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扬子晚报:《流星花园》的重播与三观进化论

马彧
2018年04月29日08:34 | 来源:扬子晚报
小字号
原标题:《流星花园》的重播与三观进化论

  16日起,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在腾讯视频上线。10天拿下2.4亿点击量,引发一轮追剧高潮,首集涌进了6万弹幕。

  其实,《流星花园》算不上精品,表演生硬、人设夸张、剧情单薄,但细节唯美,画面清新,音乐动听。最重要的是四位男主的颜值,其中尤以周渝民与言承旭为甚。花泽类那不世出的“盛世美颜”,估计只有“平平无奇”时代的古天乐能与之比美。而其眉目如画的富贵公子形象,也为偶像剧演员确立了一个标杆。F4初出道时的青涩与稚嫩,又恰恰与懵懂的校园爱情合拍。《流星花园》引领了男色时代,带来了台湾偶像剧的黄金十年,相当一段时间内还为抵抗日流、韩流做出了贡献。

  但有趣的是,此次《流星花园》的重播引发的并非全然是怀旧情怀,而是“三观反省和自我质疑”。

  《情深深雨蒙蒙》重播的时候,70、80后观众就反省:怎么自己当时没发现,何书恒就是个花心大萝卜渣男呢?这次也一样,《流星花园》中,杉菜在两个男孩之间摇摆不定;花泽类明明喜欢滕堂静却去亲杉菜的额头;道明寺更不用提了,动不动就挥拳头,还动手打过杉菜,分明是家暴男的人设……

  可问题是,如果我们否定这部剧的“三观”,意味着否定年轻时候的我们。看看弹幕中90后观众的评价:静好绿茶……杉菜绿茶……这女的好过分……90后爱憎分明,比我们那时候拎得清多了,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我们是如何实现“三观进化”的?说起来,这是传播改变了三观,而且这变化快到你以为本来如此。社交媒体放大了舆论场,但被放大的舆论场却并不绝对带来宽容与多元。相反,却常常产生马太效应和极化效应,声音大的越来越大,声音弱的越来越弱,直至消失。在社交媒体议题中,跟道德、伦理有关的表达尤其如此。渐渐地,社交媒体上的情感、情绪越来越清晰、简单、纯粹、黑白分明,明确到可以用表情包来代替。社交媒体的传播是一种符号传播,那些暧昧不明的情感因为没有符号支撑,是无法得到有效传播的。

  移动互联网把我们变成了网络中的情感清教徒、苛刻的道德圣人或者猎人,不断地排异着暧昧不明的情感和伦理观。这样的受众心理变化,也为影视剧创作者所捕捉。

  1998年,《牵手》这样涉及“小三”的题材还能获金鹰奖、飞天奖,媒体还可以讨论俞飞鸿饰演的小三存在的“内因和外因”。而2010年类似题材《蜗居》,白玉兰奖已经一无所获。2003年《玉观音》中,孙俪演的安心已有丈夫,还可以爱上毒贩;而2015年《芈月传》中,孙俪饰演的芈月与追求者柏拉图式暧昧的终极目的,只是为了儿子能登位。暧昧是一种手段,而非爱欲的目的。尽管历史上的芈月完全不是这样。

  这种“三观进化”看起来很正当,然而对于爱情剧来说却是灾难。清晰也即是单一,少了灰色地带,人物变成了人设,圆形人物也全变为扁平,复杂修剪成简单,以便观众立刻辨认,并迅速获得认同。也因此,如今在爱情剧里找不到爱情的“过程”,只呈现“结果”,更别说出现女孩在两个男孩中犹豫、暧昧、选择的剧情了。当年《将爱情进行到底》中朦胧复杂矛盾的男女情感早已消失不见。虽然玛丽苏情结严重了,女主可以被多个男生喜欢,但她本人必须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若真要跟不同男主恋爱,则必须分不同时空,典型的如《那年花开月正圆》。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