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赫芬顿邮报》之"死":新闻付费能活?

2018年01月25日06:51 | 来源: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小字号
原标题:《赫芬顿邮报》之“死”:新闻付费能活? | 睡前聊一会儿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今晚我们聊聊媒体。

  近日,《赫芬顿邮报》宣布关闭其开放的博客自媒体撰稿平台,转向由职业编辑主导的封闭的内容产品。有评论叹息:《赫芬顿邮报》已经死了。为什么一张电子报纸的转型引起轩然大波?这还得从它的前世今生说起。

4802583d8e4bc280b187c5e7c3c24722.jpg

  《赫芬顿邮报》虽然名为“邮报”,但其实是一个“数字媒体”。《赫芬顿邮报》的创立和兴盛,完全有赖于UGC模式,即类似博客的“用户创造内容模式”。在脸书等新一代社交媒体快速崛起后,《赫芬顿邮报》进行了调整,招聘记者、建立记者站,专注于内容生产,一度被视为新媒体领域的典范。如今,关闭属于核心竞争力的自媒体平台、裁掉身价高昂的记者“梦之队”,骄人的成绩也已是昨日黄花。人们不禁问:是谁杀死了这颗希望之星?以内容生产为导向的媒体,路在何方?

  专注于内容生产的文字媒体,首先不是被杀死,而是被“挤死”。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字媒体不仅要面对同行的激烈竞争,甚至要和视频网站、直播平台、网络电台等新兴媒体形态一较高下。媒体做的是“注意力”的生意,而一个人每天如果选择通过视频、直播获取信息,自然关注文字的时间就少了。在今天这样一个全媒体的战场上,即使优秀如《赫芬顿邮报》,也占不到什么便宜。

  然而更可怕的是来自更高维度的打击。有创业者说,互联网时代的竞争,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打败你的会是谁。以内容为主导的媒体,今天之所以举步维艰,就在于其赖以生存的商业模式受到颠覆。传统的逻辑是:只要内容好,就会吸引用户形成流量,进而卖广告赚钱。而今天,当社交网络、搜索引擎成为我们进入一切信息的入口,广告商发现,只要把钱砸在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就好,何必一个一个找不同的媒体投广告呢?一份统计数据显示,脸书和谷歌瓜分了全球数字广告投入的84%。虽然没找到我国的数据,但只要想想你每天读取的所有信息连接,几乎都来自朋友圈或度娘,中外的情形也就不会有太大不同。而一旦失去广告收入,以内容生产为导向的媒体只能叫好不叫座,最终难免为生计所困。

  控制不了流量入口,则干脆改变商业模式。如今,许多媒体选择以付费阅读的方式来维持发展。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国际巨头早已是先驱;前不久,财新成为我国首个全面实施收费阅读的媒体;喜马拉雅、知乎、豆瓣等内容平台推出一系列付费内容;曾经高喊内容创业的一批自媒体也纷纷开始收费……这当然可以说明人们对知识和有价值信息存在刚需,但换个角度看,也同样是以内容生产为导向的媒体的无奈之举。

c901e936923c465afded12259dbd813c.jpg

  付费阅读的方式真的行得通吗?评论君有些悲观。或者确切讲,即使付费阅读在一定范围内取得成功,可能也很难在互联网时代成为大众媒体的主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敢于试水付费阅读的媒体,基本都是高度专业化、细分化、知识化的内容生产者。也只有掌握这类信息的媒体,才可能因为内容生产的高门槛或垄断性质而享受红利。然而对于大众媒体来说,尴尬就在于:更多时候仅仅是传递一条消息、描述一个事实,怎么可能有底气向读者伸手要钱呢?

  而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大众媒体提供的这些更为一般化的新闻、消息,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塑造着普通老百姓对这个世界的想象和认知,甚至起到凝聚社会共识、引导公共舆论的作用。如何为这类具有公共属性、缺乏商业价值的信息产品及其生产者保留一席之地、提供生长空间,其实是在媒体高度融合、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不应被忽视的问题。

  最近,新闻巨头默多克发表声明,认为脸书应当为自己转载的信息而向新闻出版商支付转载费;也有从业者表示,对于媒体来说,付费阅读应该有所区分:知识密度高的收费,一般新闻则不能收费……对于媒体未来的想象和方案不一而足,我们且行且看,且思考且分析。

  这正是:媒体迭代又更新,不应遗忘公共性。(文 彭 飞)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