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80后”回村唱主角渐成振兴乡村中坚力量

新华网长沙1月22日电(记者杨羽 王婧菲)多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年轻人外出务工,老人孩子留守乡村的“空心化”现象普遍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越来越多的人积极投身乡村建设。临近农历春节,记者在湖南湘西、邵阳等地走访发现,回村的年轻人多了起来,不少“80后”对家乡的发展充满信心,正在成长为振兴乡村的中坚力量。
初到湘西十八洞村村口,记者下车拍照,一眼就看到摆摊的龙香艳。矿泉水、甘蔗、自制的酸萝卜……小摊虽不大,但也算种类丰富。龙香艳告诉记者,十八洞村分为四个寨子,游客大多数是去梨子寨,但从村口到梨子寨还有五公里路。“到了这儿,游客大多数都会像你一样下车拍个照,所以我就在这里摆个摊,卖点饮料和零食。”
“搞差异化竞争,您可真有商业头脑呀。”记者笑着问龙香艳收入如何。“差的时候一天也能挣几十块钱,补贴下家用吧。”龙香艳今年35岁,有两个孩子,家里开支不小。
“原先在外打工,但是哪个做母亲的舍得孩子。现在村里旅游搞起来了,我回来能边带孩子边赚‘票子’,感觉特别满足。”聊起以后的日子,龙香艳很有信心。她计划等孩子再大一点,自己能腾出更多精力的时候,就在家里开个农家乐,以后大冬天的再也不用走到村口,而是在自家房子门口就能赚到钱。
今年29岁的杨菊云是十八洞村旅游公司的一名讲解员。记者采访时,一袭苗族盛装的她正带着一群游客在农家乐用午餐。杨菊云说,平时除了帮游客拍照,她还要充当苗语翻译。“游客们很喜欢与村里的老人聊天,听他们讲十八洞村的变化。”
在浙江打工5年,如今孩子都4岁了,杨菊云终于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自从去年村里组建了旅游公司,普通话相对标准的她做了一名讲解员,多的时候,每天接待上千人。
问及月收入,杨菊云坦言村里的旅游公司刚起步,工资相比她从前在外打工还是差了不少。但她坚定地告诉记者,自己再也不会出去打工了。“我的家乡这么好,全国的人都到这里来,作为土生土长的十八洞村人我还有什么理由出去呢?”
杨菊云告诉记者,尽管自己现在的工作内容比较单一,以讲解为主,但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综合导游,把美丽的十八洞村全面地展示给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朋友。
年轻时尚,说着一口标准普通话,帅气的“80后”小伙刘振是邵阳市隆回县向家村的村支部书记。在隆回县,向家村是一个“明星村”,2016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8000元,在全县第一个实现整村脱贫。
2014年起,向家村走出的“能人”企业家向长江回村担任村主任,开山修路建设基础设施,提供贷款担保帮助村民创业,村里的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致富不忘家乡,如今家乡建设正当时,我也想贡献一份力量。”当过老师、做过职员,后来在县城经营着一家文化传播公司,回村前的刘振小日子过得不错,但家乡始终是他的牵挂。2017年6月,刘振高票当选为向家村的村书记,扛起振兴家乡的大旗。
新一届村支“两委”班子平均年龄不到35岁,充满干事的激情。樱桃种植园、杜鹃花节、露营基地……这些老一辈们想都不敢想的项目,正在向家村落地生根。
一直以来,刘振都有一个小心愿,就是儿时的伙伴们都能回到村里,齐心协力把美丽乡村建设好,把旅游发展起来,一起过上好日子。
刘振告诉记者,他的心愿可能很快就要实现了。在村民们组建的微信群里,已经有好几十个年轻人表示,春节回来过完年后就不出去打工了,安心留在向家村发展。村里的平台好,想就业有岗位,想创业有贷款,比漂在外面好的多。
临近春节,向家村村民刘丙奎特别忙,不是忙着办年货,而是忙着开年之后“搞大事”。今年33岁的他打工经验丰富,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外啥活都干过,就是没存着钱。”
2015年,看到村里发展的越来越好,刘丙奎当机立断辞工回村。如今,村里人都用“遍地开花”来形容刘丙奎的致富路子:厨艺远近闻名,十里八村的人红白喜事都请他主厨;承包了十几亩土地,准备发展莲藕种植和泥鳅养殖生态农业,正在平整土地;家里建了新房子,刘丙奎还筹划着“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在家办农家乐。
去年年底,刘丙奎一算账,存下来的钱相比在外打工一年翻了一倍。刘丙奎说:“老婆孩子热炕头,只要村里发展起来了,在家门口就能赚到过日子的钱,谁愿意在外打工呀。”
在走访中,记者有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生机”。相比一些还未脱贫摘帽的贫困村,十八洞村和向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村民人均年收入确实有了明显改善,但更显著的变化在于,村里人的整体精神面貌的改善。
回村的年轻人多了,老人和小孩不再是孤独的“留守”,而是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的生活。无论是摆小摊补贴家用、做讲解员推介旅游,还是扛起村里发展大旗、自主创业奔小康,这些回村的“80”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各施所长,活跃在乡村振兴的每一个角落。他们有着更为开放的发展思路,怀揣着对家乡最深沉的热爱和眷恋,一步一步地坚实迈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