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报,看报,看刚出版的人民日报北平版……”
震动古城的创刊号
“看报,看报,看刚出版的人民日报北平版,看人民解放报……”
一九四九年二月二日傍晚,报贩报童的叫卖声,传遍了古城北平。大街上的行人忽地围拢过来,小胡同里正吃晚饭的人们,也扔下筷子奔出大门,他们围挤着卖报人:“给我一张”,“给我一张”,“给我一张”……报纸很快就一抢而空。
这就是人民日报北平版诞生当天的情景。
这是诞生于人民解放战争伟大转折时期的报纸,是北平开天辟地第一张人民的日报。它的出版预示着新中国即将诞生,它发出的声音震憾着全北平、全中国和全世界!
人民日报北平版创刊号
人民日报北平版创刊号向刚刚解放的古城人民和待解放的城乡人民,传达了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向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和一切尚待解放的广大地区的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军队,宣布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政策。创刊号在第一版头条位置,刊登了中共中央毛主席《关于时局的声明》。
这一声明提出了反映人民公意的八项和平条件。古城北平的解放,创造了在人民解放军强大的压力下“和平解放”的范例。
“八项和平条件”不仅是国共两党和平谈判的条件,而且是一切和平解放的城市和地区的准则。报纸发表了头等战犯的名单,中共发言人告诫国民党反动派:监禁冈村,逮捕蒋介石,是南京政府“有无和平诚意的试金石”;发言人提醒人民:“应有清醒的头脑,勿为假和平空谈迷惑。”创刊号还发表了李济琛、沈钧儒等五十五人对时局的意见,这表明共产党对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十分重视。
人民的报纸,表达了人民的意愿和欢乐。古都北平宣告解放和解放军源源入城的重要消息,工人、学生和成千上万城市居民迎接解放军的报道,《北平人民的狂欢》的特写,反映了二百多万北平人民史无前例的庆解放迎亲人的狂欢情景。创刊号上登载的“人民解放战争两年半的战绩”,是多么长人民的志气、灭敌人的威风啊!还发表了林、罗两将军给傅作义将军的函电:“任何顽抗必遭覆没,和平解放可望折罪,保护数百万人民之生命财产,数千年之文化古迹……”这些话读起来,使人深感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也感到傅作义将军的深明大义。
北平人民喜迎解放军入城
创刊号发表了安定民心的布告,使企图造谣破坏的敌对分子无隙可乘。
中国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的布告,提出了约法八章:保护城市全体人民的生命财产;保护民族工商业;没收官僚资本;保护学校、医院、文化教育机关、体育场所及其它一切公共建筑,任何人不得破坏;除首要战犯及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外,凡属国民党市县各级政府机关的官员、警察、保甲长,凡不抗抵不搞阴谋破坏者,一律不俘掳或逮捕,其中有一技之长而无反动行为及严重劣迹者,民主政府准予分别录用;警告游匪应投诚报到,交出武器,概不追究,反之逮捕究查,窝藏不报者受处分;保护外侨生命财产之安全,外侨须遵守法令,不得进行间谍活动;市民、各界人士共同维护全城秩序,免遭破坏,有功者奖,阴谋破坏者罚。布告最后申明:“本军纪律严明,公买公卖,不取民间一针一线……”
布告的内容告诉人们:这是人民革命的胜利,政权已经实际上在人民手中了。
创刊号激励和鼓舞了人民的革命热情和主人翁责任感。
社论《为建设人民民主的新北平而奋斗——代发刊词》提出了建设新北平的繁重而光荣的任务,第一次向北平市人民宣告“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提出了发展新文化、培养大批适合于革命需要的干部的任务。
从创刊号的内容可以看出,这张报纸有着鲜明的党性和人民性。实际上,人民日报北平版在近一个半月的宣传报道中,自始至终贯彻执行了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办报路线和办报思想。
在报道内容上日趋丰富,愈来愈密切联系群众。报纸除去主要的会议和政治性的新闻报道,还增强了有关人民生活的报道:金元券兑换办法,重要日用商品的批发价……难怪许多读者来信赞扬它。师大自治会行知图书馆的同学来信说:“我们热烈庆祝这份真正代表人民的报纸的诞生,我们愿意在祖国步上自由民主独立的道路上与您们共同为人民的幸福、为中国的自由解放而努力……”
范长江是挂帅人
范长江,这位中外驰名的记者,是人民日报北平版的挂帅人。这位《中国西北角》的作者,在延安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同志的亲切接见后,首次向海外报道了解放区的实情。他转战各地,来到中共中央所在地晋察冀边区西柏坡。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八日,党中央派范长江和徐迈进作为先遣队的领队者,离开西柏坡,来到北平郊区,准备进城接管国民党的新闻机构。
一九四九年一月间,在良乡、在长辛店、在青龙桥,他们组织力量,培训干部。原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工部部长刘仁,亲自选定了入城的新闻机构采编人员。这些同志,除了接受由彭真、叶剑英等领导同志亲自主持的入城前的总体培训外,在范长江的亲自领导下,学习、研究新闻报道思想。一九四九年一月,新华社播发的新年献词,对武装编采人员的思想起了很大作用,范长江亲自主持学习和辅导工作,亲自指挥记者深入到长辛店铁路工厂、丰台机车车辆修理厂和石景山发电厂、钢铁厂等进行战地采访实习活动。他的改稿,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者杜展潮采写的《石景山的英雄们》,经范长江精心修改后增色不少。其中有一处写到负隅顽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被我解放军战士一枪击中,应声而倒,读了使人印象很深。长江亲手写的“应声而倒”四个字,既生动形象,又寓意深刻,给文章增强了政治思想和文学色彩。这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北平版创刊号副刊上。这张对开四版的大型报纸的版面安排,和报纸报道计划,就是在入城前的临时编辑部所在地——青龙桥镇设计和制订的。
一九四九年一月三十一日,农历正月初三,中国人民解放军前线司令部的先头部队入城接管防务。是日下午三时许,以总编辑范长江为首的人民日报北平版工作人员乘坐从国民党反动派军队手中缴获的敞蓬军车,通过西直门进入北平城。傍晚前后,北平版的工作人员进驻王府井原伪华北日报社。
对方曾拟用丰盛的晚餐招待接管人员,但被范长江谢绝了。大家吃了自带的干粮——棒子面贴饼子。
范长江在工作中
人民日报北平版的领导班子,除总编辑范长江外,还有副总编辑袁勃、秘书长马健民,社长由中共北平市委宣传部长赵毅敏兼任。总编室主任是刘希龄,采访部主任李千峰,副刊主任李亚群,群众工作部主任张更生。这支队伍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来自解放区,其中有来自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有经验的老区新闻工作者,还有在一九四八年前后去解放区的大学生;另一部分是北平地下文委领导的北平各报的党员记者和党的外围进步记者。这支队伍,真正是来自五湖四海,土的,洋的,解放区的,地下党的都有,虽然经历思想不一,革命精神都异常高涨。
长江运筹帷幄,夜以继日地指挥着人民日报北平版的编辑出版工作。他平易近人,善于团结同志,尽量把每个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他作风深入,不断出现在编辑部的各个办公室里,经常和记者、编辑直接对话,解决疑难问题。他个子不高,穿着一身灰色的棉布军装,脸上常浮着笑容,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仿佛告诉人们,他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他经常要听取记者的直接汇报,有时一直到午夜之后。有时候,年轻的记者都熬不下去了,他还在讲形势、谈政策,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范长江对青年记者充分信任和放手使用。
解放初期,在第一线采访的大都是所谓“四八式”的新参加党报工作的年轻记者,而“三八”式的老同志李庄、韦明、李千峰等都已成为一线记者的指挥者。长江对青年记者的要求非常严格,但又和霭可亲。他坚持高度的原则性,同时又富有说理精神,使人心悦诚服。有一次,一位年轻记者采写了一篇我人民解放军北平警备司令部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伪北平市政府的消息,原稿中过分渲染“和平”“融洽”气氛。长江看后提出意见:北平虽是和平解放,但政权的交接,却是严肃的阶级斗争,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斗争,不是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权转移,过分渲染“融洽”气氛不妥当,也不真实。长江教育记者:新闻报道必须真实,不但要表面真实,而且要注意本质的真实。我们听了以后,佩服长江的原则性,也悟出了如何体现无产阶级新闻报道的原则和有关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问题的道理。
长江对记者写稿,不但要求在政治思想、政策方针方面严格推敲,一丝不苟,而且对文字乃至如何抄写也提出严格要求。有的记者写稿字迹潦草,涂涂抹抹。他说:“记者拿出的稿子,要像大姑娘上轿那样,从头到脚,都经过精心打扮。稿子不但要求选材好,主题好,逻辑性强,文字流畅,而且要求每篇稿纸上的字迹,都必须工工整整,清清楚楚,就象上轿前的大姑娘,头上连一丝乱发都没有一样。”这话讲得多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啊!
长江主张培养名记者,见报的消息和通讯,都要署上记者的名字。他说:记者写东西署名,一是对报道的事实负责;二是可以进一步联系群众,又能够受到群众的监督;三是可以扬名,我们就是要培养无产阶级的名记者。
毛泽东与范长江交谈
人民的报纸人民办,长江把解放区党报的优良传统帯到了城市。
他请来工人、学生、干部……分别召开通讯员座谈会,他亲自主持,听取意见,发展通讯员。这对刚刚解放了的北平人来说,真是一件新鲜事。有的工人感动地说:“真是工人当家做主了,出报要听工人的意见,让工人写稿子,可真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报社还开展了为读者服务的工作,同广大人民群众建立了一种新的联系。二月五日至九日,收到来信九十多件,还有人陆续到报社询问各种问题。报纸上设《人民来信》、《人民呼声》、《批评与与建议》等栏目,发表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群众提出报纸出版时间太晚,报社做了很大努力,出版时间很快就提前到早六点多钟。人民的报纸同人民息息相通,紧密相联。这些工作,使报纸在人民群众中扎了根,增加了广大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进一步了解。人民拥护共产党,热爱共产党,既从大处着眼,又从每个机关、每个党员的工作作风上考察,范长江在这方面为新闻界做出了榜样。
我们的工作与生活
人民日报北平版出版时间不长(从一九四九年二月二日——一九四九年三月十四日),四十一天,多么短暂!然而对于在那里工作过的人来说,竟仿佛是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它给我们的东西太多了。在这四十一天里,无论在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我们都受到锻炼,得到提高。特别是我们这两个当时“唯二”的女记者,天真、幼稚,有一颗对革命火热的心的青年.到处都是我们新的课堂,要我们无止境地学习与探索。我们有许多幼稚可笑的想法和举动,然而它代表着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向往和追求。
当时编辑部工作人员总数不过六七十人,采访部只是二十人左右,年龄是二十岁出头到三十岁左右,个个身强力壮,革命劲头十足,简直不知道什么叫累。白天出去采访,晚上回来赶写。那时强调要写当天新闻,报纸上应多出现“昨天”字样。中宣部在二月八日发出通报,要求克服新闻报道迟缓的毛病。指出:“在报道上缺乏时间观点,或不善于争取时间,是政治上不够敏锐,工作态度不够认真负责,在工作作风上疲沓粗疏的结果。”提出对重要紧急事件,必须养成当天发稿的能力与习惯,多发当天的短稿,少发过时的不精彩的长稿。
采访部在一间平房里,房间不大,正中是用四张长桌拼成的一个大案桌,两三个人挤坐在一条大板発上,大家围着案桌,秉笔疾书。记者写完稿,长江要听取汇报,常常汇报完了,已经是深夜一点多钟。我们的办公室在王府井大街,宿舍在煤渣胡同,那是伪华北日报社长的公馆,回宿舍还要走一段路。当时国民党的散兵游勇还不少,有时放冷枪,我们必须结伴而行。男记者一般都有实弹的枪支,连陈泓都有一支虽非儿童玩具却不能打响的小枪,藉以壮胆儿。“向前向前向前……”“你是灯塔……”,一路歌声唱回宿舍。我俩没有床,并排躺在地板上,炉火熊熊,很快就暖暖和和地入梦了。天刚蒙蒙亮,记者李梦北扯开嗓门大喊:同志们快起来!到院子里扭秧歌去……”扭秧歌也是革命活动呀,谁也不甘落后。就这样周而复始,日子一长,大家算了算睡眠时间,每天只有三四个小时。
人民日报社旧址
当年记者之间那股子赛劲也真够瞧的。我们两个跟男同志赛。我们知道,女同志要争平等,必须在工作上同男同志平起平坐,略胜一筹当然更好。一、二版的头条新闻,算起来,我们俩是写的不比男同志少(这同分工有关系,采写重要大会必然上头条)。就是我们两个人之间,也是你追我赶,你发一个头条,我也紧赶上。陈泓是燕京大学新闻系的学生,“科班”出身、不过大部分时间是搞学生运动;王敬解放前当过新生报记者,有点实践。“资产阶级”的那一套要不得,因此我俩都拼命地学习。说起来,那时的阶级观点可强喽,就连王敬的名字,也有过一番议论。王敬当时叫王竞,有人说:“竞争,不好,资产阶级的!”有人反驳:“革命竞赛,有什么不好?是无产阶级的!”但是总沾了“资产阶级”的边儿,后来还是把“竞”改为“敬”。
对革命的追求,不仅表现在工作、学习和思想上,而且表现在日常生活和穿着打扮上。陈泓是穿着黄色土布军装、佩带军管会的胸章和臂章、梳着齐耳短发进城的,混身上下都革命;王敬身穿一件旧大衣、梳着两只小辫子,典型的小布尔乔亚,进进出出,心里很不是滋味。军装刚一发下,王敬立刻穿戴起来,还央求陈泓马上用剪刀把她的小辫子剪掉。不两天,遇到沈兹九大姐,她说:“上星期看见你还是个文弱的小姑娘,现在成了雄纠纠的女战士了!”听了这话,心里真是乐开了花。当时是供给制,领了津贴费,我俩跑到东单小市的小排上,每人买了一个绿布背包,一条线腰带,背扎起来,神气十足,非常得意。
这里还应写一笔的是我们的炊事班长、长征战士老陈。他像老妈妈一样爱护年轻人。当时天天吃小米干饭白菜汤,老陈总是把大锅里的锅粑留下来,撒上细盐,淋点香油,发给我们小青年们每人一块。酥、脆、香,加上“老妈妈”的深情厚意,再也没有比这更好吃的了。偶尔“打牙祭”吃顿炸油饼,我们在外面采访没有回来,他总是给我们留着,还横拦竖挡地不许已经吃过的小伙子们跟我们抢。“三八”妇女节,给女同志做一大桌子菜,他也不许男同志吃,其实“连偷带抢”,男同志也不比我们吃的少。多么快乐的生活啊!人说吃小米对女同志的身体健康有好处,在我们俩人身上确实体现出来了。当时陈泓的雅号是“小皮球”、“小苹果”、“小钢炮”,人们送给王敬的绰号是“假小子”。这些外号,既表达了我们的性格,又形象化了我们的外貌,足见小米把我俩喂养得多么壮实。
三月十五日,人民日报华北版迁到北平出版了,北平版完成了历史使命,就在这一天结束。北平版编辑部的全班人马,移到东四钱粮胡同,同天出版中共北平市委的机关报北平解放报。阵地转移,我俩虽然告别了人民日报,但是在北平版工作时得到的教益和紧张而愉快的工作与生活,却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