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人民日报·纪念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
难忘的投稿经历
五十五年前的冬天,我在武汉师范学院中文系读书期间,一篇作文被省报“新年征文”录用,教古代文学的郑在瀛先生鼓励我向《人民日报》投稿,说:“青年人应该向更高目标进取!”有同学说:“那么大的报纸,不会理睬一个无名学生,你顶多能收获一封打印的退稿信!”负责收发报刊的学生甚至说“异想天开!”我虽然不够自信,但为不辜负老师的厚望,仍然修改另一篇作文,鼓起勇气投寄出去。
意外的是,不到十天就有了回信。看到印有“人民日报社”红色字样的信封,鼓鼓的,我以为是退稿,匆忙塞进书包。虽然事先不无心理准备,但还是有点气馁。晚上,我拆开信封,却发现奇迹。稿件虽被退回,但附有两页手写的回信,钢笔字清新刚健,后面盖着公章。这封信热情洋溢,肯定稿件内容,说写得有基础,希望回答几个问题并认真修改,然后寄去看看。这真是太鼓舞人了!
适逢学校放寒假,我回到故乡石首,琢磨着改稿。可农村过春节处处热闹,一时缺乏安静的环境,我想提前返校。父母听我说中央党报热情回信的事,都支持我的想法。大年初四,我从千里之外赶回武汉,碰上十年不遇的大雪天气,独自在宿舍写了三天。气温很低,贫困生的伙食艰苦,但一想起素不相识的编辑老师给我的热情指导和殷切期望,满心温暖如春,兴奋得夜不能寐。真可谓“心向北京,字斟句酌”。
开学后的一天傍晚,系党总支副书记彭长大老师找我谈话,劈头就问:“你投稿了吗?”我老实回答:“投了。”“什么报刊?”“《人民日报》。”“你胆子不小哇!”彭书记严肃的表情突然转为笑容:“我很高兴,你的稿子可能要发表,报社来了解情况,我们都支持。我是来给你打预防针的,以后要注意三点: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水平;二,正确处理政治与业务的关系,走又红又专的道路;三,团结同学,随时处理好个人与周围的关系,不要骄傲自满!”我很感激党组织的关怀。两周后的一天中午,就是那位说我“异想天开”的收发员,送来报纸并连声道歉。我看见自己的散文《路上就跟家里一样》发表在1964年3月19日《人民日报》文艺副刊上。文章记叙风雪之夜,一位老农民在探亲途中突发急病,受到同船的大学生、解放军、公社卫生员及多位旅客热心救助的过程,全文一千两百多字,经编辑修改后排在右上角醒目地方。学生会宣传部长朱长能将报纸贴在学生食堂阅报栏,用红笔加上边框,挂了两个星期。许多老师和同学祝贺我,系主任朱祖延先生说:“希望你珍惜这个好的起点,继续努力!”
我深知,并非我有特殊才能,而是人民日报社那位至今不知姓名的编辑老师热心培养和指导了我。二十多年后,我在无锡参加笔会时过太湖,于小木船上与文友谈起青年时代投稿的往事,船上一位端庄美丽的大姐说:“欢迎你给我们写稿!”笔会工作人员告诉我:“她是《人民日报》的编辑刘梦岚老师!”刘老师热情厚道,详细询问我的单位和工作情况,鼓励我继续写作。翌年春天,我出差路过南京,参观中山陵,忽生灵感,写了两篇小散文。想起刘老师的鼓励话语,当即投给《人民日报》。文章见报后很久我才了解到责任编辑是卢祖品先生,虽不认识,却倍感亲切。
人民日报社的领导和编辑记者,对我的投稿给予过鼓励和指点,对我身处逆境时给予过关怀和帮助,见过面的和没见过面的,都给了我美好印象。他们始终保持着关心群众、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保持着廉洁奉公的敬业精神,值得学习和赞扬!
(作者为湖北大学退休教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