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如何做好两会报道:抓住细节 道出观点

隋明照
2018年03月13日12:49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抓住细节 道出观点

  今年两会,一个小小的标签成为很多媒体关注的主角。原来,在今年全国两会的会场及代表团驻地,矿泉水瓶上多了一个绿色的小标签,这个小标签上可以轻松写字,即便没有笔,也可以用指甲、钥匙等随身物品划出图案,做上专属标记,标签上还有一行字:“给水瓶做记号,并请喝完。”记者们通过敏锐的观察,把这个会场的小细节呈献给了读者,为厉行节约的办会理念提供了具体生动的注脚。微博上,网友纷纷点赞这个贴心的节水细节,还有不少网友建议把这个小标签推广到其他会议上。

  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每一年的全国两会都是一次报道智慧和团队作战的“大考”,怎样在与同行的同台竞争中脱颖而出,怎样让有关重大方针政策变化的硬新闻得到关注,让读者看得懂、用得上,这都是“大考”中的难点。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对于编者来说,要在版面的整体设计上“软硬兼施”;对于记者来说,则要多花心思关注细节,并善于用以小见大的思维,把各自独立的小细节结合起来进行归纳思考。前文提到的矿泉水“实名制”新闻之所以引到读者广泛共鸣,其成功之因即是如此。

  对于细节的观察稿,各家媒体都有不少,3月10日,《解放军报》两会特刊上一篇名为《当会风不再成为“热点”》的观察稿有些特别。大多数记者观察稿是从会场的角度展开,这一篇记者观察稿却从媒体的报道风向入手。“各媒体关于今年两会会风的报道不多。昔日‘热点’话题,如今乏人问津。”记者在开头提出这样的疑问后,通过观察和采访了解到,近年来,严抓会风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同时,代表委员的责任感也在增强,认真研读资料、力争提出质量更高的建议已经成为代表委员们的共识,好会风成为常态,已经不再是新闻了。这一篇让人眼前一亮的观察稿,其问题是通过研读其他媒体的报道而产生的,这也给参与两会报道的记者提了个醒:在做会中报道时,不仅要关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还要多看看其他媒体、其他平台上的报道,很有可能就有新思考、新发现。

  每年两会,一些名人被记者团团围住的场景常常成为图片新闻的主题。然而,并非只有关注“大人物”的报道才能出彩。人民政协网记者就捕捉到了一位热情的普米族委员茸芭莘那主动和记者交换名片的细节。原来,茸芭莘那是一名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她希望媒体能够关心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在茸芭莘那看来,换名片也是她履职的一部分,她不仅对采访来者不拒,还干脆利索地主动介绍起自己的提案。记者通过对一个热情又尽责的委员与记者换名片的细节呈现,非常具体地展现了政协委员认真负责的履职态度。

  观察细节,不仅要多一点细心,还要多一点耐心。《工人日报》记者在云南代表团第一次团会结束后,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发现3名连任的老代表与新当选的人大代表主动开起了履职心得交流会。这个细节被记者写成了题目为《“老代表,给我们传授点经验吧!”》的观察稿,因为记者多留了一会儿,这一幕新代表虚心向老代表学习的生动场景被忠实地记录了下来。

  全国两会仍在继续,辛劳的记者们也在现场继续坚守,非常期待能见到更多通过记者细腻观察得出的软新闻稿件,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些细节中折射出的大会变化和国家进步。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