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马未都高晓松罗振宇 脱口秀时代他们就是新说书人

江丹
2018年06月26日08:00 | 来源:郑州晚报
小字号
原标题:马未都、高晓松、罗振宇、梁宏达……

  罗振宇

  高晓松

  马未都

  梁宏达

  年长一些的读者对“说书人”并不陌生,直到今天,袁阔成、单田芳、刘延广、田连元等老一辈著名评书艺术家依然让他们念念不忘。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听书是这些读者的一项重要文艺生活。实际上,今天的年轻人也听书,只不过说书人换成了马未都、高晓松、罗振宇、梁宏达等,脱口秀时代,说书和说书人也有了新面貌。

  《晓说》 把历史讲得荡气回肠

  刚刚过去的端午小长假,市民刘先生在高速公路上,选择用手机广播APP听高晓松的《晓说》打发时间。《晓说》是高晓松的一档脱口秀节目,每一集谈论一个话题,或者与当下的热门新闻相关,或者是高晓松解读历史的一个系列,时长在三四十分钟。比之当下那些环节精巧设置过的真人秀节目,《晓说》的节目形式十分简单,通常都是高晓松一个人坐在那里,手里拿把扇子,轻松随意地讲,不仅可看,而且可听。

  刘先生说,他从2012年《晓说》开始播出时便一直关注高晓松的脱口秀,包括后来的《晓松奇谈》。在刘先生看来,如果说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是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写历史,那么高晓松的《晓说》则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说历史。

  大航海、十字军东征、太平天国、西安事变……这些著名的历史段落和历史事件,被高晓松讲得通俗直白,仿佛他说的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在跟听众聊家长里短。除此之外,在自己的脱口秀节目中,高晓松以他的方式系统梳理欧洲、美国、日本等时常出现在新闻中的一些热门地区的发展史,讲那里的民族和国家故事。

  刘先生说,高晓松讲得荡气回肠、可歌可泣,有时候自己都听得心情悲怆、饱含热泪,恨不得回到过去,成为事件当事人。

  说书人,从书场到脱口秀

  刘先生说,在用手机广播APP听现在一些脱口秀的音频时,他就有一种小时候听书的感觉,尽管这些“新说书人”讲的是真实的历史,可依然如过去的说书人讲演义故事一样声情并茂。

  以前的说书人在书场说书,今天的说书人在脱口秀上说书。近些年来,脱口秀作为一种时兴的节目形态进入中国,迅速受到年轻观众的关注,一批本土化的脱口秀节目应运而生。它们有的以吐槽段子为主,有的以点评时事为主,还有的则以历史文化为主。

  类似《晓说》《晓松奇谈》这样的脱口秀节目层出不穷,马未都的《观复嘟嘟》、梁宏达的《老梁故事汇》、罗振宇的《罗辑思维》等都深受观众的欢迎。他们主讲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内容大开大合,各有所长,比如马未都就以多年从事收藏的见识经验为人信服,借一件古物串出一个历史时代的文化风尚,梁宏达则借历史评说世间事,以观点见地为长,罗振宇则靠学识和幽默风趣的解读风格被不少观众喜爱。

  身为一名80后,市民刘先生对听书并不陌生。刘先生说,他小时候经常跟着爷爷从收音机里听《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虽然都是关于英雄豪杰的演义故事,但那几乎就是他对历史的启蒙。后来家里有了电视机,电视节目也逐渐丰富起来,评书节目渐渐少了,听得也少了,到最后,收音机直接被搁置起来了。

  以前的说书与今天的脱口秀,在形态和内容上产生了交集,或者说之前书场和说书人所培养的“说”和“听”的文化,在今天的脱口秀节目重新找到土壤。而智能手机和汽车的普及,又让更多的人愿意“听书”。

  留住听众不靠悬念

  不仅是刘先生,在很多观众眼里,高晓松、马未都、梁宏达、罗振宇等就是新时代的说书人,他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海阔天空,评说古今历史和人世是非。以前的说书人一桌一椅、一块醒木、一把折扇,将风云江湖说给听书人,而当下的新说书人,眼前的摆设同样如此简单,甚至比从前更简单,高晓松和梁宏达比较喜欢拿把扇子在手里,马未都和罗振宇出场时连扇子都没有,坐在桌前就开讲。不管有没有扇子,他们同样都把历史说得汹涌澎湃,抓住听书人的心。

  当代人的忙碌也为新时代“说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这些脱口秀节目一集也就三四十分钟,恰好是一顿饭的时间。不少听众就是选择在工作间隙的吃饭时间“听书”,或者在上下班的路上听几集。只需要耳朵听,可以解放眼睛和双手做别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以前的说书人,无论是说《三国演义》还是《隋唐演义》,故事太长,为了留住听书人,他们尤其注重起承转合,往往讲到抓人的地方就暂停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显然,今天生活在一个高速时代的忙碌听众们已经没有耐心等到下回,因此新说书人们往往不会留悬念,而是一次把故事讲完,比起用悬念抓人,他们更懂得如何用感情、风趣和热点抓住听众的心。江丹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