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8年·第3期

以创新精神助推我国新闻教育事业跨步发展

——访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教授

艾  涓
2018年05月04日09:00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编者按:在新媒体传播生态下,传媒业在高科技术的推动下取得了巨大发展,各行各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在深度和广度上将进一步加强。传媒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责任和挑战,学习并掌握新的思考方法和新的技能,研究如何将新的高科技术有效地运用到传媒教育当中,才能推动传媒教育事业的突破性发展。源于1928年国立浙江大学文理学院中国语文学科、始于1958年杭州大学新闻学系、创建于2006年的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经过十数载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较成熟的教育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盛誉。在几任院长的不懈努力下,学院已经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传媒教育重镇。在2017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浙江大学首次进入传播与媒体研究专业全球前150名,在上榜的中国大陆高校中名列第四,在学术成果和学者影响力等硬指标方面更是位居榜首。前不久,本期栏目记者有幸采访了该院现任院长韦路教授。韦教授主要开展新媒体传播、政治传播、国际传播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孜孜耕耘,学术造诣颇深,在新闻传播领域屡获殊荣,今天让我们走近韦院长,领略他的学识和智慧,聆听他对传媒教育的思考。

韦路,男,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传播学博士,现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清源学社社长。同时任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执行主编,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编委,担任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史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应急管理学会舆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体传播、政治传播、国际传播等。主持“大数据时代全球信息传播格局可视化统计研究”“大数据时代中国形象研究” “微博动员与集体行动研究”等多项中国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2017年度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建议人选公示名单。曾获首届“新闻传播学国家学会奖”之杰出青年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浙江省“五四”青年奖章等重要奖项。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韦院长您好,首先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您作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请您谈谈浙大校训“求是创新”以及贵院的特色是什么?

韦院长:您好,很高兴接受贵刊采访!源于1928年国立浙江大学文理学院中国语文学科,始于1958年杭州大学新闻学系,创建于2006年的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在首任院长徐岱教授、继任院长吴飞教授的带领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十数载的筚路蓝缕、风雨兼程,已经发展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传媒教育重镇,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在2017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浙江大学首次进入传播与媒体研究专业全球前150名,在上榜的中国大陆高校中名列第四,在学术成果和学者影响力等硬指标方面更是位居榜首。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这里,有大楼。浙江大学拥有全国最美的校园之一,紫金港、玉泉、西溪、之江、华家池、海宁、舟山等七个校区像七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水墨江南,人间天堂。在紫金港西区,红墙灰瓦、错落灵动的学院新大楼业已封顶,浙大传媒师生很快将有一个湖畔雅集、四季歌行的精神家园。

大学之大,更在于有大师。从这里,不仅走出了陈独秀、邵飘萍、胡乔木等传媒历史文化名人,也活跃着一批在传媒和文化研究领域蜚声中外的顶尖学者,例如,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徐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杰、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吴飞、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威斯康星大学教授潘忠党、周永明等,还有众多深受学子敬爱的男神女神们,学院正在成为天下英才心向往之的学术殿堂。

大楼和大师,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培养一流的学生。一代又一代的杰出校友,像一颗颗星辰闪耀在五湖四海,各行各业。他们中,有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复旦大学教授黄旦,中央纪委宣传部部长朱国贤,新华社总社副总经理潘海平,也有亚洲十大年轻富豪吴艳,首部中非合拍纪录片《我从非洲来》导演Hodan Abdi,2017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获得者李晨啸……培养公忠坚毅,担当大任的国家栋梁之才,永远是我们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

在浙江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学院将遵循“创新驱动、以人为本、交叉取胜、主流引领”的发展思路,以创新驱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致力于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传媒创新创业的人才摇篮、科技引擎和智库基地,不断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贡献一流思想,使学院总体水平位居国内领先地位、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记者:您在2017年9月份在贵院开学典礼上曾提出这样一个论断:由于当今网络空前发达,越来越多的人只是看到了一些现象而并非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就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而缺乏对社会的广泛理解和深入洞察,那么我想请您谈谈针对当代大学生,您认为他们如何更好地立足实际,深入生活,从而做一个“踏实”的传媒人?

韦院长:我个人希望未来的传媒人能够做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人文底蕴。一名优秀的传媒人,无论具体专业是什么,都要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没有底蕴,就没有底气,讲起话来,提起笔来,就容易露怯。要提升人文底蕴,关键在于读书。不光课上要读,课下更要饱读诗书,而且要系统地读,文史哲艺一个都不能少。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发现,书读得多的人长得都好看一些,即使颜值不高,气质一定一流。有领导在一次会上说,毕业典礼跟学生握手时,感觉有些学生气质好像配不上浙大的毕业生,我看肯定是书读少了。所以传媒学子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加强人文底蕴,展现人文风范!

二是专业素养。人文底蕴是基础,专业素养是专攻,是大家的看家本领。培养专业素养,要注意两点。第一,学科交叉。传播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求同学们不仅要懂新闻传播,最好还能掌握一门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成为复合型人才。第二,学以致用。传媒学科与文史哲不同,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大家一定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抓住校内、校外一切机会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创新。

三是为人处事。学艺先学做人。虽然大学也有班主任,也有辅导员,也有任课老师,甚至还有导师,但一定不会像中学一样家长式的管理。因此,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就至关重要。我偶尔会收到学生的邮件,不写称呼,直奔主题,甚至末尾还不留姓名。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很可能你就因为这个原因错过了一次面试的机会,甚至一份理想的工作。这不光是礼貌的问题,还是情商,归根结底是品德。能够考上大学,大家的智商都很高,但十年、二十年之后,有些人将碌碌无为,有些人则脱颖而出。请记住,真正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一定是德才兼备的人。

四是社会洞察。如果说传媒学院的学生有什么是其他学院学生难以媲美的话,那应该就是对社会的广泛了解和深入洞察了。很难想象,一个不和农民工同吃同住的记者,能够写出真实反映农民工生存状态的深度报道。然而,在网络空前发达的今天,我们学生的这种优势正在慢慢丧失。越来越多的传媒学子,甚至专业媒体人,不到现场,不采访当事人,仅凭网上支离破碎的信息,就能写出一篇看上去很漂亮的文章。我希望大家,不要做这样的“键盘侠”。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帮助我们获取更多信息和资源,但不论任何时候,对一个传媒人来说,走进基层,深入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

五是家国情怀。2017年,浙大传媒学院66%的本科生去了企业,其中一大半去了民营企业。留在浙江工作的本科生占比66%,硕士生更高,76%,去西部的屈指可数。施一公说,清华70%至80%的高考状元都去了经济管理学院,连他最好的、最想培养的学生都想去金融公司。据说我们大一的同学们已经有人开始打听如何转专业了。不是说学经济管理不好,不是说去民营企业不行,也不是说留在浙江工作不对,而是如果中国的精英们都想着如何赚钱,那一定是国之不幸。所以,传媒学子应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应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魄力和担当。

记者:新媒体在当今被广泛关注和应用,您对新媒体传播有较深入的研究,也主持过该领域课题,如今新媒体新月异,依您看,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最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要进行融合互通的关键点在哪里?

韦院长:新媒体的确对传统媒体提出了诸多挑战,但最核心的挑战还是权力的转移,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权力从机构媒体和社会精英转移到普通公众。在这一背景下,媒体融合不仅是渠道的融合和产业的融合,也是传者和受者的融合。当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传媒领域,主要矛盾也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信息服务需要和媒体不平衡不充分的信息传播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当前新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是以人民为中心,改变传统媒体时代只管媒体想传什么,不管受众想要什么的单向广播模式,时刻以人民的需要为根本,通过融合的传播渠道、组织架构、生产流程、内容形式、经营模式和管理机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信息服务需求。

需要强调的是,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技术是手段,内容才是根本。主流媒体一方面要通过更接地气的方式传播主流舆论,另一方面也需要凭借更加及时、专业、权威的报道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检验媒体融合发展的效果,用户多少是一个重要标准,拥有用户才能拥有市场和阵地。主流媒体要从这一标准出发,对本地用户的结构特点和信息需求进行深度研究,坚定不移地实行本土化策略,将主流媒体建设成为集新闻服务、政务服务、生活服务、商业服务和娱乐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成为一方用户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门户,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记者:我关注到贵院16级广告学的一名学生荣获了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并且看到您在个人微博中也给予了祝贺,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大趋势,请您给正在创业路上的年轻传媒人提一些建议。

韦院长:我希望正在创业路上的年轻传媒人未来能够成为四有之才,也即有创新精神、有创造能力、有独立思想、有社会担当的传媒创新人才。

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学科交叉。单一学科想要创新非常困难。多学科的交叉碰撞,往往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我院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的李晨啸同学,就是与几位计算机学院的同学组建团队,通过学科交叉实现创新突破的。传媒学子可以多和理、工、农、医、信息等学科交叉,在学科汇聚融合的过程中探索创新之路。二是头脑清醒。创新贵在独立思考,切忌盲目跟风。不要因为现在什么东西很热,就随波逐流,而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跟随自己的内心,寻找最打动自己的方向,坚持到底。三是面向未来。创新当然要建立在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之上,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一定是面向未来、引领未来的。传媒学子可以着眼更长远一些,思路更开阔一些,不要只想着5年或者10年以后,而要考虑20年、30年、50年甚至更长时间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的命运走向,这样才能开物前民,引领时代。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