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我与人民日报·纪念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

我的剪报我的歌

宋思强
2018年06月02日06:3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我的剪报我的歌(我与人民日报·纪念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

  读报剪报几十年,读得最多、剪得最多、使我受益最多的当属《人民日报》。我于字里行间读出精彩,剪出快乐,粘贴成卷卷厚重的报册。春耕夏播,秋收冬藏,那帧帧剪报,就是一曲曲岁月的歌。

  我的剪报,是一首春天的歌。师范毕业后,我被分到农村当语文老师,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学校在村后的沙岗上,无院无墙却梧桐成行,几座简陋的教室掩映其间。学校书籍报刊不多,却订有一份《人民日报》,让我陶醉其中。新来的报纸不能剪,等其他老师读完了,我才从报架上取下来,重新阅读,筛选,剪贴。那时剪贴最多的,是“大地”副刊上的散文和诗歌。农村的孩子,书籍匮乏,读物甚少,而“大地”副刊恰是我和孩子们的最爱。清晨,沐浴着初升的朝霞,手捧着剪贴的文章,我领着孩子们在梧桐树下晨读。孩子们清脆的童音在晨风中飘扬,清澈的眸子辉映着金色的阳光……那一刻,柳嫩鹅黄,生命如歌!那些如诗如画的文字,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成长为春天的枝柯。孩子们也逐渐知晓,有这样一片春风和煦、鲜花盛开的大地,有这样一个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的国家。晨曦之间,霞光万点,帧帧剪报熠熠生辉,琅琅书声飘向远方。

  我的剪报,是一首奋进的歌。后来,我怀揣着几篇发表的文章和几本剪报去县委报到,成为一名新闻报道者。正是由于精读深悟《人民日报》,我的文笔才能遵循正确的舆论导向,契合社会前进的脉搏。那些日子里,我去农村,跑工厂,白天采访,晚上写稿。每一篇都要反复推敲,仔细琢磨。定稿之后,再用钢笔端端正正誊写在方格稿纸上,寄往报社。从蹒跚学步到编辑认可,每一次撰写,都是心灵在净化;每一次发稿,都是号角在吹响。我稚嫩的笔触饱蘸深情,记录着黄河岸边、太行脚下一座普通县城改革开放的历程和荣光。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撰写的文章第一次登上《人民日报》!那种兴奋和喜悦,至今每每想起,依然激动。《人民日报》激励着我、感召着我,让我在稿件的深度和广度上,不断自我加压,不断创新开拓。

  我的剪报,是一首时代的歌。如今,我是一名党建工作者,《人民日报》更是案头至宝,不可或缺。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调研时指出,人民日报是党的阵地,全党全国人民都从人民日报里寻找精神力量和“定盘星”。从事党建工作以来,我的剪报内容更加丰富。除了“理论”版和“大地” 副刊整版收藏之外,还收集“思想纵横”“人民论坛”“大家手笔”“青年驿站”“域外听风”“评论员随笔”“干部谈读书”等栏目的美文华篇。剪贴的文章,必在剪报下端注明日期、版次、栏目,分门别类,以备检索。这些精彩的文章,正如陆机《文赋》所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洋溢着新时代新征程的蓬勃生机和活力,赋予我不竭养分和力量。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也正是得益于《人民日报》的哺育和滋养,近年来,我在许多报刊上发表文章甚至获奖。虽然《人民日报》一些重要栏目的文章也时常会结集出版,但我还是习惯于每天剪贴、每天积攒。让这些锦绣之作以剪报的形式存在是我长期的习惯。初心不忘,剪报成行。在我看来,这帧帧剪报,是一点点繁星,是一树树花开。这帧帧剪报仿佛一艘艘航船,满载经典篇章,游弋在我的书桌上,停泊在我的书架上,随时翻阅,随时起航。那激扬的文字,那磁性的思想,都给予我更加丰厚的精神能量和更加深厚的人生积淀!

  南宋诗人尤袤在谈读书时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面对自己剪辑的几十本《人民日报》,我常常心动如潮。那岂止是一本本普通的剪报?那实在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那一张张振翅欲飞的书页,那一个个啼叫争鸣的文字,在我心中欢歌翱翔,激励着我不断去书写新时代新的答卷和篇章!

  (作者为河南省新乡市委组织部工作人员)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