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经典咏流传》 唱出来,回溯诗歌原本的样子
去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热播,让诗词之美走进了千家万户。而从昨晚到大年初三晚,央视综合频道推出创新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探索流行音乐与诗歌的结合。无论是“明日复明日”的《明日歌》,还是清代诗人袁枚的小诗《苔》,古诗词正在以另一种方式走进普通人的生活。
《明日歌》《苔》皆成调
“文以载道,歌以咏志”,自诞生以来,古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就密不可分。而说到要把古诗词唱出来,人们的第一反应,大概都是要采用颇具古韵的曲调。但在昨晚播出的《经典咏流传》中,这种惯性思维被打破了:青年偶像王俊凯在百余位机器人的伴奏下,为观众演绎了一首由明代诗人钱福所作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惜时名言,配上朗朗上口的流行音乐,连负责点评的北师大教授康震也感慨不已:“人生就是这样,你越阳光,你就更阳光,你更阳光,你就是阳光。”
更令人惊艳的,还有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小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积极、励志的诗作,由乡村老师梁俊与一群大山里的孩子共同唱出,清澈、纯净,成了当晚节目中最动人的一幕。
除此之外,首期节目中还有许多令人难忘的瞬间。比如,88岁高龄的巫漪丽,是中国第一代钢琴家,也是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钢琴演奏部分的首创者及首演者,她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再现这首钢琴曲的画面,感人至深;比如,杨洪基与青年歌手王晰一起带来了老版《三国演义》 的主题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带来无限回忆;还比如,实力唱将谭维维重新演绎了元代诗人王冕的《墨梅》,她不仅融入了流行唱法,也融入了琵琶、古筝、戏歌等元素,意境丰富。
找到诗歌与生活的连接
古诗词对我们的生活到底有什么用?去年以来,回溯文化经典、追读诗词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新潮流。此次登场的《经典咏流传》,请来了北师大教授康震、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以及曾宝仪、庾澄庆等艺人组成鉴赏团,试图以创新的模式,搭建诗歌与当代生活的另一种连接。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院长、教授高晓虹在受访时表示,《经典咏流传》 中咏唱的古典诗歌,每个元素的调动和运用都有含义,不同的观众都能依据自己文化的基础唱响、体会和感受。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则认为,《经典咏流传》 创新诗和歌的结合,回到了诗歌的起源,也让诗歌回到了生活当中,完成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歌给文字带来情绪感染,而诗给歌带来更多的表情,不仅让诗歌流传,也会让歌词越写越有文化。”
当然,每一个与诗词有关的人生故事,或许也能让观众有所启发。康震在受访时就表示,《经典咏流传》中每一首歌和每一首诗的背后都有一段人生,而每一段人生的背后承载的是辉煌或失落,但都与亘古绵延的文化传统相连接。“这些诗歌跨越千年之后到达现代,无论承载的是辉煌还是失落,都变成无以复加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骄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