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需要“暖新闻”
摘 要:近年来,多种媒体兴起报道“暖新闻”、传播积极乐观精神的潮流。“暖新闻”的正能量话语通过情感诉求,强力维系着社会成员之间唇齿相依的共存感。新闻话语中出现的高频词语能间接地表达隐含的价值观念,同时提示并强化主体的身份认同与观点立场,让其产生“被关注”的满足感。笔者结合自己创办的“暖新闻”专题节目《越听越爱》的体会,探讨了“暖新闻”热的社会需求、报道方式和传播特点,以期抛砖引玉,与广大读者共享。
关键词:“暖新闻”;时代需要;传播特点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5-0136-02
新闻媒体必须要有战斗力,要敢于做出揭露假、丑、恶的批评性报道,才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彰显媒体的职责。这是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得出的媒体共识。
不过,近两年,一些有深刻影响力的主流媒体相继推出的“暖新闻”,却似一道亮丽的彩虹,照亮了舆论空间,温暖了大众人心。
2015年4月,凤凰网推出《暖新闻》栏目,聚焦生活中普通人的高贵人性与爱,短短两个月,点击量超过一个亿[1]。
2016年1月,《中国青年报》创办《暖闻周刊》,主打向上向善好活法,用有温度的新闻和故事呵护人心[2]。
中国之声《最美新闻人》,每天推出一个先进典型,号召大家为身边的榜样点赞。
还有包括陕西广播电视台在内的各级各类媒体,也纷纷推出类似的栏目,旗帜鲜明地宣传报道这些温暖人心、催人向善的“暖”新闻、“暖”故事,被受众广为赞誉和传播。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些“暖新闻”的突然走红,背后有什么深刻的原因?究竟什么是“暖新闻”?“暖新闻”的传播有什么特点?媒体该怎样讲好“暖新闻”?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思考。
一、“暖新闻”的走红,是时代的需要和必然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要承担起这个职责和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3]。 “暖新闻”正是通过一个个现实生活中的温暖故事,激发起社会大众团结奋进、向上向善的力量,弘扬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恰好契合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48字方针和要求。
2.心理学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说,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社交需求的实质是爱和归属感。“暖新闻”的出现,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使处在深刻变迁和剧烈转型期的人们内心的矛盾与焦虑得以缓解,看到了社会积极向上的一面,找到了拥有幸福安宁的生活的力量和方向。
二、“暖新闻”的内涵
“暖新闻”作为一种报道形式,在我国媒体中一直有着深厚的观念和现实土壤,在议题设置、叙事表达以及传播效果都有着丰富的实践。而这些都是由于其所具有的功能决定的。
首先是构建群体认同和社会共识。“暖新闻”的正能量话语通过情感诉求,强力维系着社会成员之间唇齿相依的共存感。新闻话语中出现的高频词语能间接地表达隐含的价值观念,同时提示并强化主体的身份认同与观点立场,让其产生“被关注”的满足感。受众通过这些话语建构起了认同感和满足感,媒体便可以有效地实现凝聚社会共识的功能。其次是联结个人话语和国家话语。媒体用“暖新闻”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与百姓切身的生活状况相衔接,对人性、情感、世事等日常生活进行呈现,借助新闻语言把个人话语与国家话语相联结,将个体生活的经历与国家政治经济的变迁、国家话语的传播相联结,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4]。
就连向来以揭丑曝黑为主业的西方媒体,近几年也开始向积极、正面的内容转向,知名互联网媒体《赫芬顿邮报》在2012年已办有“好新闻”栏目,2015年初,该媒体负责人在达沃斯论坛上宣布了其编辑方针的转变:要大幅增加具有积极意义的新闻报道,致力于关注普通人和社区的故事,报道民众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克服困难,如何解决问题[5]。
笔者认为,所谓“暖新闻”,至少应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它首先是新闻,具备新闻属性,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它是正面报道的“好新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真实,温情,能触碰人的心灵,看过或听过之后,能让人在感动之余,产生向上向善的积极的力量。
3.新闻事件的主体不仅是那些“高大上”的先进典型,更是我们熟悉的身边人,比如医生、教师、学生、环卫工人、外卖小哥等等;新闻事件也不仅仅是重大的科学发现、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还有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大众忽视的凡人善举,以及乐观豁达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笔者曾创办、主持的陕西广播电视台陕广新闻《越听越爱》节目,就是一档以“暖新闻”为主的专题节目,每天都会选取发生在生活中的“暖新闻”和大家分享,并引导受众参与讨论,立足给大家提供一个讲述爱的故事、倾诉爱的渴望、表达爱的心声、分享爱的体验的平台。
节目研发阶段,不少人都担心,“暖新闻”、“好故事”哪有批评性报道那样有刺激性和关注度?会不会像天天吃糖一样容易让人胃酸!事实是,《越听越爱》节目开播一个月,收听率就跃居频率所有节目前三名,之后,收听率和市场占有率一直稳居频率所有节目前茅。这是所有编播人员努力的结果,更源于受众心灵深处对正能量的渴望和需求。
三、“暖新闻”的传播特点
1.人人参与,大众传播。“暖新闻”回应的是人们的情感需求,生动的新闻故事,使大众产生积极向上的冲动和力量;而更多普通人的爱心善举,让大众看到了真诚和善良、公平和正义。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媒体的报道、大众的讨论,对新闻当事人是一种光荣,是对其行为的一种肯定和鼓励。所以,无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还是从生物“趋光性”的角度来讲,每个和“暖新闻”有链接的人,都会主动成为“暖新闻”的接受者和传播者。
2.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力,让“暖新闻”传播得更远,影响范围更大,影响力更强。传统媒体报道严谨、客观、真实,具有强大的公信力。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顺应时代潮流,主动拥抱新媒体,创办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话题与受众互动,倾听他们的心声和需求,为他们提供贴心的服务——而这,也是传统媒体源源不断的资源和鲜活的素材……传统媒体的公信力插上新媒体的翅膀,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
四、做好“暖新闻”的几点思考
新时代需要“暖新闻”,需要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质,让新闻充满温暖的力量、正义的力量、梦想的力量是新闻人的时代职责。要脚踏实地地做好“暖新闻”,笔者有如下体会:
1.旗帜鲜明地推出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栏目。虽然栏目的名称各有不同,但宗旨相似或相同,着重于建设性建议,基调为积极向上。2015年夏季,陕西广播电视台陕广新闻创办《越听越爱》的初衷和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节目来揭示爱的真谛,彰显人性的高贵,激发和传播社会正能量。
当时恰逢毕业季,一位在西安上了四年大学的江西女孩要离开古城了,她的乘车卡里还剩十几元钱,于是,在去火车站的公交车上,她主动给上车的乘客刷卡,表达她对这座城市的感恩。《越听越爱》节目及时讲述了这个故事,一个小时的播出时间,收到了近十条热线电话和几十条微信留言。除了称赞这个女孩,人们更多谈到了西安这座城市中曾给予自己的温暖。一时间,浓浓的温情在电波中回荡,甚至引来一位公交公司的员工打进电话,详细地介绍了公交卡退卡的程序和地点......
所以说,有了明确的栏目和播出平台,类似的“暖新闻”才得以“脱颖而出”形成品牌和规模效应,达到有效的传播。其他的媒体如中国之声《最美新闻人》,中国青年报《暖闻周刊》,凤凰网《暖新闻》等等都是大家熟悉的栏目。
2.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线上线下互动。以《越听越爱》为例,节目开创伊始,就创办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1018越听越爱”,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互动作为节目运行的常态。每期节目直播前,都会将当天的内容通过微信进行预告。传统的广播播出通过融媒体图文并茂的传输,使表现形式更加丰富,给予了受众更多的接受通道,拓展了报道传播的空间。节目播出时,广播口语化的表达加上微信微博零距离的互动,让整个传播更加立体,也和百姓贴得更紧密。人人可以参与报道和传播的多元化的手段及表现形式,让广播具有专业的陪伴性、持久的粘附力。
3.新闻的故事化讲述。在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背景下,受众对硬邦邦的灌输式报道容易反感;相反,选择和接受相对简单、快乐、轻松、具有宣泄和减压功效的信息,成为现代人普遍的精神需求。所以,即便是抚慰人心、激发人向上向善的“暖新闻”,也应该摈弃刻板、教条的播报方式,而应该从易引发大众共鸣的角度入手,用故事化的讲述,引导大家共同参与讨论,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共情”,在跌宕起伏的故事中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西安有一位以给人看大门、捡拾废品为生的老人,有一天骑着三轮车去卖废铁,不小心剐蹭了一辆小轿车。老人跑回看门的小区去借钱。就在车主担心老人会不会借机逃跑的时候,老人拿着借来的一把零钱共计400元回来了。被老人的淳朴和诚信感动,车主第二天返回小区去找老人还钱。当发现老人生活拮据、老伴有病之后,车主不仅退还了老人赔偿的修车钱400元,还和朋友一起给老人捐款1000元。
这条新闻一波三折,有冲突,有张力,充满戏剧性。主持人通过优美的声音,专业、大气、幽默、诙谐的主持,引发受众激烈而精彩的讨论,取得了异乎寻常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 凤凰网<暖新闻>推出两个月 访问量突破1亿人次[EB/OL].凤凰资讯,2015-06-19.
[2] 郭韶明.关于暖新闻的探索与思考[J].青年记者,2016(8).
[3] 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
[4] 常江.暖新闻的传播样态和社会功能[J].青年记者,2016(22).
[5] 西方媒体报道“好新闻”热的启示[N].参考消息,2015-07-21.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