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即将开设"写作与沟通" 多校师生点赞期望更多普及
清华大学注重学生写作与沟通培养引发多方共鸣。资料图片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新一代的学生大多伴随着通俗、趣味的网络语言成长,但他们基本的语言规范却开始渐渐弱化。互联网本应是一个“连接世界的通道”,却让越来越多的人对面对面的交流显得无所适从。据有关“大学生的写作现状”的调查显示,约14%的大学生认为他们写作的主要问题是“语言表达不流畅”,更有超过五成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论文“表述问题不深刻”,在表情包就能代替措辞表达的时代,这些问题的出现似乎并不奇怪。
为了更好地改善现在学生写作、沟通能力弱化的问题,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日前表示,将在今年秋季入学的2018级新生中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计划到2020年,这门必修课覆盖所有本科生,并力争面向研究生提供课程和指导。清华大学教务处处长、该课程共同负责人彭刚说:“‘写作与沟通’课程定位为非文学写作,偏向于逻辑性写作或说理写作,通过高挑战度的小班训练,显著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对于清华大学开设的这门课,其他高校学生们怎么看?是否有必要作为必修课?国外高校是否有可借鉴的经验?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在校师生并且为读者进行梳理。
学生整体能力的重要拼图
在清华大学要将“写作与沟通”作为必修课的消息宣布之后,引起了各界的支持。显然,现在学生基础写作和沟通表达能力的欠缺已经成了较为明显的问题,清华大学助理研究员周睿告诉记者,听到学校要开通“写作与沟通”这门必修课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在他看来,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来说“非常有必要”。在多年和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周睿发现,从写论文到论文答辩,在写作和表达上目前学生的水平普遍不高,对于清华大学有些学科的学生来说,不光是写作和沟通能力不够,更严重的问题是他们对于这件事情的重视程度不够,有时候他们更重视科研本身的工作,而忽视了表达的重要性。“在我看来,写作和沟通其实是思维能力的一种体现,有清晰的逻辑思考才能清晰地去表达,两者是密切相关的,甚至可以说是学生整体能力中一块重要的拼图。”周睿说。
写作的过程是一个将千头万绪的思路转化为条理清晰文章的过程。清晰的逻辑表达决定了他人能否迅速准确接收你想要传达的内容。因此,写作也是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考量。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专业研究生刘力欣对此门课程也表示十分期待:“我认为,写作与沟通能力无论是上大学还是未来工作都是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学校我们写论文、报告等需要写作的功底,在演讲、表演、课堂陈述、讨论时需要沟通的技巧,可以说,生活在大学校园,这两项技能几乎每一天我们都要使用,开设这门课程是很有必要的。这可以使我们的文书写作更严谨规范,用词造句更符合逻辑,也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与人沟通等方面更加流畅,这一点是更具有长远意义的。”
谈及对于这门课的期待,周睿表示,希望学生能够在学完这门课程之后,不仅在写作和沟通能力上上一个台阶,更可以在逻辑思维能力上有综合提升。
需求驱动引更多高校重视
从“写作与沟通”课程设置可以看出,清华大学试图与国外知名高校的教育方式对接,进行学习和借鉴,而这次即将开设的写作课则是借鉴了哈佛大学等高校的经验,在国外不少名校,写作课早已成为其教育体系的关键内容。
就读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全球传媒传播专业的蒙子盈告诉记者,在她看来,“写作与沟通”是一门实用性比较强的课程。在她所在的墨尔本大学,有专门的部门提供写作和沟通指导,学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这样的交流会。对于像她这样的国际学生,研究生在入学的第一个学期会有学术写作的基础必修课程,必须修完这些学分才能进行专业课学习。课程提升了学生的写作和口语水平,能基本保证大家的交流水平都在同一个层面上,不会因为交流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障碍拖慢了整个课堂的进度。
在教学的形式上,清华大学准备将“写作与沟通”课程进行小班教学。在英国东英吉利亚大学媒体文化与社会专业研究生朱钰看来,小班教学形式已经逐渐与国际接轨,“我在英国所学的此类课程主要有讲座和小班学习这两种形式。一门课首先会开展一个课堂容量很大的讲座,再通过小班讨论大家对于讲座的看法和所遇到的问题,虽然看起来有些耗费时间,但是学习质量很高。每一个人都可以和老师、同学们展开交流,看到清华大学作为国内顶尖学府向国际化教学方向的努力,我非常期待,希望国内更多的高校可以开展。”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