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 感恩 期待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原院长张昆卸任感言
人民网北京4月25日电 昨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举办院长交接仪式,张明新出任院长职务。
下面是原院长张昆卸任感言:
2018.4.24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对我、对我们新闻学院而言,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现在我正式卸下了院长的职务,如释重负,一身轻松;而新的学院管理团队从此上路,一个新的时代将由此开始。
十二年前,我从吴廷俊教授的手中接下院长的职务,学校朱玉泉书记的嘱托,根叔校长勉励与期待,言犹在耳,仿佛就在昨天。
十二年来,我们新闻学院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在业界、学界朋友的支持下,坚持“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优良传统,秉持“文工交叉,应用领先;与时俱进,开放办学”的理念,党政合体,上下齐心,精诚团结,努力奋斗,书写了属于我们这一代华科大新闻人的精彩。
十二年前,我们学院只有28位教师,如今我们专职教师已有40位;此前我们的教师队伍是一个哑铃型结构,老中青之间呈现中间坍陷,如今橄榄球型的师资结构,使得我们的中青年学者特别优秀,实力雄厚。由于老师们的耕耘和栽培,华科大新闻学院的学生健康成长,随着红树林团队、V-fun团队、loading团队等学生创新团队的崛起,我们学院的学生得到了学界、业界的普遍喝彩。
十二年前,我们学院申请国家级科研项目,每年最多只有一项,在研的不过数项,如今我们早已实现了国家重大课题的突破,平均每年三项国家课题进账;此前,学院师生发表论文,屈指可数,刊物的级别也比较低,如今华科大新闻学院是国内A刊论文发表大户,其绝对数量稳居国内前四。
十二年前,我们学院的老师们苦于没有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没有自己的大楼、没有自己的工作室,如今,装饰一新的新闻学院大楼已经耸立在大家的面前。新闻学院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实现。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华科大新闻学院不仅有大师,也有自己的大楼。
十二年前,制约我们发展的主要是物质瓶颈。当时我们的主要的任务是筹措办学资源,以加强学院的硬实力。今天,我们不仅克服了物质瓶颈,而且建设和繁荣了我们的学院文化,我们编修了令人自豪的院史、唱响了我们的院歌,“秉中持正,求新博闻”的院训成了全体师生的座右铭。在专业精神和教育情怀的基础上,强化了我们的学院认同和学科认同。我们的软实力令教育界同行羡慕。
十二年前,我们刚刚经历了第一次一级学科评估,华科大新闻传播学科的百分位是40%;九年前,第二次评估,我们的百分位上升到20%;六年前第三次评估,我们的百分位上升到10%。去年底,第四次一级学科评估,华科大新闻传播学科的百分位上升到5%以内,与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并列全国第三。
诸如此类的蝶变,还有许多,我想用不着在此一一列举,这也足以激发起我们的光荣感、自豪感。这是我们学院、我们大家自己创造的历史。作为一个华科大的新闻人,我为此深感骄傲!
经过这不平凡的十二年,我从44岁来到了56岁,从满头青丝到华发丛生。这是我生命年轮中最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能够融入华科大新闻学院的历史,成为推动华科大巨轮前行的一份子,是我人生最大的幸运。
回首这十二年的点点滴滴,我唯有感恩。
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根叔校长、朱玉泉书记的对我的信任,当年他们任命我为新闻学院院长时,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任何指标,只有满满的信任,和没有保留的支持。
我要感谢我的前辈、前任院长吴廷俊教授、程世寿教授、汪新源教授,正是在他们创下的基业上,我们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功。
我要感谢前后两届班子的同僚。特别要感谢三任党委书记:唐燕红、陈刚和詹健,我们的合作非常愉快,学院机器的运作十分的流畅;我要感谢石长顺教授、舒咏平教授,在我的第一届班子里,他们是兄长,他们的支持让我感受到了真情无价;我要感谢我在任期间的三位副院长:钟瑛教授、何志武教授、陈先红教授,李磊副书记和当时作为院长助理的张明新教授、唐海江教授、郭小平教授。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王维真老师,她在这一岗位上为我们服务了十二年。还有学工组、资料室、实验室的老师们。我们不能忘记他们的付出和贡献。
当然,我还应该感谢的是学院全体老师的信任、包容和理解。新闻学院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是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精神家园。我们在一起工作、生活,难免会出现磕磕碰碰。但是老师们还是给了我最大的支持。一年一度的考核,大家每一张肯定票里所包含的友谊和深情,我永远不会忘记。
我们新闻学院全体同仁还要牢记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我们的每一个进步、每一个成就,都离不开新闻业界、新闻教育界同行、前辈的支持、提携。在新闻教育行业,我们开始晚、起点低,正是因为这些老大哥们的帮助和指点,我们才少走了不少弯路,而达到今天的位置!
在这里,我要由衷地感谢以上一切提携过、支持过我,帮助过、支持过华科大新闻学院的前辈、领导、老师和同仁们。你们不仅是我人生中的贵人,也是华科大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历史上的功臣。
除了感恩,还有负疚和惭愧!这主要是对我的家人而言的。在妻子和儿子的眼里,我是一个典型的负责任的“公家人”。我自己评价自己,作为公家人我可以得到七、八十分,作为丈夫和父亲,我却很难及格。可是在这十二年间,我得到了家人完全的理解和无条件的支持。
回首十二年,我满怀自豪,但也有遗憾。十二年前,我就任新闻学院院长时,暗自立下了四个宏愿:建立一支富有活力的强大的学术团队、一个高水平的学科平台、一栋属于新闻学院的大楼和一座新闻博物馆。这是我一直以来的内在动力。如今,前三个愿望已经实现,只有新闻博物馆没有建成。我希望并相信,下一代新闻学院的管理团队会带领我们实现这一愿望。
今天,在我卸任新闻学院院长职务的同时,我们学院新的管理团队正式诞生。这是一个年轻的充满着希望、充满着想象力的团队。我信任并且愿意全力地支持他们,也期待全体老师在新院长的带领下,勇敢地迈进属于我们的新时代。
我的使命已经完成,但我的心和大家在一起跳动。我会为学院新的管理团队、为我们伟大的新闻学院喝彩,加油!
祝福华科大,祝福新闻学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