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网络媒体走转改】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 巴蜀大地三个“美丽乡村”不简单

李政葳
2018年01月30日14:49 | 来源:光明网
小字号
原标题:【网络媒体走转改】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 巴蜀大地三个“美丽乡村”不简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新时代,新梦想,在今年中央网信办主办的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期间,记者来到四川巴蜀大地,从成都、德阳到南充、广安,一路穿行蜀道,感受多地美丽农村新气象,记录四川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新变化。

变化一:农民变股民

“做村干部20年了,最懂农民的苦,要谋发展必先改革,农民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广汉市三水镇友谊村村支部书记、村主任邹顺明

生态宜居、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四川广汉三水镇坐落在川西平原腹地,毗邻鸭子河、石亭江和绵远河。就在不久前,这座桃源般的小村庄被评为“全国最美渔村”,这也是四川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村庄。

或许,人们却很难将眼前这个环境整洁优美如景区般的现代村庄,与“遍地都是烂泥塘”的描述联系起来。“村子地处偏远,过去也是因为穷,社会治安乱;离大城市远,农民外出也很不方便。”三水镇友谊村村支部书记、村主任邹顺明说。

风景如画友谊村(李政葳/摄)

“1994年做村合作社社长,1997年做村长,2007年当上村党支部书记,在村干部的岗位上干了20多年了,自己也是农民,最了解农民的苦处。”作为全村带头人,邹顺明为了带领村民找出一条致富路,只有小学文化的他不断地学习进修,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后来他还自考了大专。

养鱼是友谊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但产量上不去让邹顺明很发愁。于是,邹顺明带着村民到处参观学习高密度养殖办法,功夫不负苦心人,最终他们掌握了养殖技术。如今,一亩鱼塘的产量由四百斤提高到4000至6000斤。

“产量提高了,村民的收入却没有大的提升,养鱼的附加值太低。”邹顺明盘算着将村民的鱼塘集中起来,发展垂钓旅游,提高养鱼的附加值。“没有改革的好点子,就会没有出路,地理优势再好也发挥不出来。”

为了便于经营管理,友谊村成立了易家河坝景区管理委员会和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2014年7月,友谊村进行了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办理了全省首个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营业执照。在公开、公正、公平基础上,友谊村通过“资产折股、量化到人、固化股权、按股分红”方式,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3594人,清理核实经营性资产1521万元,非经营性资产489.6万元;量化经营性资产1521万元,村集体持股29.11%,成员持股70.89%,每个成员享有股份3000元。

如今,友谊村探索出的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以及后来实行的宅基地有偿退出改革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通过整合、盘活农村资源要素,村里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民财产性收入大大增加。以前靠着传统种植微薄收入生活的村民,如今年底还能拿到一笔分红。此外,他们还可以到村里的垂钓、采摘、观光等旅游园区打工,再挣一份收入。

目前,友谊村成功建成国家级塘钓比赛基地后,承办了四川省首届钓鱼运动锦标赛总决赛、一战成王全国巡回赛、万里挑一全国巡回赛、四川省钓鱼运动协会俱乐部联赛等各类国家级钓鱼赛事60余场。友谊村国家级塘钓比赛基地拥有500个钓位和完备的各项设施,占地100亩,可同时容纳500名左右专业选手参加比赛。如今又完成了200余亩的路亚路钓基地打造,可同时容纳千人同场竞技。

在产业发展的同时,三水镇政府通过整合美丽乡村、新村建设、公共服务等各类资金,对友谊村易家河坝景区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完善;还逐步发展成为集种植养殖、垂钓、自由采摘、骑游、住宿为一体的休闲旅游景区。在“易家河坝乡村文化垂钓季”和“易家河坝葡萄采摘季”系列活动中,共接待成都、德阳等周边游客30万余人,旅游收入逾6000万元。村民收入增加的同时,易家河坝景区的知名度也提升了。

“友谊村集体资产收入由原来的每年三十多万元,增长到近200万元;人均纯收入也达到19000余元。”邹顺明自豪地说,友谊村先后被列入全国文明村、全国最美渔村、四川省“四好村”、四川省集体经济十强村、四川省百强名村、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四川省“一村一品”示范村、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庄、AA级风景旅游区。

如今,友谊样本正在向广汉市的其他村子推广,而广汉市已经形成清产核资、股份改造、统筹经营、融合发展的友谊经验,成为四川省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新样本。

变化二:精神、物质双脱贫

“现在村里的居住环境不比城里差,村民的小康生活除了收入提高外,还发展各自的兴趣爱好。深刻地感受到,脱贫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提升,更是精神生活的富足。”——广安市会龙村村村民罗继明

白墙灰瓦、飞檐翘角,独具川东特色,房前屋后的小菜园里种着各色时令蔬菜;在村委会广场上,村里的大婶大姐们正在跳着广场舞,音响里的音乐声、二胡声和着孩子们的嬉笑声在小村里回响着……

“如果是10年前来到会龙村,眼前此景一定不存在。”正在村服务中心前为大家写春联的村民方永明这样感叹。会龙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334户、1111人。记者们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才得知,原来会龙村2013年还是一个拥有贫困户44户、155人的贫困村,当时村里没有一条水泥路,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和简单的农作物种植。

要致富,先修路。为了加快的基础设施建设,会龙村全面整合全面整合农业、水务、交通、国土等涉农项目资金,实施田土调形1400余亩,新建硬化村级公路4.1公里、便民路6公里、蓄水池7口、排渠2公里,整治灌渠1公里,在全村交通、水利等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的。

会龙村的支柱产业是现代化的特色效益农业。“2014年我们发展标准化蔬菜产业450亩,2016年年初,在帮扶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农科院指导下,又种植了800亩的优质桃树,之后引进广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坚持产村相融、农旅结合发展思路。其次,农副产品订购订销是会龙村收入的另一来源,会龙村负责当地政府以及周边企业业食堂原料食材的供应。” 会龙村第一书记杨光飞说。

幸福祥和会龙村(李政葳/摄)

另外,村子还大力发展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的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标准化柠檬、蔬菜产业450亩,成立黄金梁子专业合作社,采取农户土地入股,合作社管护,收益分红的方式运作,打造“亦农亦景”特色桃园产业800亩。

“先搭台,在唱戏。”杨光飞这样说。产业完善后,该村引进了广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规划建设以桃园观光和越野赛车为主题的“桃园悦野”乡村旅游项目。“2014年底村子实现了整村脱贫,为了避免贫困户返贫,我们一直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探索,直到2017年村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广农公司落地后,村民黄世明就来桃园里打工。“早上8点到12点,下午1点到5点,和城里人一样八小时工作制。”黄世明言语喜悦里夹带着朴实的幽默。他说,自家以前就靠种庄稼,现在上班有工资领,不仅收入提高了,村民们在空闲时还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喜欢弹唱的组建了民乐队,爱书法的给大家写村联,还有人选择休闲钓鱼,精神生活日益富足。

“以前的时候我们要挑水喝,每次来回挑几十担才够用几天,那会儿为了省钱都是烧柴火,家家用上天然气、自来水,省钱又环保,大家都喜欢。”黄世明说。2016年,会龙村开始实施精准扶贫政策,通过大力实施基础、新村、产业和能力扶贫工程,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增收致富,预计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20元,村里人的生产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变化三:从“离乡”到“回归”

“挖掘田园风光、乡土文化和产业特色,加快推进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和新型社区建设,着力打造有特色、有影响、有灵魂的‘美丽村镇’,期待更多人回乡创业,记住乡愁。——天府新区的三星镇南新村原村支书

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别墅红顶黄墙;服务中心、卫生室、阅览室、警务室、健身场所等一应俱全,水塘,花草,树木,菜园让这个村庄生活气息更加浓厚。不仅环境优美,“乡村规划师”“农业职业经理人”“乡村工匠”“品牌运营师”等,在南新村这座美丽新农村已逐渐不足为奇了。

2006年,南新村还遍布着土坯房。随着2008年该村的撤院并院以及2010年启动实施的土地整理项目,村民们住上了新房子。

2011年8月22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来到南新村视察。六年来,南新村始终以习总书记视察时提出的要求为指引,以创建全国文明村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载体,打造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高品质大美乡村。

富足恬静南新村(李政葳/摄)

南新村正在按照农田成景观、农居成景点、农村成景区的“三景合一”思路,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文创+农业”“旅游+农业”“互联网+农业”等复合型农业;并且依托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级农家书屋、远程教育等平台,邀请专家、种养殖大户等专业技术人才,通过“现场指导+专业授课”等方式,围绕特色种植、“互联网+”、电子商务、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等内容进行培训。

此外,南新村还以高标准打造占地4000余亩的“梅林雅集”田园综合体为抓手,对杨梅小镇、紫藤庄园等优质农业项目进行旅游功能植入,发展以观光休闲、体验采摘为主的近郊旅游,形成产村相融综合示范园。

伴随着产业不断完善,南新村不断健全基层民主。南新村建立了“广泛征求议题——统一受理议题——定期上会讨论——征求群众意见——联席会议决议——决议结果公示”的村民议事“六步法”,重点内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必须经过议事会议决,真正做到“策由民议”。另外,为了让文明风尚在村民心中深植扎根,南新村以“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等主题活动为载体,营造尊传统、爱文明、敬美德的氛围。

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环保和统筹城乡局副局长彭勇说,天府新区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吸引高端人才的优惠政策。目前,南新村正在以“农村人才引进和后备干部孵化行动”为抓手,培养一批包括农业职业经理人、乡村规划师、科技带头人、‘乡村工匠’等在内的农村干部人才。

南新村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241元,先后荣获“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成都市‘三美’示范村”、“四川省‘四好’村”、“四川省文明村”、第五届“全国文明村”等称号。“村子距天府新区核心区车程仅约半小时,而即将开通的地铁更是将从南新村到成都市中心的时间缩短为1小时左右。越来越多在外务工村民返乡。2008年村里有1000多人在省外务工,2012年后,有400多人返乡。”南溪村原村支书唐易清说。

回忆起几年前习近平来到家中时的情形,郭玉琼老人依然历历在目。“这一切,都要感谢社会主义,感谢党!”83岁的郭玉琼老人带着浓浓的四川口音,满怀深情地重复着这几句话。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在希望的田野上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一方面对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农业农村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的“生态宜居”目标,必须强化农村生态治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农业大国,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物质文明发展突飞猛进令人惊叹;亿万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也有目共睹。特别是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以来,随着政府投入的加大,农村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的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

要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重在激活三农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塑城乡关系,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许多人心目中的美丽乡村图景,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乡村振兴正在希望的田野上,农民群众享受着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幸福感,焕发昂扬着向上的精神风貌。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