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福建 造福福建——写在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开幕之际
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率先提出建设“数字福建”的战略构想,并以创新的理念,跳出原有地理空间之局限,全新定义了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内涵与外延、应用的领域与方式。福建信息化建设的新篇章由此开启。
久久为功,滴水石穿。18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数字福建”建设作为新世纪的重要工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抓。如今,“数字福建”建设已经呈现“处处相连、物物互通、事事网办、业业创新”的良好态势——
所有设区市均达到光网城市标准,4G网络全覆盖,陆上建制村100%通光纤,互联网普及率居全国前列;
窄带物联网全覆盖,政务网和电子政务外网覆盖省市县乡四级,公共服务平台体系覆盖民生主要领域;
通过网上办事大厅、电子证照、闽政通APP,政务服务从电脑端向移动端延伸,九成服务事项可网上办理;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数字经济总规模突破1万亿元……
为更好地了解数字福建建设成果,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开幕前,记者跟随采访团深入八闽各地,亲身感受到“数字福建”建设为福建带来的改变。
统建共享 力助政府造好环境
打开手机,身边空气、水质量等数据一目了然;一旦发现污染,执法部门通过监测大数据能第一时间找出污染源……这一切,得益于一朵“云”——福建省生态云平台。
“我们基于福建环境监测网和政务云,构建了全省统一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也是全国首个省级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福建省环境信息中心主任姜永红说。
在省环保厅内,记者看到平台大屏幕上数据如“流水”般变动,已累计达80余亿条,其中涵盖74类环保内部数据、22个其他厅局数据,并与福建省政务数据汇聚共享平台、福建省水环境统一监测管理平台,以及电子证照、公共信用、网上审批等多个省级平台全方位对接。
汇聚的数据,为生态环境大数据研究与应用扫清障碍。如平台利用全省历年环境案件信息,集成污染源监测、环评、排污许可、投诉举报、水气土环境质量监测等数据,通过综合比对分析,勾勒企业画像,设定高违法风险企业预警,为精准执法提供依据。
生态小环境是福建发展大环境的缩影。如今,借由数据在云端流动,深化数据开发与共享,各级各部门的办事效率大幅提升。
“统建共享是‘数字福建’建设的最大亮点之一。”据“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陈荣辉介绍,按照习近平同志当年的要求,2001年开始,福建开始建设统一的政务网络、信息交换体系和信息安全体系3套基础支撑平台,提出设施共享、平台共享、数据共享的理念,由此奠定了“数字福建”的总体框架。
这样的理念延续至今。
位于福州新区的“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去年4月投入运营,全国最早建成的省级电子政务云平台就位于此地。平台内部,各部门存储设备分门别类有序摆放。据介绍,平台已为153个省直单位540多个项目提供了2561台虚拟服务器、1122TB存储、506个Oracle数据库实例及配套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服务,俨然一个福建政务的“最强大脑”。
“政务云”的投用,让我省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省直部门数据中心物理整合和信息中心业务整合。经初步测算,每年可节约机房建设和设备投资7600万元,节约运维费用8500万元,减少人员编制近百名。
整合,着眼于共享。数据显示,迄今全省电子证照已生成1900多万份,共享达1200多万次;省水环境统一监测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水环境监测资源的信息整合共享,实现“一张图”监测水环境、全流域协同预警,节约建设资金近3亿元。
“这里汇聚的公安、工商、民政、人社等省直部门和各设区市有关法人、自然人、信用、电子证照、传感监测等3000多类15亿多条数据,在‘一照一码、多证合一’、市场协同监管、精准社会救助、企业信用等领域共享利用成效显著。”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主任蔡荣富说。
“信息孤岛”不复存在,也让群众和企业省去了跨“岛”办事的烦忧。
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入驻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达13万项,90%以上服务事项可在网上预审或受理,网上办事平均耗时减为4.16天/件;省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在全国率先实现船舶运输工具“一单四报”和检商“两证合一”,进出口货物申报从4小时压减到5~10分钟,一般货物贸易出口全流程从16天缩短到8天……
基于“政务云”的强大共享能力,我省还按一次开发、普遍应用、整体提升的原则,建成省网上行政执法平台、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省电子证照共享平台、省权力运行网上公开平台、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闽政通APP等跨地区、跨部门的公共应用平台。
以闽政通APP为例,其全面接入全省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大力整合政府部门和第三方可信便民服务资源,我省居民办理社会保险、出境入境等21类事项在手机上就能一键完成,“群众跑腿”变为“信息跑路”。
如今,“统建共享”理念同样成为八闽各地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突破口。
厦门市公共安全管理中心依托110联动指挥中心,整合当地6个行政区、74个部门和单位,实现业务流、信息流、管理流的实时双向互动;对接厦门百姓APP,“i厦门”等“互联网+”公众服务平台,实时接收群众线索举报。平台迄今累计汇聚各类数据144类220亿条,让城市公共安全隐患、事件处置更高效。
福州的12345热线服务平台接入1300多家联动单位,建立省、市、县区、乡镇四级管理服务体系,群众在各个渠道提交的诉求都可通过平台及时转派到相应职能部门,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层次和协同办理。仅2017年,平台就受理诉求38.12万件,日均受理1045多件,及时办理率为99.87%,群众基本满意率99.79%。
平台增效 力助经济造新动力
装上小小的传感器,一旦水管漏损,无需到现场掘地三尺查漏,只要通过智慧水务系统分析监测数据,一目了然。
去年6月,全国最大规模窄带物联网商用项目——福州智慧水务项目启动,计划在2018年底前完成更换30万台智慧水表,项目区域每年节水收益预计可达4181.76万元。
项目承接方福建上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是一家传统企业,何以拥抱物联网这一蓝海?与福州物联网开放实验室的合作成了关键一环。
实验室成立于去年4月,由福州、马尾两级政府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联合设立。采取政府拨款、企业化运作的模式,旨在为各行业提供物联网“一站式”“端到端”解决方案,目前已服务30余家企业,产品涵盖智能地下管网、智能路灯、智能水表等。
“我们提出了设备共享、技术共享的理念,希望帮助合作伙伴在物联网共有技术上缩短研发时间、减少投入,鼓励他们更多钻研独有、特有技术。”实验室市场部副总裁孔鹏表示。
据估算,未来五年福州物联网开放实验室将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亿元,拉动关联产业收入230亿元。
在各类政策扶持下,实验室所在地,位于马尾区的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园,如今集聚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物联网企业,并形成集信息感知、传输、处理、应用于一体的物联网产业链。马尾区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区物联网产业相关产值达610亿元,在全省占比超过40%。
近年来,数字福建(长乐)产业园、数字福建(安溪)产业园、福州软件园、厦门软件园、马尾物联网基地等重点产业园发展势头良好,一批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迅速发展,让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VR、智能制造、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等产业蓬勃发展,为福建数字经济注入澎湃动力。
作为厦门市软件业核心区,厦门软件园二期经过十多年发展,已形成完善的人才资源支撑体系及丰富的公共技术平台,带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创意、电子商务、智慧城市及行业应用、移动互联等五大细分行业领域迅猛发展。去年,这里已投入使用的1.46平方公里土地,竟实现营业收入838.7亿元,税收超30.5亿元。
美亚柏科是国内电子数据取证领域领军企业,其电子数据取证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去年营收近10亿元。即将亮相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勘查取证车“虎鲸二号”,不仅配备各种电子数据取证设备、大数据分析平台,还配置企业自主研发的电子鹰无人机反制系统,可精准反制无人机。
美图公司的美图秀秀系列产品已覆盖超过15亿台移动设备,移动端月活跃用户超过4.5亿,企业拥有超过5亿海外用户,尤其是其植入AI技术的美颜产品广受全球女性用户好评,这也让公司顺利跻身“全球前十大移动应用开发商”。
唯你网是一家以智能财税服务为核心业务的初创企业,去年获得我国财税界最大的A轮融资3亿元。目前,唯你网已服务30多家大中型企业、2000家财务公司和50万家小微企业。
厦门软件园二期只是福建软件业的缩影。去年,全省软件产业实现业务收入2504.99亿元,同比增长16.2%,位居全国第8位,涌现出福大自动化、星网锐捷、网龙、美亚柏科、四三九九、美图、吉比特、美柚、鑫点击网络等一批行业明星企业。
数字产业在造就自身价值的同时,还正深度改变传统产业。
在“泉州制造”2025国家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展示中心,一台全电动注塑机正在运行,该设备是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发的。“使用这台机器,6秒就能生产一个塑料制品,用工可缩减一半。”操作人员介绍说。
提升生产效率还是其次,通过采集生产过程数据,并存储到阿里云服务器,对数据进行建模分析,还能实现远程监控、自动报警、报表分析、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功能,提升车间的信息化、数字化水平。
成立于2014年11月的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集聚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团队的科技创新资源。“我们的技术服务覆盖机械制造、石材瓷砖、食品饮料、纺织鞋服、水暖卫浴等领域,研发的产品已在20余家企业得到应用和试生产,为行业累计带来经济效益8亿元。”院长助理季华表示。
注入互联网基因,让我省工业企业呈现出全新面貌。省经信委有关人士表示,当前全省重点行业典型企业的ERP(企业资源计划)、MES(制造执行系统)、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和SCM(供应链管理)普及率大幅提升;九牧、明一等62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评定,数量位居全国第3位。去年,省级两化融合项目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新增销售收入超过3000亿元。
数字惠民 力助民生造好福祉
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室,一名患者拿着手机在医生桌面的扫码机轻刷,既往就诊记录一目了然……诊断结束,系统马上推送诊断、支付等信息,患者可用手机进行医保支付,并获取取药二维码。同时,药房工作人员即刻配药,待患者到达门诊药房时无需等待就可扫码取药。
“从挂号到取药,全流程比过去节省2/3以上。”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姚毅虹说。奥秘,就在手机里这张电子健康卡。
如今,厦门市民可在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平台上在线注册获得一张基于二维码的电子健康卡,并将厦门市民卡、社保卡、居民健康卡等整合在一起,享受线上线下全流程医疗服务。
“这项举措大大降低发卡成本,并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身份认证,实现全国、省域或市级区域范围内居民信息统一识别,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流程优化,提升百姓的使用体验和应用效率。”姚毅虹说。
数字时代,不仅患者可以提升就诊体验,医生也能把脉于数据之中,救命于千里之外。
在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中国首个心电大数据中心已投入运营,这里搭建起的慢病监测平台已接入1000多家医疗机构,积累了2亿多患者的心电血压数据。今后,我省患者即便在街道卫生院、乡村卫生所进行的检测,也能第一时间上传到监测平台,由心电专家进行远程诊断。
作为首批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建设的试点城市,福州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建设,如今,位于滨海新城的这一平台已聚集20多家健康医疗企业,总投资超过12亿元。
数字发展之利,重在造福于民。走过18年发展历程后,“数字福建”正给福建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巨变。
在福州,通过福州市统一建设的市政服务二维码“福码”,市民可在公交、医院、教育、景区和行政服务中心等各类场景里缴费办事。通过与蚂蚁金服合作,福州市民还可在支付宝中办理超过60项政务和便民服务,并在全国率先体验到使用电子身份证“网证”购买大巴车票的便利。
在厦门,由厦门经信局牵头建设全市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百姓通过实名认证后,一次登录即可办理生活、医疗、文化、教育、交通、社保、诚信等领域的政务服务。
在武夷山,游客仅需手机登录“武夷山旅游”APP,各类餐饮住宿、旅游大巴、气象信息、电子导游等服务一应俱全,游客可以“一站式”预订周全的旅游服务。同时,游客信息脱敏后全程“留痕”,用于优化公共交通和卫生等服务产品供给。
数字化建设如今还以深深融入城市管理中,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南平、平潭等地作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这几年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力度和投入强度明显增强,成效明显。
今年5月之后,泉州市丰泽区将在8个街道78个社区试运行智慧社区,届时居民可在线预约医生、签约家庭医生,多角度享受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通过共享停车位、智能停车引导、无感支付等实现便捷停车……
智慧丰泽(一期)项目是全省首个区县级综合性智慧城市实践,采用1年建设、9年运营的PPP模式,项目静态投资约4.53亿元。“项目将建设一个面向智慧丰泽应用基础运行环境的云计算中心,推进平安丰泽、智慧社区、智慧政务、智慧教育四大核心领域应用,打造一个智慧园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从而实现社区科学精准化管理。”项目建设方、南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吴志雄说。
现在,福州市450多个处置责任单位都建立了专门对数字城管案件问题进行处置的队伍,在“数字城管”的统一协调下,形成“大城管”的工作合力。
2017年,福州“数字城管”日均受理量为2506件、结案率为99.37%、按期结案率为92.99%,比2014年均有大幅提升。运行5年来,福州的井盖、路灯等城市公共设施问题明显减少,街面秩序逐渐改善,市容环境更加整洁。
“数字福建”18年探索之路,让八闽大地在新时代呈现蓬勃的生机。“数字福建”作为先行官,也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了鲜活的样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