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 拥抱新时代 再创新辉煌>>历史上的人民日报

四个"记者团"与一个"培训班"的故事

曼叶平
2018年06月07日09:38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原标题:社史|人民日报里庄时期: 四个“记者团”与一个“培训班”的故事

来源:“研究事儿”微信公众号

位于河北省平山县的里庄村,是《人民日报》的创刊地。1948年6月15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与《晋察冀日报》合并,出版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正式创刊。

伴随着隆隆炮声,解放战争已进入到了决战阶段。此时,如何以执政党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了党亟需考虑的问题。1948年先后成立的四个“记者团”和“新闻干部培训班”,为新中国的新闻事业培养了大量的骨干力量。今天,研究事儿推出“社史”专栏第三期,带您一同回顾那波澜壮阔的新闻岁月。

里庄创刊前后,人民日报先后成立了三个“记者团”,任务各不相同,有调研,有采访,也有新闻培训。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刘少奇作出指示,创办华北《人民日报》有一个明确目的,就是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央机关报作干部方面的准备,届时还要抽出骨干力量,赴解放后的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创办党委机关报,包括向华北地区的一些大报派出骨干。

“华北记者团”是继上述三个“记者团”之后组建的,自1948年9月中旬至12月上旬,来自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新闻业务骨干近30人,在西柏坡附近的陈家峪北沟村进行了集中培训,密集聆听了当时中央领导同志及新闻宣传部门负责人的讲话与授课,收获甚丰。

三个“记者团”的变迁

第一个“记者团”。1948年6月10日,根据张磐石的指示,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和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决定,抽调若干名记者组成“北上记者团”,对土地改革、整党和生产情况进行采访。这是第一个“记者团”。

第二个“记者团”。华北《人民日报》创刊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候补书记、负责解放区土地改革工作的彭真下达指示,要人民日报完成有关土地改革的调查研究任务。6月16日,记者们前往人民日报采访部所在的获鹿县东焦村待命。6月25日,已调往彭真处工作的、时任中央华北局政策研究室主任的邓拓专程赶到东焦村,向记者们部署了工作任务。第二个“记者团”随即展开工作。

6月26日下午,记者团 9名成员来到彭真办公室。彭真说,记者不好当。稿子署名张三李四,是某一个人写的,可是稿子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代表着党的政策,一个字也不能马虎。党的政策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你们下去,首要的一条是要有阶级观点,要拨开重重云雾,看到事物的本质,这就叫站稳立场,也就是对事物作阶级分析。现在的稿子,缺乏阶级分析,观察得不深刻。分析方法包含两个内容,一是阶级分析,一是全面分析。记者观察问题时,凡是应当肯定的首先要肯定,然后对应当否定的加以批判,这是方法。彭真再三嘱咐记者们要收集能够帮助党决定政策的材料,材料要正确可靠,主要涉及土地改革、生产、建政和整党四个方面的问题。

6月27日,记者团继续开会,讨论如何将新闻报道与调查研究相统一的问题,副总编辑袁勃、安岗、王亢之都参加了会议。安岗转述了毛泽东最近针对新闻工作讲的一句话“不能轻视办报”。安岗说,我们办报的人一定要做好工作,才会不被轻视。这次记者团的工作如果做得好,就可以创造新闻工作配合全党工作的新经验。

7月,记者团一直在做深入调研,至7月底结束。8月1日,邓拓代表彭真前来听取了记者团成员之一萧航的汇报,他对记者团的工作表示满意。至此,第二个“记者团”顺利完成自己的使命。

第三个“记者团”。1948年8月4日,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预备会,8月7日正式开幕,8月19日闭幕,历时13天。

因为战争仍在持续,特别是国民党军还掌握着制空权,所以大会选择在夜间举行。在战争形势下,人民日报对这次大会没有做实时报道。 8月10日《人民日报》1版刊出《太行选举人民代表,拥护成立华北人民政府》的消息, 9月4日《人民日报》1版刊出有关会议的全程消息《中国民主史程上划时代的一页,华北召开临时人民代表大会,民主选举委员组成华北人民政府,经详尽讨论通过许多重要决议,董必武等廿七人当选政府委员》。此后,《人民日报》的有关报道延续至10月下旬,共刊发20余条消息,其中10月19日在1版刊出的《华北人民政府各部会院长人选》名单,就是这次代表大会的重要成果。

人民日报记者对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的采访活动于8月19日大会闭幕当日就结束了,全体人员返回驻地里庄,又组成第三个“记者团”,集中学习,准备在 9月份下乡,对解放区的土改和整党进行报道。

“华北记者团”的由来

在此前后,中央领导同志决定,未来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基本力量,以华北《人民日报》的队伍为主。为了培养更多未来新闻工作的骨干,中央要求,无论是初入笔阵的新闻新兵,还是久经考验的老新闻战士,都要参加集中培训。为此,中央书记处和中宣部决定,将于1948年9月中旬开始,对人民日报(包括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老新闻战士和业务骨干集中进行培训,由中央领导人和新华社负责人亲自授课,培训地点选在陈家峪北沟村。由此,“华北记者团”正式组建,学员来自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共近30人。

1948年8月19日,人民日报记者团刚刚完成对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的采访,正准备在9月开展关于土地改革的报道。9月8日,任务有变,记者团接到人民日报社领导的通知:9月11日去新华社华北总分社报到,任务是学习记者工作方法。9月11日,原定的出发日期被推迟了一天,张磐石在东焦村会见了记者团部分成员,谈了他对当前报纸工作的一些看法。他说,总体来看目前存在着稿件空泛、缺乏事实的毛病,记者既要善于抓住普遍存在的问题,又要善于抓住典型。他认为,现在不是稿荒,而是“好稿荒”,把政治谈出趣味来,这应该是我们的看家本领。

当日晚,记者团又召开会议,传达了薄一波的意见,具体包括:最近毛主席看了全解放区的报纸,觉得批评稿子少,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太行《新华日报》好,有批评和自我批评。不过华北《人民日报》最近好些,开始有些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稿子。毛主席指出,要反对报喜不报忧,反对欺上瞒下。薄一波还要求报纸增加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稿子。

1948年10月2日,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是记者团此次集中学习的高潮。

此时,辽沈战役鏖战正酣。根据分工,时年50岁的刘少奇主要考虑“进城”接收以及此后全党面临的工作。而如何在夺取全国政权以后建设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做好新闻工作,刘少奇也在深深地思考着,逐步形成系统的思想。为了作好对“华北记者团”的这次讲话,刘少奇事先听取了新华社副总编辑范长江的汇报,准备了比较详细的讲话提纲。

10月2日,记者团近30人来到中央领导人驻地西柏坡村,聆听刘少奇讲话。除记者团成员外,在座者还有廖承志、范长江、吴冷西、朱穆之。以提纲为基础,刘少奇讲话时不看讲稿,讲得自然生动、趣味横生。

刘少奇一开始就说,报纸办得好,就能引导人民向好的方面走,引导人民前进,引导人民团结,引导人民走向真理;如果办得不好,就存在着很大的危险性,会散布落后的错误的东西,而且会导致人民分裂,导致他们互相磨擦。因此,新闻工作的影响是很大的。你们的工作做得好,就很好;做得不好,就要受历史的处罚。新闻工作很重要,党很重视这项工作。党历来的文件、书刊都曾说明党报的重要性。保持与人民的密切联系,是新闻工作的重点,也是新闻工作成功与否的标志。他在讲话中,要求编辑记者们重视新闻的真实性,反对“客里空”。要经得起风浪,在工作中创造经验,积累经验。

刘少奇讲话的核心思想,是党报编辑记者要反映人民心声。在这次讲话中他有一句名言传播久远,深深地影响了党的新闻理论:如果能够真实、全面、深刻地把群众情绪反映出来,作用就很大。人民的呼声,人民不敢说的、不能说的、想说又说不出来的话,你们说出来了。如果能够经常作这样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的记者就真正上路了。……你们的笔,是人民的笔,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刘少奇一边讲,记者们一边记。当时负责记录的是人民日报的萧航。10月 4日午前,记者团回到里庄后,萧航便着手整理刘少奇的讲话稿,至10月6日完成,总计12000字。

当时,萧航将刘少奇的讲话稿整理好之后,人民日报负责人即根据整理稿向全体记者传达了刘少奇的重要讲话,包括在外地的记者,此项工作持续了一段时间。1948年深秋,原《冀鲁豫日报》记者姚力文等人调任人民日报记者,他们来到里庄报到,第一件事就是听副总编辑安岗传达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刘少奇的讲话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令姚力文没有想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自己还担任了刘少奇的秘书。

“新闻干部培训班”

1948年9月中旬,“华北记者团”“新闻干部培训班”正式开班。培训班由新华社副总编辑兼口播部主任梅益负责,张纪明主持日常工作。培训班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听课、记笔记,观摩贴在院墙上的一些电讯稿原稿和新华社修改稿,也经常就一些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组织讨论。每天上午和下午分别发给每人一份《参考资料》,组织学员分析战场形势。此外还推荐了马列著作中的必读文章。

培训期间,记者团成员聆听了中央领导同志和新闻宣传部门负责人的讲话和授课。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中央组织部长、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彭真与记者团谈话的主题是“布尔什维克记者的任务和应当具备的条件”;新华社社长廖承志主讲中国共产党党史;毛泽东的秘书、中宣部副部长、新华社总编辑胡乔木讲授新闻学;副总编辑范长江、石西民主讲新闻采访与写作;梅益也给学员讲授业务课程。其间,记者团成员还听取了中央政策研究室负责人、中央财经部秘书长、中央城市工作部秘书长、原晋察冀野战军宣传部长以及中央社会调查部部长等领导的授课。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袁勃率萧航、李千峰、姚天纵等人参加了培训。

就在培训班集中开班不久,傅作义军南下进袭石家庄。面对威胁,中共中央不为所动,“新闻干部培训班”始终照常开班,未曾搬迁。

1948年年底,规模宏大的平津战役全面展开,北平、天津攻克在即,接收准备工作马上铺开,亟需大量干部。为此,“新闻干部培训班”即告结束,12月下旬开始分配工作。当时分配到人民日报的有14人:王青、王辛夫、师于、乔雨舟、吴士珍、邱惠兰、林晰、陈大可、穆杨、周存远、周容止、彦颖、萧颖、康卫中。宣布分配的第二天,分往人民日报的学员打起背包回到东焦村,向副总编辑安岗和副秘书长郭渭报到,由郭渭为他们分配了具体工作。

1948年9月中旬至12月上旬,“新闻干部培训班”虽然只有短短两个多月时间,但对身处战争年代的人民日报新闻老兵及新任记者们来说,能有机会如此集中而密集地聆听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以及新闻宣传部门负责人的精彩授课,大家备受鼓舞,思想理论水平和新闻实践经验得到较大提高,为日后做好党中央机关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来源:“研究事儿”微信公众号)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