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于大娘家的年货,听雄安新区的吆喝,尝西成高铁的餐饭
这个年,咱肯定能过好(新春走基层)
本报记者李智勇(右)和时圣宇(左)做直播。 |
本报记者巩育华(左一)在雄安新区街头采访。 |
本报记者宋豪新(右一)在西成高铁上采访。 |
|
脱贫乡村
院子修得好
年货备得齐
2月13日,农历腊月二十八。时圣宇扛着两袋面、四桶油、一副中堂,回到韦店集村。
韦店集,位于河南商丘虞城县,曾经穷得掉渣。28岁的时圣宇在这儿干了两年多的扶贫第一书记。大家伙一起下劲干,水泥路修起来,蔬菜大棚、扶贫企业建起来,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整体脱贫了。因为工作变动,小时书记去了别的乡镇;年一近,他琢磨,不行,得回去走趟亲戚、回个娘家。
“想回来看看。”时圣宇说,“不是不放心,处出感情了嘛。”他想看看能人张刚,粮食收购生意折腾得怎么样了;想看看于大娘和她老伴,气管炎、腰椎间盘的病又犯了没有;想看看老党员董德起,家里年货准备了没有,对联谁写的……
下午1点多,记者和小时书记一块进村。
头一站去的张刚家。小伙子的院子新修了,高大气派。进屋一聊,让人振奋:老车不算,又新买了一辆车,明年计划搞个粮食收购点,小打小闹,不满足了哩!“这小子,脑子灵,又肯干,当年我就看好他。就是有一条:家底儿太薄,想干生意,缺本钱!我给他申请了金燕富农贷款,不用抵押不用担保,每年能贷给他3万块,他转身就去做收购粮食生意了。”
“时书记,我纠正您一下:贷款额度现在是10万了。俺还款及时,信用增加了。”张刚插话。
像这样通过自身努力能致富的贫困户,韦店集中有36户,有种蔬菜的、有养鸭子的,还有种鲜花的。
第二站,去的于大娘家。“大娘,年货准备得怎么样了?”“准备齐了、准备齐了。”老太太一脸笑,带着记者进了厢房。抬头看,天花板下挂着个篮子,一篮子炸得金黄的鱼露着尾巴。桌子上,一盆鸡肉,一盆丸子。说着说着,于大娘非让记者尝一个不可。
于大娘不容易。时圣宇说,最牵挂的就是她了。老两口都有病,一个姑娘嫁人了。老头腰椎间盘突出、气管炎,喘起来啥活都不能干;老婆类风湿,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按说有病必须得看,可是家底薄,看不起啊。“多亏了健康扶贫,100块给俺报80块,俺们俩的病花了好几万,报完之后,自己掏了一两千块就中。”现在,病好了,也能干活了,老头出去做绿化树养护,老太太在村里的扶贫车间干点活,给钢卷尺做包装,俩人加一块,一个月能挣到三四千,活得舒舒服服的。
第三站,看望老党员董德起。早知道老头家的中堂破旧了,时圣宇留了心,这回请书法家写了带来,“祖国山河美,神州气象新”,老先生喜得合不拢嘴。
村里生产钢卷尺的五金企业,把摊位摆到了广交会上,现在一天生产15000个,年产值3000万元!吸纳25户贫困户就业,最低也能拿上每月1500元的工资。
村里的河道疏通了,引进生态农业公司,坡上栽满了果树。沿着十里河岸,一排排的光伏板已经铺设完毕,就等着接入电网发电……把韦店集村的路走一遍,时圣宇踏实了。
雄安新区
工地不停工
城区天天变
去年4月1日设立雄安新区,至今已经10个月了。
“春节期间我们工地不停工,3000多名建设者都会坚守在工程一线。”中建集团相关负责人说。马上就是春节,河北雄安新区的街道上挂起了红灯笼,年味渐浓。就在人们奔忙买年货的档儿,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并没有因为春节而停工,吊车、工程车热火朝天,人声、机器声声声鼎沸。
作为雄安新区成立后的第一个建筑工程项目,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备受关注,它将是新区首先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的窗口,建成后将承担雄安新区的规划展示、政务服务、会议举办、企业办公等多项功能。
腊月隆冬,现在的雄安看起来好像还只是一座普通的北方县城,但很多改变正在发生。
记者来到奥威路,这条主干道在雄安小有名气,中国移动、中国铁建、中国交建等企业已经进驻,雄安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作用已经初步显现。
在雄安街头,记者还见到了智能井盖——在普通井盖上加一个智能模组,城市管理者便能在手机上随时追踪井盖的动态,“以前经常看到井盖丢失、下水道吞人的新闻,有了动态监控,就能随时补救。”中国移动雄安新区常务副总经理杨金辉介绍。
这只是雄安打造智能城市的一个小缩影,雄安新区将提供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成为一个高科技密集以及智能城市规划的“实验室”。
随后,记者来到雄安新区容城县的年货一条街,扑面而来的年味点燃了人们的热情。年货摊的老板一边吆喝,一边麻利地包装年货,并不失时机地给顾客送上一个福字。
摊主介绍,这里的年集从腊月二十就开始了,今年是雄安新区成立后的第一个春节,过年的气氛就更浓烈起来,“雄安新区作为千年大计,不仅仅是国家的大事,也是普通百姓十分关心的事儿,对于我们新区百姓来说,那份自豪和惊喜就来得更猛烈、更真切。”
春运路上
高铁美得很
说走咱就走
随着兰渝铁路、西成高铁和渝贵高铁相继开通并首次服务春运,今年出入川通道大增,川渝地区摘下了“春运老大难”的帽子。2月12日,记者登上西成高铁D1922次列车,一边直播,一边与旅客聊起今年这个“蜀道不再难”的春运。
“全体乘客已乘车,请关闭车门,准备出发!”随着列车长赵艺蔓手持对讲机发出指令,列车车门缓缓关闭,D1922次列车准时从成都东站出发,如一条银龙飞驰,驶向西安。
记者转身进入车厢,只见大多数乘客已经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有的刷着手机,有的品尝餐饭,列车员则有条不紊地帮助乘客把箱包放上行李架。这一画面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每个旅客归心似箭的心情都写在脸上,陌生的是以往春运车厢里的拥挤、嘈杂、空气混浊完全不见踪影。如果不是看到车厢两侧的窗户上贴满了大大的“年年有余”“福”字窗花,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列载满了返乡旅客的“春运高铁”。身处这列高铁车厢,环境很安静,但气氛不平静。
“爸爸快看!下面也是一辆动车!”刚刚4岁的代梓清小朋友指着窗外兴奋地说。父亲代广成是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的一名工程师,今年带着夫人、儿子一起回山西老家过年。代广成告诉记者,以前每年过年从成都到太原虽然有直达列车,但要20多小时,“娃娃受不了,而且他特别喜欢高铁,天天嚷嚷要坐高铁。这不西成高铁通了,今年春运我就赶紧带他来坐。”
直播路上,记者还遇到了一位以前在高铁上比较少见的乘客——高铁巡警黄昊。
“这么长的列车,这么多旅客,一位警官忙得过来么?”面对记者的疑惑,黄警官掏出手机,向记者演示今年成都铁路公安局推出的新服务——“微警务”微信公众号。旅客关注公众号后,在车上如遇紧急情况,可以立刻“一键求助”。求助信息一经上报,总台将立刻通知列车上的巡警第一时间赶往相应车厢,帮助求助旅客。
“你看你看,这是在直播么?咱也把头扬起来,露个脸啥的,家里人说不定能看到。”正在直播的记者听见身后传来熟悉的陕普(陕西普通话)乡音,扭头一看,两个小伙子正在兴奋地打量着镜头。记者跟其中一个叫何科的小乡党聊了起来。
小何今年25岁,老家在咸阳,来成都工作已经3年了。前几年在工厂里开机床,因为工作踏实勤奋,去年“提拔”到了配送站当站长。“西成高铁真是美得很,又快又舒服。以前在成都工作,回老家一趟特别费劲,现在好了,一票在手,说走咱就走。”
(文松辉、李雪晴参与报道)
《 人民日报 》( 2018年02月14日 11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