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新闻需要专业技艺 机器人"记者"难取代"本尊"
机器人同记者并肩工作,一起码稿子,日益成为全球一些媒体机构的常态。有些消息如果不署作者名字,机器人几乎可以“以假乱真”。这些AI(人工智能)写手真的会抢记者们的饭碗吗?
英国广播公司(BBC)近日刊文称,“机器人新闻”在人类世界普及的速度超出很多人想象。但机器人写稿也存在无法堪比人类的劣势。它理应成为人类写手的辅助者,而非替代物。文章编译如下:
自动化是记者好帮手
你会在意报上或网上读到的稿子,是一台机器“写”的,而不是一个焦头烂额的蹩脚记者的文章吗?你又能分辨出两者的区别吗?欢迎来到“机器人新闻”世界——它的到来比你想象的更快。
在伦敦的报纸联合会(PA)总部,一小撮记者和软件工程师聚在一起。他们正在研究一种计算机系统。它可以做多种人类工作,找出令人感兴趣的数据趋势——从犯罪统计到有多少婴儿是非婚生。作为试验的一部分,PA已经开始向想要使用这种材料的当地报纸发送一些机器生成的稿子,长度不超过几段。
这一被称为“雷达”的项目由谷歌公司拨款70.6万英镑(约630万元人民币)创设,与初创公司Urbs Media合作。PA总编彼得·克利夫顿说:“我们只是给他们发了一些机器生成的稿件样本,由他们选用合理数量的稿子。”
有时,记者会在机器生成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或改写,但更通常的情况是一字不差地发表。这些报道包括:怀孕期间吸烟情况、回收率、被取消的手术等。克利夫顿指出,现阶段自动化部分仅限于对数据进行搜寻,这能帮助普通记者减少做上述工作所花的时间。他希望在4月底之前每月能发送3万篇这样的报道。
虽有风险但难阻热情
如今,“机器人新闻”在全世界的新闻编辑室里越来越受欢迎,因为出版商们正在努力应对报纸发行量日益减少以及资本向在线广告转移的残酷现实。尤其在美国,机器人写稿越来越普遍。2014年以来,《洛杉矶时报》 的地震警报讯息一直由机器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数据自动生成。
这中间也出过岔子。去年6月,《洛杉矶时报》 发表了一篇关于加州海岸发生6.8级地震的报道。但它实际上依据的是USGS错误发布的1925年地震记录,于是闹出了一个地震预警响了92年的笑话。由此可见机器写稿的风险。
但这些风险并没有降低媒体机构对机器的热情。《华盛顿邮报》去年宣布,将开始由机器发布有关高中橄榄球比赛的报道。该报一篇文章解释道:“这些稿子每周都会自动更新,资料来源是高中橄榄球教练提交的净胜分数据。”
在欧洲,各大新闻编辑部在算法的帮助下,去年每月生成数以万计的稿子。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调查报告发现,许多出版商正利用自动化手段迅速发布有趣的数据——从选举结果到官方公布的有关社会问题的数据。算法还有其他用途——荷兰的一个机构使用一种算法,用更简单的语言改写稿子,为儿童“量身定制”新闻报道。牛津大学调查报告的作者亚历山大·芬达坦言,虽然这些系统的生产效率比较高,但仍不够精密。
在中国,科技巨头腾讯展示了一套根据演讲内容自动撰写稿件的系统,名为“梦幻写手”。“石英”新闻网执行编辑扎克·苏厄德对此印象深刻,说自己“在上海做完演讲还没走下舞台,‘梦幻写手’就挥就了一篇不错的稿子。”另一方面,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也在增加人工智能的使用。
和专业记者比仍差远了
但对于“机器写手”,仍旧存在许多质疑之声,包括它是否真能取代传统由人类记者完成的任务,比如电话采访对象。
“可能会有机器人记者打电话给死者的亲人,询问他们的感受,”芬达说。所谓“死亡敲门”式采访,对人类记者而言是一项颇具争议的重要任务,机器能否胜任?
另一个担忧是,自动生成的新闻工具可能被宣传者用来传播虚假新闻,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或国家目标。
虽然人工智能无疑会越来越多出现在新闻编辑室,但哈佛大学尼曼新闻实验室的约书亚·本顿认为,它尚未给工作带来严重威胁。他认为,专业记者们写稿时应对的真正困难和最严格的部分——仔细权衡信息和呈现平衡的、情境化的故事——将很难被机器掌握。
他解释说:“好的新闻不仅仅是投入和产出问题,还是一种技艺,尽管有不完美之处,但都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演变而来的。我并不是说机器永远无法掌握这些技艺,但我认为它们离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