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我与人民日报·纪念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

人生的桥梁

杨 朔
2018年06月02日06:4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人生的桥梁(我与人民日报·纪念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

  而立之年,我却已经是《人民日报》的“老”读者了。

  爷爷是老党员。我小时候,大队每年都会为他订一份《人民日报》,我上了三年级,每天必做的功课就是为爷爷读报,而他躺在椅子上听。幼时的我贪玩,更被院外玩伴的嬉笑打闹声强力吸引,读报时就会“丢三落四”。爷爷却总能指出哪里少个字,哪段后面应该有没读的。我不服气,说你又没看,怎么知道不对。爷爷说,《人民日报》是咱党的报纸,字字句句都会认真对待,不会像你读的那样。你以后学习也要学着认真,这样你就不会考试完了又说怎么没做对。爷爷又翻出前几天的《人民日报》,指着一篇报道说,这个数学家陈景润,当时在一间没有电灯的小房子里,趴在床板上,证明“1+2”,纸用了好几麻袋,垛起来比你都高。因为他的认真,美国人都说他厉害。我说“1+2=3”,我是不是比他厉害,爷爷摸着我的头,说你只知道等于三,为什么等于三就是你以后要认真学的,又给我讲了毛主席怎么认真、周总理怎么认真。此后的我,看书能静心,做事能尽力,丢掉小马虎,有了大进步。

  大三那年,是大学生的迷茫期。考研、进机关、去企业还是创业,成为不少大学生们的“选择题”,举棋不定、伤脑伤神。我自然也是其中一员。在图书馆翻“闲书”时,习惯性地走到报刊区,看到《人民日报》上一篇《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充分肯定大学生村官张广秀事迹》的报道。报道介绍大学生村官张广秀身患重病不忘本职,全身心为村民服务,用真诚赢得大家认可,得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批示。作为老乡,作为农村娃,作为大学生,我被这篇报道感动了。去,到基层去,到一线去,挽起裤管我也是农民,从农村来到农村去,我也一样可以做到让老百姓认可。能为百姓做实事,让群众点赞,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种崇拜感,一种不服输,打开我人生规划道路的大门。查阅资料、埋头学习,我来到江苏农村基层一个村委会报到。

  初入村庄,我把认真做事和读《人民日报》带到工作中。在每家每户的走访中,我会把最新的时政要闻和关系到老百姓的政策讲解给村里人听。我的称呼也随着讲说由“小伙子”到“杨主任”再到“小杨”,到最后出现“小杨,来我家吃饭吧,顺便说说国家又有什么事了”。记得有一年秋收,村里有位叔叔把自己田的秸秆点燃了,村里的干部都“飞奔”过去全力灭火,我自己的鞋也被火烧个洞,脚上起了泡。火灭了,村委会主任“手黑脸灰”地去和他理论,我也瘸瘸拐拐跟着。那个叔叔见我们来了,直接来了个“将军”,说:“小杨告诉过我,国家报纸上倡导秸秆禁烧,这我也知道,但为什么西边埭(组)的稻秆都收了,我们这边还没收,这不影响我们耕地播种吗?!”村主任还在气头上,看看我努努嘴,意思是让我解释。我说:“你这学习党报的精神比我还好。我估计是组长没说清楚,今年我们是按埭有序收秸秆,然后村里免费集中耕地,今天下午,我们又请了几辆拖拉机,估计明天中午就能把你家稻秆收掉。”村主任说小杨为救火,鞋都烧了,脚上还起了泡,这家叔叔尴尬地看着村主任。为了缓解尴尬,我顺便说起这两天《人民日报》报道不少地方将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整合成一种制度,估计我们这也会落实,上城看病报销就不用很麻烦了。他点点头说这是个好消息,又转身向村主任保证一会儿给我买双新鞋。我说我鞋多呢,你把买鞋的时间用来把政策宣传一下,我更支持。

  现在,由村委会干部变成市政府部门干部的我,仍然会接到村里叔叔们打来的电话:“小杨,最近《人民日报》又有什么政策?”我也会主动、负责地把《人民日报》报道的相关政策转达给他们,还会向他们了解基层的情况。我想是《人民日报》教会我认真做人、做事,又是《人民日报》这座桥梁让我由走近群众变成走进群众,因为他们的电话和称呼显示我还是村民的一员。

  (作者为江苏省靖江市编委办公室工作人员)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