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经典咏流传》用流行传承经典:和诗以歌 叩响心扉

张雪娇
2018年04月04日14:05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和诗以歌 叩响心扉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3月24日,文化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中经典传唱人王铮亮与已过世的王之炀老人隔空对唱的《长恨歌》,让众多观众流下了感动的眼泪,也让观众再次感受到了文化传承中温暖的力量。

  《经典咏流传》自今年大年初一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开播以来,便收获好评不断,豆瓣评分得到了9.4分的高分,成为2018年开年的第一个现象级电视节目。一档电视综艺节目成功的奥秘何在?3月30日,在全国广电系统宣传工作例会上,节目总导演田梅与大家分享了节目的创作历程和传播经验。

  用流行传承经典

  “很多人都问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么一档节目,为什么想到通过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形式来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总监张国飞的话来说,我们这档节目是直接响应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田梅道出了节目的初衷。

  其实早在2016年,节目组便想要研发一档全新的音乐节目。两年来,节目组一直在寻找突破点。“‘音乐+文化’的创新模式,是我们一开始便确立的节目基本方向。两年来,团队撰写了无数个版本的节目方案,最终我们坚信,将古诗词改编成流行音乐是毋庸置疑的最好的模式。”田梅说。

  虽然“音乐+文化”的创新模式是一开始就确立的基本方向,但这条路无疑非常艰难。“一是诗词的选择难;二是诗词歌曲的创作难;三是经典作品的呈现难;四是星素结合,挖掘背后的故事难。”田梅说。

  的确,正如田梅所说,古诗词是节目核心所在,节目组需要从浩如烟海的作品中挑选出最经典、最适合传唱的那部分。同时,将古典诗词改编成流行音乐,需要创作者在充分理解诗词内涵和意境的基础上,将其改编成能够被大众接受、乐于传播的流行音乐。不仅如此,《经典咏流传》抛弃了音乐节目的竞演模式和文化节目的答题模式,重新研发出一种“轻赛制、重传播”的架构,只有挖掘出真实动人的故事,才能让整个作品有血有肉有温度。有了好作品,如何设计和展现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也是节目组需要思考的问题。

  “节目的核心诉求是紧紧围绕古典诗词的旋律新编、歌曲演绎、大众传播,强化时代性和时尚感。我们要做的就是用这个时代最流行、最易懂的方式,将优秀传统诗词传播出去,引发新的文化现象,号召、动员和参与一种全民互动传唱经典的文化行为,从而叩响当代人的心扉。”田梅说道。

  一首歌演绎一段人生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由支教老师梁俊和他的学生们带来的《苔》,可以说是《经典咏流传》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改编曲目。

  当梁俊与山村孩子用最纯真、质朴的声音在舞台上“如牡丹般绽放”时,没有人能抑制住眼中的泪水,它就像山间的一缕清风涤荡着你的心。梁俊在贵州省乌蒙山支教的两年时间,将50多首古诗谱写成歌,并教会了孩子们吟唱,《苔》就是其中一首。他告诉孩子们,即使“苔花如米小”,也要像牡丹一样勇敢地绽放。

  “梁老师能选这首诗给孩子们唱,说明他是非常用心的,这些孩子都将如牡丹一般,快乐地、富有光彩地绽放。”一曲终了,作为嘉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如此评价道。

  时代的潮流瞬息万变,但经典文化的“共同情感”从未改变。

  当74岁的陈彼得老人背着一把吉他,将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谱成新曲进行演唱时,震撼了所有观众。为何选择这首歌?陈彼得说,他希望用这首歌告诉800年前的辛弃疾:“你梦想中的盛世中国,我们实现了。”他三次发自肺腑地呐喊:“你们听到这呼唤了吗?”令所有观众热泪盈眶。

  一首诗、一支曲、一个人,古今相交、文化传承、经典重现……节目成功与否,实际就是诗、歌、人三者的关系是否结合得完美。

  节目中,王俊凯《明日歌》以今日少年之风采,唱响明日时代之强音;凤凰传奇带来激情澎湃的《将进酒》,以壮志豪情演绎诗仙气魄;汪明荃、罗家英用相濡以沫、携手患难的爱情故事诠释《鹊桥仙》,打动无数观众;黄绮珊《定风波》以岁月的积淀、人生的感悟唱出了对“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理解;88岁的中国第一代钢琴家巫漪丽重奏《梁祝》经典,引发全场观众起立致敬……

  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没有所谓的明星与素人之分,每一个人都是平凡而伟大的经典传唱人,他们用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声音为我们演绎经典。

  大小屏联动

  好的节目也要达到好的传播效果。在全媒体时代,电视节目如何连通亿万小屏打造现象级传播?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副总监、节目总策划许文广看来,过去电视节目的生产方式是以播出为核心,现在必须转向以传播为核心,一字之差,意思大不相同。在全媒体时代,电视节目的播出只是起点。

  对《经典咏流传》来说,每一期的播出都是一场传播的战役,紧张又忙碌的程度丝毫不亚于节目的录制阶段。据田梅介绍,节目这次采用了“1+5”的融媒体传播策略,即电视荧屏配合H5互动、微信公众号文章、节目短视频、音频、海报5种新媒体手段。荧屏内,节目通过点亮“红心”的方式表达对歌曲的喜爱,参与互动;荧屏外,观众通过微信“摇一摇”实时分享,为每首诗歌量身定制的新媒体产品H5互动、微信公众号文章、节目短视频、音频同时分发,这样的强互动模式使得每首歌都有千万人次的跨屏交互。这样,无论是微信、微博还是音乐平台等多种融媒体渠道,节目匹配不同终端特性分发内容,从而实现裂变式传播,引爆话题。

  当然,一档节目能够引发现象级传播,创新传播形式背后,还需要有契合大众需求的高品质内容。《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谭维维用20年沉淀绽放〈墨梅〉风骨》《一首孤单了300年的小诗,为何300年后我们读懂了它?》《为了孩子82岁谷建芬用13年编写50首经典,观众三次含泪起立致敬》《震撼心灵的隔世对唱!86岁绝症老人手写〈长恨歌〉曲谱,万名网友接力传唱不朽经典》……这些持续刷屏的文章都来自《经典咏流传》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文章或从诗歌出发、或从歌曲出发、或从传唱者出发,谈古论今,找到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引发了观众广泛而深刻的情感共鸣。电视大屏呈现出的几分钟的《苔》《墨梅》《梁祝》等经典之作,经由H5、微信文章、短视频和音频齐发力,得以传播到更宽广、更久远的地方。

  “电视节目的目标不仅是做好节目、传递好价值,而且要打造大小屏幕全面开花的传播力,让好的内容、让正能量辐射得更广。”田梅说道。

  “让经典走进校园,在青少年之间传唱开来,也是我们节目一开始的一个初衷。”田梅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档节目,让诸多经典诗歌能够进入校园,让青少年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让大家知道,艺术的门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以跨越,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重视和珍藏,传承经典的脚步从来都不会也不应该停歇。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