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茅草房变成小别墅 互联网串联千万家
南新村村民:盼了几十年,赶上了好生活
63岁的郑久营抬起左脚,指着皮鞋说:“八几年的时候,村里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想穿皮鞋根本不可能,一脚下去,踩满稀泥。”而现在,撤村并村后新建的南新村完全变了样,整洁干净的马路小巷,连排并坐的青瓦小别墅让这里的村民乐开了花,郑久营笑言,盼了几十年,终于告别了“筒靴、黄胶鞋”。
南新村村民郑久营接受记者采访。(成都日报 胡大田 摄)
1月23日上午,2018年“新时代、新梦想”全国网媒新春走基层四川站活动采访团来到成都市三星镇南新村,共同见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几十年里翻天覆地的变化。
南新村村民在逗自己8个月大的小孙子。(未来网记者 廖瑾 摄)
据介绍,南新村位于成都天府新区三星街道北大门,由原南阳村和新合村合并而成,锦绣东山大道贯穿全村,全村面积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23亩,辖13个村民小组,人口1356户4310人,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241元。自2005年以来,按照随坡就势不挖山,依山造景不毁林,顺其自然不填塘的三大理念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成1个中心村(仿欧式建筑南苑小区)和4聚居点,聚居度达71%。
6年前,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曾到南新村视察。看到南新村的建设和发展,习近平感慨,这就是自己理想中的新农村。
这是习近平在成都市三星镇南新村村民毛元福家中了解他家搬进新居后的生产生活情况。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摄
与人们印象中的瓦房茅屋式的农村不同,南新村满眼望过去全是连排或独栋的“小洋房”,柚子树、栀子花在门庭前点缀,廊桥步道、锈红色亭子沿路依河而建,时而几个花白头发的老人在步道上徐徐踱步,有说有笑,宁静悠闲,仿佛“世外桃源”。
南新村连排小别墅干净整洁舒适。(未来网记者 廖瑾 摄)
在这座“世外桃源“生活了7、8年,郑久营说,现在的生活跟70、80年代相比就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
“那时候(上世纪80年代)温饱都还解决不了。大热天,早上起来要撒玉米种,掏红薯梗,下午还要出去拾荒收废品,给孩子交学费,想吃肉的时候还要发愁肉票不够。”而现在,郑久营说,村里不仅路修好了,有楼房住,还有养老保险各种福利政策。三代同堂,一家10口人住一栋楼,抬眼就能见到,郑久营说着,眼角笑出深深的皱纹。
让郑久营享受这里生活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村里大大小小的事务都由村民投票决定,民主决策,真正让村民成为家乡的“主人翁”,新农村的“建设者”。
未来网记者了解到,南新村建立了“广泛征求议题-统一受理议题-定期上会讨论-征求群众意见-联席会议决议-决议结果公示”村民议事“六步法”,像三资管理、重点工程项目、公益事业等重点内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必须经过议事会议决。另外,通过强化宣传、塑造典型等方式,南新村政府引导发动群众自觉参与环境治理,主动开展房前屋后、背街小巷、陈年角落整治,营造干净、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真正做到“事由民办”。而通过事前参议、事中监督、事后评议的全过程监督,坚持每年对村“两委”在推进工作、便民惠民、纠纷调处、解决诉求等方面取得的绩效,以及村“两委”干部在德廉勤绩方面的表现进行不计名评议,又进一步确保监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真正做到“效由民评”。
村名在服务中心咨询保险事宜。(未来网记者 廖瑾 摄)
“我参加了很多大会,大家都在广场上投票,我们的村长干部都是自己一票票投出来的。” 当问及选到的村干部是否满意时,郑久营连连说“满意、满意”。“我们的村长很负责任,请他帮忙办事,预计要半个小时才能过来,一般20分钟就到你家门口。”郑久营说。
现代新农村不仅属于郑久营这群中老年人,更欢迎更多青年人群“回归”入住。随着农村现代化的推进,福利政策力度的加强,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天府新区环保和统筹城乡局副局长彭永在采访中表示:“现在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乡亲和年轻人选择回到这里,发展当地的农业产业,比如桃、草莓和这里的特色云崖兔等。”
而为了让更多年轻人“留下来”,“走进来”,给农村注入新鲜血液,天府新区还给青年人群发了“大礼包”,如“蓉漂计划“”英才计划“等。现在,南新村正在以“农村人才引进和后备干部孵化行动”为抓手,着力培养一批乡村规划师、科技带头人、农业职业经理人、“乡村工匠”、品牌运营师,推广“文创+农业”、“旅游+农业”、“互联网+农业”等具有新区特色的复合型农业,鼓励大学生、高尖端人才返乡创业就业,支持家乡的建设和发展。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