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经典咏流传》:期待更多梁俊,唱出我们心中的《苔》

袁新文 
2018年03月12日13:22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支教老师梁俊与山村孩子梁越群 演唱《苔》

忽如一夜春风来。从温暖绽放的《苔》开始,央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一路以喜人态势,成了今春荧屏一朵绚烂的“牡丹”。

我一直以为,评判电视文艺作品优劣的关键指标,不在于单纯的收视率高低,更在于它在多大范围、多大力度上涵养了人们向上、向好、向善的心灵。连日来,《经典咏流传》让我们十分欣喜地看到了它从线上辐射线下的能量:郑州出现了《经典咏流传》诗词主题车厢,让广大乘客在坐车的碎片时间里,也能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江苏省宿迁市教育局发文对《经典咏流传》已播曲目向全市中小学进行推荐;重庆市沙坪坝区上桥南开小学的开学典礼上,1800余名师生同唱一曲《苔》……

可以看出,兼具了诗词之美和音乐之美的《经典咏流传》,引爆了一场“跨屏心动”,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抵达。在这个春天,它的诞生高度契合了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时代土壤中生根发芽的命题,成为迅速响应、直接落实十九大报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精神的电视文化节目。

诗歌其实从未远离我们的精神世界

伴随《经典咏流传》的播出,许多歌手和素人都轮番登上了热搜。除了被许多人记住的支教老师梁俊,还有两个人的名字我印象十分深刻。

一个,是93岁高龄的潘鼎坤教授。赵照创作平仄有致的《声律启蒙》,就是从老教授一段爆红网络的上课视频得到的启发。教了60多年数学的潘老师,心中有一个火热的诗歌梦,他会引用曼妙的诗词歌赋来解释抽象的数学原理,比如拿李煜的名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来解释有限与无限的关系。他以一辈子的教学生涯,探索了一个真谛:“数学与诗是双胞胎,一个是表达客观世界的规律,一个是表达内心世界的感受。”

经典传唱人凤凰传奇 演唱《将进酒》

凤凰传奇震撼舞台的《将进酒》,灵感来自中国科学院的陈涌海教授。这位研究量子力学的科学家,拿起吉他即兴表演,一下子就把诗仙李白原作里波澜壮阔的场面给带出来了,时而万马奔腾,时而一夫当关。都说科学是人类的未来,而传统只是代表过去,陈教授却用他的这种举动告诉我们:能够看到多远的历史,你才能够抵达多远的未来。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和诗以歌,是为了抒情达意。通过《经典咏流传》,我们发现了一个被忽略已久的事实:艺术不止属于文艺青年,也并非纯粹的吹拉弹唱和吟诗作对,流淌的韵律之所以能吹起思想的涟漪,是我们从艺术当中真切触摸到了情感的共鸣。

就像歌曲《苔》的创作者梁俊所说,“我从未曾想过一首为教学而作的歌曲,能被如此多的人传唱,感动那么多人。我分不清让人心变得温和、柔软的是师生故事,还是歌曲旋律,或许,两者都有。”故事与音乐在《经典咏流传》上相遇,使得《苔》不再是一首小诗,不再是一首小歌,而是每个微小却是被爱着的你,《苔》变成了你的《苔》。

诗者天地心,盛世必有歌。诗歌作为中国自古以来最为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是中国文化最具有心灵价值的创造,其温柔而敦厚的文明教化功用,对于构建大众生活的和美学的世界功不可没。通过《经典咏流传》的持续刷屏和现实热度,我强烈感受到诗歌其实从未远离我们的精神世界,而且还会更进一步重返和渗透人们生活的日常。

能让经典恒久流传的,是无数个平凡的你我

十几年前,我编辑过一篇小文章,标题就叫《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当时有位同事建议将标题改成“苔花如米学牡丹”,我说不好,经典就是经典,改了就没有韵味了。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佳作还不为人所知,还没机会被人品味和参透。所以“流行的不一定经典,经典的一定会流行”这句话也要打个问号。有些经典过去不曾流行,但是它可以穿透时代,甚至不止像《苔》这样跨越了300年,3000年都有可能。

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上下五千年文明光辉灿烂,只有弘扬传承,才能披沙拣金,使其熠熠生辉,否则只能在历史中黯然沉睡。某种程度上,《经典咏流传》就是一位孜孜不倦的经典文化“淘金者”,慧眼识珠,精雕细琢,为经典换上让人一眼心动的时代新颜。

总导演田梅在微博上发的一句话,我看了很有感触:“一首歌,两个小时,排了七遍!每一个节奏,每一帧画面,每一束光,推拉摇移,无不精益求精。”作为同行,我感到欣慰和钦佩。节目大浪淘沙,带着一颗敬畏的“再造之心”,于文化宝藏中发掘震撼人心、穿越时代的精品佳作,用现代手法熔铸传统经典,做到了站在时代节点来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

今年两会期间,担任《经典咏流传》鉴赏团成员的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提出 “将《经典咏流传》式的美育教育推广到基层和全民”的提案。他说,不能让更多像梁俊这样的老师永远是“青春恰自来”,要使基层文化平台的教育工作者都能够经过高等教育,塑造千千万万个梁俊,使我们的传播一瞬间从上到下串起来,形成一个非常畅通的文化传播渠道。

梁俊老师带领我们唱出的,是青春的自信、绽放的渴望、美好的期许。因为《经典咏流传》在今春的聚焦、放大与升华,使得我们开始期待身边出现更多的梁俊老师,共同创造更多属于自己、属于中国、属于时代的永恒经典。《经典咏流传》让我坚信:经典的永远流传,最终靠的是无数个平凡的你我他——因为文化只有被大众“日用而不知”,才会具有永不衰竭的生命力,从过去直到将来。

(作者系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  

(责编:燕帅、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