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记者手记:关心乡村振兴 句句情真意切

2018年03月20日13:17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关心乡村振兴 句句情真意切

“地是水浇地吗?”

“都是水浇地。”

“通了自来水吗?”

“总书记,村里通了水,也通了电。现在村里正在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百姓增收致富。”

这段对话发生在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和总书记对话的,是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小庙子村党支部书记赵会杰。

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乡村牧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把广大农牧民的生活家园全面建设好。”这让赵会杰几度哽咽落泪,也让在一旁奋笔记录的我心潮澎湃——既为总书记的讲话感到振奋,也为赵会杰的精彩发言点赞。

我来自河南农村,上大学才离开农村老家,对农村话题一直十分关注。恰巧内蒙古代表团就有5名担任嘎查(村)党支部书记的代表,我便采访了其中的几位,深入了解他们对乡村振兴的想法和建议。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这是几位嘎查党支部书记的共识。

2009年,赵会杰刚当选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小庙子村党支部书记时,村民人均土地不足两亩,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如何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潜能?怎么才能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这是村“两委”班子面临的最大难题。为此,赵会杰组织党员和部分群众多次外出学习,先后搞起了胡萝卜、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如今,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万元。

小农经济,抗风险能力差。乡村振兴,要把小鱼串在大串上。吴云波代表来自通辽市扎鲁特旗东萨拉嘎查,这是个典型的蒙古族聚居村,村民多靠畜牧业为生,过去是全苏木最穷的嘎查。吴云波担任嘎查党支部书记后,组织牧民以现金、耕地和牛入股的方式,成立了玛拉沁艾力养牛合作社,在扶贫产业上下大力气。如今,村里的养牛产业越做越红火,但也面临贷款难、对接市场难、肉牛没保险等发展难题,急需解决。

乡村振兴,领头雁是关键。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陕坝镇中南渠村能从上访村变成模范村,多亏了村党总支书记张继新。大学毕业后去大连工作的张继新回家过年时,发现乡亲们依然不富裕,他毅然决定回乡创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在张继新创办的肉牛养殖企业带动下,村民户均收入超过12万元,走在全市前列。

5个嘎查分布在内蒙古的不同地域,都有着对乡村振兴的热烈期盼,但也有着共同的担忧:村里的年轻人太少了。

“没人发展啥呀?现在村里的劳动主体全是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赵会杰的话,道出了几位嘎查党支部书记的一致心声,也道出了问题的关键。

这几年,我多次到内蒙古农村牧区采访,对此深有同感。村庄越来越漂亮,马路越来越平整,庭院越来越整洁,但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细究原因,农村离工业文明太遥远,缺少优质的医疗、教育、就业,即便把年轻人留下,拿什么拴住他们的心呢?

通过全国两会期间的采访,我愈发感觉到,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只有把领头雁选好,把“新农民”培育好,把年轻人吸引回来,乡村振兴才能真正实现。(《内蒙古日报》记者 刘江)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