因于猎奇心理和从众心理的外化投射。“个体的知识储备和经验难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生活,越是不确定,就越会依赖别人。在焦虑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人们通常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而是更多地去观察模仿他人的做法和观点,这就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

  网络世界中,公众作为普通看客,常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自己的判断、认识上也会慢慢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看到别人转了一则不明真假的讯息也跟着转,认为法不责众,更容易表现出有违社会规则的态度。”茅建东说。

  如何及时制止谣言传播?一些法律界人士认为,在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要求公众自己去辨别信息真伪难度很大,尤其是突发事件,公众急于想要了解事件真相及其进展,但又无法掌握一手材料、缺少专业判断能力。因此,辟谣还需要政府部门和相关平台的共同努力。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