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传媒》>>2018年4月上

全媒体时代国家电台两会报道如何创新

——以央广中国之声2018年两会报道为例

文/王 艺
2018年05月04日15:00 | 来源:传媒
小字号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新媒体发展迅猛,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传统媒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央广”)第一套频率中国之声,作为唯一一个覆盖全国的、24小时直播的新闻频率,在新时代也面临着挑战和机遇。面对挑战,近年来央广中国之声一直在努力探索创新之路,2018年两会,中国之声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笔者作为参与者现将部分思考与感悟进行分享,期望能为我国广播电台在融媒体时代的转型发展提供些许借鉴。

国家新闻广播的瓶颈

传播渠道与传播方式受限。随着技术的发展,广播这一信息接收方式单一、不可点播重播以及不可交互的传播媒介,渐渐被冷落。在传播方式多元化,“信息爆炸”的背景之下,已经很少有人翘首期盼一期广播节目。如今无线网络发达,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渠道永远在线,传统媒体如何在这一形势下进行有效的传播?笔者以为,面临诸多困境,首先要守住自己的调频。央广立足互联网推出“央广新闻”客户端,并且联合“蜻蜓FM”“酷FM”、微信公众号直播等APP推出网络直播,使听众能够随时随地收听广播节目。

其次,线性是劣势,也是优势。基于这一点,两会期间中国之声把握时效性,推出30余场直播,包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开闭幕式、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闭幕式、三场宣誓仪式、六场人大专题记者会和十多场代表通道、委员通道、部长通道直播等。同时,将近20天的时间,中国之声播发连线报道超过2000条,录音报道约1000条,开设两会专栏18个,两会特别节目4个,超过500位代表委员通过中国之声节目发声。两会最有时效性的内容,中国之声绝不失去声音阵地,充分利用了线性传播优势。两会最重要的新闻现场,打开中国之声,永远在线。

时效性不再是独有优势。新媒体层出不穷,传播方式不断升级,时效性不再是广播的独有优势,提升报道深度成为发展新方向。除了追求时效性即传播速度之外,中国之声还努力在深度上下功夫,努力创作可以对抗时间,留存下来的广播精品节目。今年两会,中国之声在音频产品化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

央广经典节目《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中的两会主题报道《奋进新时代》,是强化国家电台声音优势的一个范本。节目大量采用珍贵历史原声,包括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原声、周恩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原声、邓小平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原声、叶剑英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原声等,16期节目抚今追昔,让苦难辉煌的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引发受众、专家、同行的一致好评,称赞“节目让声音的魅力尽现”。

今年新设立的《代表》节目,凭借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扎实的采访,从2980名代表中选取10位,进行深度访谈。山西代表贾樟柯,两会期间更新的仅有的两篇微博,都和录制《代表》节目有关。贵州代表华茜节目播出后说:“就是你们央广能真正写出我要的心声,感受到你们的用心。”

重构声音形象,让音频作品特征更清晰、品种更丰富、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更高,音频专业机构和专业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互动性不足,亟需转变交互方式。互联网环境下的受众,不喜欢被动的信息接收,更喜欢参与到报道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声音。传统新闻广播媒体如何搭建这样的交互平台?如何与受众进行交流?考验着广播的创新能力与魄力。

中国之声《两会晚高峰》是一个转变交互方式的节目。此节目从3月2日晚7点首播,到3月20日结束。《两会晚高峰》主要特点是,当班编辑每天会在中国之声各个平台上发送当天的节目预告,每个受众都可以在各个平台进行留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节目开始前,节目会编辑汇总当天各个平台的留言信息,极大地体现了公众的互动感。同时,节目也汇总全台各频率、新媒体重点报道和精华稿件,比如,经济之声今天关注什么,乡村之声关注重点是什么,华夏之声香港之声、对台广播又在关注什么,央广新闻公众号今天的重点是什么。一期节目不仅关注了新闻本身,也汇总了受众的互动信息,同时关注全台精华报道近10篇,极大体现了全媒体时代新闻的多元性和交互性。

互联网影响下国家新闻广播的优势与机遇

权威报道。互联网时代,信息泛滥,在海量的资讯中,选取采纳最专业的、最权威的消息成为受众的诉求。而这,正是中国之声的优势所在。

第一,时政报道。时政报道是两会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其中,习近平总书记的报道更是整个报道工作的核心。两会期间,中国之声策划了12期《习近平两会时刻》。声音是广播的独特魅力,为了保证总书记的声音能够更加充分地让百姓听到,通常前方的时政记者要带两个采访机,一个插在调音台上录会议全程,另一个要放在手边不停地回听。因为总书记会不时插话,而记者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记录、整理这些内容,并进行写作,很可能丧失现场送审的机会,那么很多精彩的细节就无法被报道。而这些打断、插话、现场交流所呈现热烈亲切的现场气氛,往往都是广播报道的优势和特长。

习近平总书记下团三个小时的会议结束后,时政记者采访机不能关,因为新的工作又开始了——记者要采访代表们的反响和感受。今年两会期间,这项工作通常也是一个人完成。《习近平两会时刻》的12期都在中国之声微博、微信上进行二次传播,确保总书记的报道不缺位。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但人们更需要独家的声音。也正是人人都是记者,使得权威独家的魅力更加凸显,而这,正是国家电台的优势所在。

第二,权威嘉宾。延续十七年的高端访谈节目《做客中央台》,是中国之声的两会特别节目,邀请相关嘉宾对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解答。节目一如既往坚持高起点,严标准,请来了十几位重量级嘉宾,包括交通部党组书记杨传堂、甘肃省委书记林铎、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西藏自治区主席齐扎拉、海南省省长沈晓明等,坚持会高端政要,话国计民生。

央广品质的保证。第一,专业的人才队伍。中国之声有员工200多人,从顶层设计、策划,到采访、制作、播出,分工明确,权威专业,这一点正是听众所追求和信任的,同时中国之声拥有最专业的广播新闻主持人,拥有良好的受众基础和忠实听众。也正是这些条件保证了央广两会报道的品质。央广的王牌节目《新闻和报纸摘要》几十年来致力于传递着党和国家的声音。今年两会期间,该节目从3月6日早上开始,每天都延时,最长延时到100分钟,最短也延时到40分钟。十六天时间共延时395分钟,相当于多播出14天的报摘节目。

在两会重要安全保障期,报摘突破常规,打破既定编排,十几天时间始终如一,不管延时多少,确保播出安全。两会期间,宣读公报、简历、名单等,是一项政治性极强的任务,作为国家电台,必须做到权威、准确,万无一失。读名单,少不了有些生僻字,播音员遇到拿不准的名字,一定经过层层反复核实,甚至要联系上当事人本人进行确认,确保读音准确。两会期间,无论是公报、名单、还是简历,播音员毫无差错,完美完成播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专注极致。这就是广播新闻工作者的“工匠精神”。

第二,新声丰富央广声音。2017年央广两会特别策划《静观》从新手妈妈的角度,关注了两会期间与“妈妈”相关的各类新闻,如二孩、疫苗、学区房等。2018年两会,中国之声继续推出《静观·拾微》,从细微处入手,如户籍改革、个人信息泄露、养老、校外培训,等等,从普通人的生活折射民生的改善和国家的进步。

第三,引入视频直播。网络直播目前已发展成为一种新的互联网文化业态。作为传统新闻广播,作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频率,中国之声顺应时代潮流推出自己的移动直播系列节目,将手机端作为新闻直播的分战场,为用户提供了更加真实、及时、多元的新闻报道。其中,夜间时段的《央广演讲台》栏目也是今年两会中国之声的一个创新,其于每晚9点播出,是央广打造的一个全新的展示、沟通平台。《央广演讲台》的15期节目,15位演讲嘉宾的演讲,不仅通过广播直播,同时也通过视频直播进行传播,展示了代表委员们的风采。

新媒体产品提高报道趣味性与影响力

两会报道是全国各大媒体集中亮相的大舞台,也是媒体融合传播成效集中检验的竞技场。互联网环境下的媒体大战,早已不限于形式。每当有特别报道出现,就是各家媒体抢占新闻影响力高地的战役。这场战役不仅仅要拼内容、拼时效,还要拼脑力、拼创意。央广2018年两会“主播朋友圈”再出新品——《央广女主播王小艺跑两会,一切听你的!》,延续2017年两会“爆款”,今年相关的H5产品又有创新,利用时下最新的手势识别技术,网友只需要发送自拍手势选择场景,就能和主播一起“跑两会”。

中国之声新媒体编辑精心设计了三个场景:一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广播节目主持;二是在人民大会堂采访代表、委员;三是街采市民关心的热点话题。并在每个场景下,设计了若干分支,让网友在充分互动的同时,趣味“跑两会”。这款H5产品将记者跑两会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从技术角度来说,其一共有近300个变量,并融入了目前最新的手势识别和产品制作技术,最终成为一个点击量百万级的作品,受到业界和用户的肯定。同时,央广新媒体还推出一款文字大片《天空飘来几十个字儿,都是你的事儿!》,通过设置若干“兴趣点”,让受众在“文字动画”中了解变化,感到惊喜,产生共鸣。

互联网时代,机遇和挑战并存,国家新闻广播可顺应新形势,更大胆、更广泛地投入互联网新媒体大战中,锐意创新,必将大有可为。

作者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主持人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