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作品集,换种方式读中国
这是一份独特的生日礼物!“人民日报70年作品精选”丛书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这套书共10本,由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地方部、国际部、文艺部、评论部、理论部、研究部等部门编辑,精选了《人民日报》创刊以来刊发的消息、通讯、要论、“任仲平”评论、理论、国际评论、散文、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和人民日报人撰写的新闻论文,其中注重收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优秀作品。
人民日报社社长李宝善在总序中说,“捧读这套精选集,就是在回顾我们党和国家走过的复兴之路。”让我们循着墨香,一起感受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辉煌历程,体味人民日报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追求。
“新闻里的中国”跃然纸上
10本书中,颇能展现历史风云的,当数《人民日报70年消息选》。285篇入选消息,所选篇目突出一个“重”字。70年间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重要事件、重要决策、重要会议、重要活动等的重大消息,都在书中集中反映。翻阅此书,犹如看一部大片。从《华北解放区正式组成》《南京完全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到《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从《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到《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风云激荡尽在其中,正如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王一彪在该书前言中所说,“翻阅《人民日报70年消息选》……一个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新闻里的中国’跃然纸上。”
《人民日报70年通讯选》同样有着生动的历史记忆,这些通讯讲述最鲜活的中国故事。比如:《“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展现改天换地的崭新画卷;《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让党的优秀干部形象深入人心;《分清主流与支流 莫把“开头”当“过头”》,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鼓呼;《追问紫金矿业污染事件》,直面丑恶现象,推动问题解决;《历史将记住这一天》,定格两岸领导人跨越66年首次会面的瞬间……这些作品,让人感怀燃烧的激情,汲取奋斗的力量。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吕岩松在该书前言中有这样的读后感,“每读一次,都会增强信心、增加动力、增添豪情,心中都会升腾起对党和国家的深深热爱、对时代的深深眷念、对人民的深深祝福。”
把握大势需听党报声音
人们常说,每逢大事,必看《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它是舆论场上的中流砥柱、定海神针。每逢重大事件、重要节点,《人民日报》的评论都担当重要角色。“人民日报70年作品精选”中,与评论相关的就有4本,充分体现了党报评论的独特优势。
《人民日报任仲平100篇》,在全套书中最厚。“任仲平”这个“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简称,早已成为中国新闻界的著名品牌。它创建于1993年底,20多年来发表文章百余篇,17次获“中国新闻奖”。《论九八抗洪精神》《筑起我们新的长城》《再干一个二十年》《领航,思想的力量开辟新时代》……长期参与任仲平写作,并从2006年主持任仲平文章至今的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在该书前言中认为,“25年来,任仲平所改变的不只是刻板的语态和固定的表达,更是党报评论工作者认识的递进、思想的升华。”
“要论”,展开就是“重要评论”,是社论和评论员文章的合称。《新闻联播》中常有一句话“明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将发表……文章”,说的就是要论。这些文章无作者署名,多刊于要闻版,被视为了解党和国家立场、主张和观点的重要渠道,被视为党中央机关报的旗帜和灵魂。如今,再读《华北解放区的当前任务》《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光荣属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国家的掌舵者 人民的领路人》《办好建设雄安新区这件大事》等精彩要论,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党报言论作为“压舱石”和“定盘星”的重要作用。
国际评论和文艺评论是《人民日报》很有特色的评论,这次结集出版均为首次。《人民日报》的国际评论,是中国对外政策的风向标和晴雨表,记载着中国外交和世界风云,不少篇章在中国国际评论史上堪称“名当世而为后世法”。在《人民日报70年国际评论选》前言中,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方江山作出如下评价,“在这些历史性大事件中,人民日报国际评论从没有缺席,一篇篇重量级的文章拨云见日,启迪人心,注入信心,引领大国民心成长之路,激荡国际舆论场。”《人民日报》的文艺评论汇成独特的当代中国文艺史,郭沫若、茅盾、夏衍、王朝闻、王蒙等一大批大家名师与时代同频,和人民共振,激扬文字,文以载道,启人深思。在《人民日报70年文艺评论选》前言中,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张首映这样评价,“70年人民日报文艺评论串起来的,犹如一部当代中国文艺思潮史!顺着那些醒目的‘路标’,重温70年中国文艺思想现场,感受风起云涌、意气风发、壮志豪迈。”
描绘波澜壮阔的时代
70年间,《人民日报》刊登的大量文艺作品,为读者提供了丰厚的精神食粮。这套书中,有两册与文学有关,分别是《人民日报70年散文选》和《人民日报70年报告文学选》。
《人民日报70年散文选》的首篇,是特稿《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学情缘》,从中可以感受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思想力量,体会总书记那份深深的文学情缘。70年来,老舍、冰心、贾平凹、铁凝等众多作家都在《人民日报》副刊上留下经典散文作品。在1961年《人民日报》副刊发起的“笔谈散文”大讨论中,年轻学生肖云儒写的短文《形散神不散》,提出了“形散神不散”的理论主张,被纳入不少教材和理论著作,对后来的散文写作与研究影响深远。
报告文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兼有新闻性与文学性。《人民日报70年报告文学选》收入大量耳熟能详的报告文学名篇,如《哥德巴赫猜想》《为了周总理的嘱托》《扬眉剑出鞘》……很多作品都被写入新中国文学史和新闻史,真切反映了波澜壮阔的时代。
让思想之花绚丽绽放
作为“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排头兵”,《人民日报》长期重视理论宣传,《人民日报70年理论文选》收录了理论大家、专家学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理论文章。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到《中国共产党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治国理政战略的新飞跃》,都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探索和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丛书还专门编辑出版了《人民日报70年新闻论文选》,展示了人民日报人在新闻研究方面的成果。该书选编时,在发出通知对内征集文章的同时,也查找到人民日报人获得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奖的文章,从千余篇文章中精选了80篇新闻论文。翻开书页,你会看到当年邓拓撰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新闻工作》、范长江的《新闻工作随想》、李庄的《记者怎样提高得更快一些》、艾丰的《正确处理经济政策宣传中的若干关系问题》、范敬宜的《关于舆论导向问题的思考》等研究文章。这些从新闻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成果,也在不断推动着采编业务的创新发展。研读文章,能感受人民日报人求真务实的铿锵步履,感悟他们开拓创新的智慧心语。
用一套书庆贺70年,是对历史的小结,是对新闻前辈的尊敬,更是对未来的憧憬。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期待人民日报人锐意进取,不断续写更加璀璨的新篇章。(人民日报研究部官方微信公众号“研究事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