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我与人民日报·纪念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

我家的"党报情结"

吴协恩
2018年06月25日05:3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我今年五十五岁,读《人民日报》的时间,差不多有四十年了。受父亲吴仁宝的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我十几岁就喜爱读报纸看刊物,这当中的《人民日报》更是印象深刻。

  我父亲直到八十五岁去世时,还有着坚持几十年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读《人民日报》,每天听《新闻和报纸摘要》,每晚看《新闻联播》。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也与《人民日报》建立了深厚情谊。

  华西由穷到富、由小到大的变迁史,与《人民日报》有着割不断的缘分。1974年3月1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第一次刊登有关华西村和我父亲个人事迹的文章《他能多看几着棋》。文章对华西人靠肩扛手推改变贫穷面貌的艰苦奋斗精神,给予高度评价。

  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12月6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长篇通讯《农民爱这样的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江阴县华西大队》,还配发一篇评论员文章。在这之后的四十年里,我们的发展思路、富民举措等,也陆续在《人民日报》上显现。从九十年代的《华西新春新事多》《我与华西村的变迁》,到新世纪以来的《华西村的“世纪方略”》《丰年留客华西村》,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华西村产业升级先人一步》《取来致富经 学成脱贫技》,数十篇文章处处展现着华西迈上发展“快车道”的轨迹。特别是今年4月24日、25日,《人民日报》连续两天发表有关华西村和我的长篇报道,并配发评论文章《基层干部当“能破能立”》,这让我和全体华西人受到莫大鼓舞和有力鞭策。

  在实际工作中,我通过对《人民日报》重要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政治理论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人民日报》成了我的良师益友。《人民日报》与我们一起走过的美好岁月,永远珍藏在华西人和广大农民的心中。

  “精神比物质更富有,脑袋比口袋更丰富”。近年来,我们在村内对村民进行了“双送”:送知识、送健康。特别是见到《人民日报》上刊登的好文章之后,我们在第一时间组织党村企班子成员学习,而且还通过“1+10党员联户制度”,让九十五名党员及各自组织的八到十户村民一起学习领会。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们华西人一直坚持着“解放思想不停顿,改革开放不止步”的矢志追求。《人民日报》也一直成为我们华西建成“农村都市”的“指南针”和实现百年企业、百年村庄目标的“加油站”。对我个人来说,更要努力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奉献出自己更多的心血和汗水,真正做到像父辈那样:把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当成自己最大的快乐!

  (作者为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华西村党委书记)

(责编:冯粒、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