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数字化生活:新的"楚门世界"?
随着“ABCD”概念(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chain、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大数据Big Data)的不断升温,可以预见,在不久的未来,数字化工具将成为人们生活中难以分离的部分。它们将在多大程度上造福人类?出人意料的是,美国1000多名受访专家中将近三分之一表示:未来10年,数字化技术对社会福祉的影响,可能伤害多过助益。
技术会把人类变成机器?
这份报告由美国权威调研机构皮尤中心于近日发布,约1150名专家参与调查,包括学术人员、技术专家和卫生专家。其中,47%的受访者认为数字化技术将造福人类,但同时有多达32%的人持悲观立场。这些悲观的专家也承认,数字化工具将持续占据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趋势不可逆转。
调研中,美国一知名科技大学一位匿名的教授写道:“社会需要更好地面对一个根本性问题:随着技术变得越来越‘聪明’,我们人类是否越来越有可能被设计成简单的机器?”
2014年,皮尤曾经做过一个类似的调研,受2013年“斯诺登事件”的影响,当时受访者担心,未来过度监视和干预将更加严重。四年过去,人们对于数字化技术对个人和社会影响的担忧仍在增长,并且随着新事件的发生,这种担忧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
近期,社交网站脸书泄露用户数据的内幕被揭开,个人信息应用和保护的界限成为美国舆论和社交媒体上热议的话题。根据美国国会对脸书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的听证,这一事件很有可能推动相关领域的立法行动。
重度依赖的五大负效应
除了个人信息在不知不觉中被泄露并挪作商用,还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担心,对数字技术的重度依赖可能让个人和社会付出沉重代价,比如心理压力和自杀概率上升,在信息过载环境下专注力下降,最终影响整体幸福感。皮尤的这份报告归纳了五种数字化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
损害——人们的各类认知和思维能力受到挑战,如逻辑分析、记忆力、专注力和创造力等;
成瘾——很多网络从商业本质上来说是通过激发多巴胺来提高公众黏着度;
分裂——震惊、恐惧和愤怒在网上得到包装和发泄渠道,进而推动分裂和不信任的社会情绪;
压力——信息过载、人与人信任缺失、面对面交往能力下降,这些会加剧人们的焦虑、抑郁、自闭;
漏洞——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对各类信息安全的威胁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和普通问卷不同,这一调查要求受访者解释他们的答案,叙述对相关展望的见解。斯坦福大学LOCKSS(开源数字化图书馆)项目的前首席科学家大卫·罗森塔尔表示,“注意力经济”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但目前这一代用于消费注意力的数字化工具比前几代更有效。“规模经济和网络效应已经使得这些工具被集中控制在极少数超级公司手中。这些公司需要消耗更多注意力,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罗森塔尔在调研中写道:“这已经对社会产生了恶性影响(参见2016年总统选举)。”
利弊共存的矛盾困境
这些对个人、社会,乃至国家造成的负面效应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罗森塔尔认为,要实现“注意力经济”不断增长,“最有效方式是在读者中制造恐惧,推动社会的信任水平下降。”研究社交媒体的作家朱迪斯·多纳特持有相似观点,她认为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者可能是善意而真诚的,但在实践中,这些技术和工具很可能对社会福祉有害,“因为处于恐惧和焦虑状态的社会群体更容易被影响。”
Sertain Research and Streamfuzion公司创始人兼负责人巴里·楚达科夫认为,未来的数字化生活可能会制造一种矛盾的困境。“两种看似相反的情境可能同时存在:数字化工具将帮助我们抵抗疾病,提高生产力,为人工智能和算法分配琐碎和重复的工作。然而,同样是这些工具将改变我们的自我感知,以及与他人的关系。我们可能因此感到被孤立、不安全或孤独。”
管理方式须同步变革
还有数百名专家给出了有助化解社会及个人问题的干预措施,包括重构技术流程、政府或行业制定相应的法规和协议、重塑新技术下的媒介传播素养等。“未来今日”研究所创始人、纽约大学教授艾米韦伯强调管理方式必须变革:“内容分发者必须停止声明他们仅仅是平台”;“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对代替我们决策的工具必须有透明监管。”
楚达科夫将未来的数字化生活比作著名影片《楚门的世界》,因为某种数字化服务的背后一定是某种人为的商业模式。“我们必须高度警惕,以确保看到的是现实,而不是模拟。模拟的事物更容易被操纵,进而也更容易操纵我们。”
《经济学人》 高级编辑肯尼思·库基尔相信,在接下来的10年中,互联网行业“将因为细分会变得更好,不再是更多分散注意力”,应运而生的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式“将减少人们与数字技术之间过度狂热的互动”。
无论如何,数字化生活已势不可当,人类社会“正处于和数字化工具融合产生新的身份意识的开始阶段”。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